戏里乾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斩秦英》:信息掌握得快也能救命

这是豫剧的名剧,在有些剧种里,这个戏叫《银屏公主》,秦英是故事的引子,真正的主人公是他的母亲——唐太宗的女儿,驸马秦怀玉的妻子,大唐的银屏公主。此时秦怀玉在前线为大唐打仗,且局面模糊不清危机重重,银屏公主非常焦心,而唯一的宝贝儿子秦英去外面玩了,和一群父母同样非富即贵的狐朋狗友在金水桥边钓鱼。因为詹太师的轿子鸣锣开道声音太大把鱼吓跑了,于是生气了起了争执,最后竟然把当朝太师、皇帝的岳父给打死了。詹太师的女儿詹妃不干了,向唐太宗告状,秦英被抓起来面临被斩首的境况。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不是比较无厘头,放到今天,发达的网络系统立刻做出反应:“当朝太师锣声太大吓跑鱼儿,驸马之子冲冠一怒毙于掌下。”还没等朝廷说什么呢,舆论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如果真是这样,那秦英必须被斩了,银屏公主想多少法子,也不能救自己的宝贝儿子了。偏偏这个时候,唐太宗自己还有事关天下的烦恼,他此时需要有人去敌前看看情况,合适的人选秦英被民意崩了,后面朝廷的危局怎么解要发大愁了。所以,幸好那个时候没有网络,彼时消息传得快需要的各种要素,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而作为公主,银屏可以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匆匆赶到皇宫,请求自己的父亲看在驸马在为朝廷战斗,自己又只有这个“小畜生”,且这个刚刚惹祸的小家伙还能给朝廷做点事的情面上,放过这“惹祸的根苗”。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詹妃通情达理地同意放过秦英,秦英被派到前线救父,银屏公主悄然回家等着丈夫和儿子平安归来,事情居然就这样解决了。

这样的结果,有什么东西不大对头吧,这前前后后发生的事很荒唐。首先被打死的人一点都不普通,当朝太师、皇帝的岳父,无论从职级还是亲情,都很坚硬。做岳父只要有个好女儿就行,而当朝太师一定不是只靠把女儿送给皇帝就能做的,他一定有着丰富的宦海经历,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应该也是人精了,这个人精倒霉就倒霉在碰到了一群“官二代”,他们的父母或祖上曾经给大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到了他们这一代才能这样无所顾忌地对待朝廷一品大员,一言不合就动手,还能下狠手就把人打死了,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死罪,且没有什么可以转圜的余地。这才是正常的情节设置和推理,而观众看到这里没什么反感,因为戏里交代过这个人是奸臣。奸臣是坏蛋,坏蛋可以打,或者打死,因为他们残害忠良,就像秦桧之于岳飞。关于忠奸的划分,中国传统戏剧曾经提供了典型意义上的范本,经过漫长时间的毛毛细雨润之无声般的灌输,这股力量非常强大,其影响力显示了威力。在没有网络、儿童入学率惊人的低、文盲遍地的时期,是各地的戏剧把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传达给平民百姓,让无数的人知道忠臣良将应该被尊敬,白脸的坏蛋应该受惩罚。詹太师被刻上了奸臣的印记,就表明这个人被惩罚是应该的,如果过分了,那就要看情况而定,也不一定就要对动手的人赶尽杀绝,毕竟死的是奸臣嘛。那个时候,人权这个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完全不见踪影,更何况是个奸臣的人权,试问,他们做坏事的时候想到过忠臣的感受吗?

倒霉蛋詹太师就这样消失了,他的宝贝女儿是唐太宗的宠妃,詹妃此后的表现是一个想给父亲报仇的女儿逐步认清自己力量的过程。她首先要反抗,去告状,她的第一反应是父亲被杀了,一定要报仇雪恨,符合常理。唐太宗此时还站在她这边,所以他立刻做出了正常的反应,下令把杀人元凶抓住绑到法场上,准备开刀问斩。詹妃获得了她的皇帝丈夫的完全的支持。接下来银屏公主来了,她的举动有点奇怪,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公主,她应该知道杀人偿命这个事儿,但她还是来了,她应该想过了,除了因为她是公主,应该也想到了丈夫,想到了她可能获得的支持。她和她的皇帝父亲有一番对话,在她的陈述中除了说出丈夫对儿子的爱和牵挂,此时丈夫手握重兵在边关为大唐打仗,也隐约提到了儿子的本领。她在暗示,她在给一个皇帝做思想工作,她知道对一个皇帝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江山,在天下面前什么样的情感都要让位,而她的父亲又是明君唐太宗,明君的概念和一般的帝王又不一样,不爱美人爱江山是他们的天性。所以,此时的秦英母亲、银屏公主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她做的一系列举动都是围绕着了解这位皇帝的心理而进行的。她的父亲显然听懂了女儿的意思,所以他给自己女儿的回复是:“只要詹妃同意,那就可以放了秦英。”

