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导论(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如何界定纪录片?

迈入黄金时代

纪录片的黄金时代始于20世纪80年代。数十年下来,发展势头迄今未有稍减。频出的新作为旧瓶装入了新酒,同时也促使人们严肃地思考,究竟该如何界定纪录片这种电影创作形式。新作品挑战了人们原本对纪录片的假定,重塑了我们对纪录片的认知。它们以崭新的视角观察世界,以充满创造性的形式完成表达。这些新作品通常都会采用讲故事的结构,但这种故事却与众不同:它们源自我们共享的现实世界。在当今时代,主流媒体不断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同样的主题,无意进行任何形式上的创新,却对有着自身政治考量和限制性要求的强势赞助商百般逢迎。在这种背景下,独立纪录片却独具只眼,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讲述那些足以拓展我们的视野、激发新的可能的动人故事。

如今,纪录片已经成为介入社会、呈现独特视野的电影旗舰,纪录片的创作冲动已经溢出传统边界,拓展到包括YouTube、Vimeo、Vine、Facebook在内的互联网上。在这里,戏仿纪录片(mocumentary)[1]、准纪录片(quasi-documentary)、半纪录片(semi-documentary)、伪纪录片(pseudo-documentary)与真正的纪录片一道,以其新颖的形式和新鲜的主题而大行其道。互联网及其近乎零成本的发行方式,辅以其独具的口耳相传的热忱,加上人们对新视角、新观念的渴望,所有这些共同赋予了纪录片一个光明而充满生机的未来。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也显示出纪录片作为一种喜闻乐见、引人入胜的电影形式,不断看涨的走势。我们从来没听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有多么大胆的口味,多愁善感倒是其常态。但即便如此,它也忍不住对这个黄金时代中涌现出来的部分最杰出的作品抛出橄榄枝。看一下80年代以来获得奥斯卡提名的作品: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The Times of Harvey Milk,1984),主题是关于同性恋运动先驱、政治家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的。

排名第二的两部作品:《比基尼电台》(Radio Bikini,1987),回顾了原子弹爆炸导致的多人辐射死伤的事件;《矢志不移》(Eyes on the Prize,1987),讲述了民权运动的传奇故事。

本片高度依赖历史素材来重新捕捉20世纪60年代早期民权运动的质感和基调。历史影像赋予了被采访对象所讲述的内容以真实感,也让他们的证词变得更富感染力。《矢志不移:美国民权之路》(Eyes on the Prize,Henry Hampton,1987)

《终点旅馆》(Hotel Terminus,1988),主题是寻找臭名昭著的纳粹分子克劳斯·巴比(Klaus Barbie);入围的崔明慧(Christine Choy)与蕾妮·塔吉玛·裴娜(Renee Tajima-Peña)的《谁杀了陈果仁?》(Who Killed Vincent Chin?,1988),回顾了一名年轻的美国华裔被两名失业的底特律汽车工人袭击致死案,其背景是日本汽车工业在与美国国产汽车生产商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令当地汽车工人处境艰难,甚至出离愤怒。[2]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当地电视台拍摄的素材和他们自己拍摄的素材,来探究陈果仁被谋杀背后的原因。上图取自导演拍摄的一个固定镜头,从中可以看到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也在算计着报道这件事。此时受害者的母亲正在一个集会上发言,杰西·杰克逊(Jesse Jackson)牧师也在现场。《谁杀了陈果仁?》(Who Killed Vincent Chin?,Renee Tajima-Peña and Christine Choy,1988)

本片因对几位摇滚乐领域成功的和声歌手的出色刻画,赢得了2013年奥斯卡金像奖。他们从不渴望聚光灯的照射,却为无数令人难忘的高质量的歌曲做出了贡献。在影片另一个场景中,玛丽·克莱顿(Merry Clayton)加入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演唱的《给我庇护》(Gimme Shelter)的副歌部分,场面感人至深。《离巨星二十英尺》(20 Feet from Stardom,Morgan Neville,2013)

《美国梦》(American Dream,1990),表现了芭芭拉·卡颇(Barbara Kopple)对旷日持久、扑朔迷离的工人罢工运动所做的深入考察;排名第二的《60年代的伯克利》(Berkeley in the Sixties,1990),讲述了关于言论自由和反越战运动的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

《超码的我》(Super Size Me,2004),呈现了摩根·斯普尔洛克(Morgan Spurlock)对快餐工业既幽默又严肃的指控。在影片拍摄期间,他尽量不吃其他东西,只吃快餐,以此来增强影片的戏剧性。

《安然:房间里最聪明的人》(Enron: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2005),关于安然公司的崩溃及公司高层为获取个人利益而伤害他人的故事。

《帝企鹅日记》(March of the Penguins,2005),关注了南极地区企鹅群体的命运。

《水之患》(Trouble the Water,2008),讲述了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事件及其后果。

《从礼品店出门》(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2010),包括对街头涂鸦艺术家们的复杂描述,以及影片导演本人的神奇转变。

《天然气之地》(Gasland,2010),对水力压裂法开采天然气进行的扎实有力却令人忧心的考察。

《五台破摄影机》(5 Broken Cameras,2011),讲述了一位远离政治的巴勒斯坦农场主被迫面对以色列军队入侵的故事。

《寻找小糖人》(Searching for Sugar Man,2012),记述了导演寻找一位失踪甚至可能已经死亡的歌手的故事。在南非,这个人时至今日依然广受欢迎。

《杀戮演绎》(The Act of Killing,2012),对印尼大屠杀做了令人震惊的描述,具体方式是让当年的刽子手来讲述和重现这段历史。

《离巨星二十英尺》(20 Feet from Stardom,2013),对一些成功的和声歌手所进行的令人振奋的描述,内容涵盖了他们舞台上下的生活。

《第四公民》(Citizenfour,2014),对曝光了美国政府秘密监视项目的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做了清晰描述。

《维龙加》(Virunga,2014),考察了紧张的政治局势对刚果国家公园,这个大猩猩的家园和蕴含了丰富的石油矿藏的地方的未来所产生的影响。

与另外那些通过电影节、影院、有线电视和网站而赢得了大量国内、国际观众的影片一道,这些影片证明了纪录片在今天所拥有的无穷魅力。乔纳森·考埃特(Jonathan Caouette)(《诅咒》,Tarnation,2003)、摩根·斯普尔洛克(《超码的我》,Super Size Me,2004)、泽娜·布里斯基(Zana Briski)(《生于妓院》,Born into Brothels,2004),当然还有迈克·摩尔(Michael Moore)(《华氏911》,Fahrenheit 9/11,2004;《医疗内幕》,Sicko,2007)等,这些导演发出的声音提醒我们注意到他们与媒体集团权威语调之间所保持的距离。他们面对权力发声,而不是去拥抱权力。他们大胆的风格——近距离贴近历史性时刻、贴近处在历史性时刻的人们——超越了传统纪录片那种全知色彩的讲述和电视新闻那种事不关己的冷漠。就如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演说家一样,这些导演们为了自己关心的话题发出独特的声音,采用了既合时宜又顺理成章的方式,进行敞开心扉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