这个回复相当于问题完全无解。当初看戏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已经对事情的解决没了信心。说出来这样的解决方式,就是不打算解决了。可是,超乎想象的事情发生了,银屏公主就真的到了詹妃的面前,跪下来,悲悲戚戚地向父亲的宠妃请求放了儿子,詹妃开始自然是不同意的。后来,银屏公主口称姨娘,大段地唱了几段之后,詹妃居然同意了。还记得当时我的感受是:怎么这么容易就放了他呢?现在想来当然就想明白了,自然是因为詹妃已经明了了唐太宗的想法:詹太师已经死了,就是被秦英打死了也是死了,一个死了的太师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作用了,而秦英和他的父亲还在给大唐效力,是生力军,力量对比结果很清楚明白。另外,詹太师在,就是詹妃的外援,他们父女俩成里应外合之势,可以对朝廷指手画脚,失去了这个外援,詹妃的力量已经不比从前。一个女人在宫中要靠的是皇帝,在没有了父亲的强援后,皇帝就是她唯一的依靠了,詹妃再糊涂,也知道今时不同往日了,她今后的地位自然和以前不一样了,如果说以前她甚至在公主面前也占上风,那今后和公主的地位有了颠倒。詹妃在听到自己的皇帝丈夫说她同意就放了秦英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冷静了,开始琢磨皇帝的意思了;而在银屏公主反复叫着姨娘,来大段地唱的时候,就应该在想自己的对策了,左右权衡之后她知道天平早就已经倒向了对方,这个杀人的秦英已经不可能再偿命了。于是她做出了现实的选择,她表示要胸怀大度,为了大唐的江山稳固可以放了秦英,她做出了唐太宗需要她做的事。

这样的一个女人,还是宠妃,最后连自己的父亲被杀了也无法把杀人犯绳之以法,而她的丈夫暗示她要放过行凶者。她曾经感到悲凉吗?应该会的,这样的女人,多么渺小,多么无足轻重,她的父亲还在的时候,他们父女俩互相借力,互为犄角,让自己成为对唐太宗很重要的人,而当他们中的一个消失,另外一个不能给对方报仇,甚至无所作为到只能仓皇自保。事情解决后,詹妃回到自己的宫殿,她是宠妃,应该住在很是富丽堂皇的宫殿的,今日之前她可能在宫廷里耀武扬威,看不起任何人,随便唾弃那些人;今日之后,只怕她就要开始感受到变化了,人在人情在,人不在事不来,周围的人很敏感,江河日下应该指日可待了。花无百日红,她这样的女人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灌溉,可以想见今后会越来越少。今后的日子,只有向下一条路了,多少人多了谈话的闲资,詹妃的未来也不过是开始还有人关注、议论,后来也就淡了。这个从巅峰忽然跌落的女人,要以最快速度接受这样的变化,不然无法在冷酷的皇宫里生存。

这出戏,讲了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整出戏的荒唐之处很明显,而看戏和演戏的人居然都甘之如饴,那些表象之下的内在的原因,正是当初创作这出戏的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戏里的主人翁是那些和老百姓生活离得太远的人们,他们应该不愁吃喝,可他们要愁的也不可能是那些愁吃喝的百姓们能想到和需要解决的事。这样的故事今天看来平常,是因为其中的思想早就根深蒂固地根植于民众的脑海中。但凡传统戏曲,传统艺术,传达出来的东西都是一定的,是早就被观众接受的故事情节和结局,不符合的早就消失殆尽,来自观众的用脚投票,拿钱引导,自然选择后淘汰掉了。甚至今天,这样的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有市场。深挖之下,那些约定俗成的事物里,都还有这样的影子。某个事情中的要素,重要和不重要,随时都在改变着,只要其中的某个决定性要素改变了,自然会发生顺理成章的推演,说是天翻地覆也不为过。就像这出戏里的詹妃,从今以后只怕是宠妃生活结束了,老百姓的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样的转变,就好像她有个好事筐也有个坏事筐,冥冥之中有个人在给她记数,哪种事做多了,都会有个结果出来。这又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好像是某只无名的手暗中操纵的,只待那时那刻的到来,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在这出戏里,詹妃虽然不是主角,可特别重要,演员要把这个从宠妃到可怜人的变化逐层地展示出来。她和唐太宗、银屏公主之间的拉锯战一来一往,她从上风头到逐步矮化,就像天平被打破了平衡一样,朝廷因为她的牺牲获得了安定,至于她自己和她的娘家,她的皇帝丈夫会给一笔赡养费外加补偿的,就希望念着她的牺牲和识大体,一次性多给点,后面再想要什么,就是奢望了。说到底,某个人的存在感都是有原因的,四角俱全是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