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从汉朝走过
庞白
这一带是合浦县城廉州的东南郊。这一带分布着一连串的村落:禁山、廉南、平田、杨家山、中站、廉北、甬口、堂排……
我老家乾江(原名乾体)紧挨禁山,地处合浦县城廉州南郊。小时候,我们捡树枝、砍柴、扒柴草,一般会穿过禁山、杨家山,去中站,那里树林茂密。在禁山、杨家山和中站的树林里,有非常多的小山丘。我们知道,那些小山丘叫汉墓,埋着两千年前汉朝的人。传说能把坟墓建得这么高大,埋的都是当时的大官,大官墓里自然有金银珠宝,越高大的墓,陪葬的金银珠宝越多。平时也听大人讲过不少哪个村子的人盗墓发了大财,哪个村子的人盗墓遇上不干净的东西疯了,哪个村子的人盗墓被抓了被判刑了的事。
按说小孩子应该恐惧坟墓,其实不然,我们只是对那些新坟害怕,在树林里不小心看到,会远远绕开。但是汉朝那些小山丘上,是我们攀高、爬低、耙草、砍柴、玩耍的好场所。碰到一些因雨水浇淋暴露出来的宽大坟室,忍不住好奇地探头探脑。汉墓里,白骨之类是见不到的,顶多只能看到一些破罐残砖。小孩子不懂事,见没什么好玩,也不刺激,一声“撤——”便离开了。
长大之后才知道,那些“破罐残砖”,都是两千年前烧制的物品,是考古工作者视为宝贝的东西。我去过一些博物馆,比如西安博物院等,都曾看见玻璃柜里垫着厚厚的绸缎,陈列着很多“破罐残砖”。后来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参观一次,就禁不住笑自己一次:说不定哪一件就是我小时候见过并戏称为“废品”的呢!
小时候玩耍的那些小山丘,就是大名鼎鼎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浦汉墓群。
合浦汉墓群主要集中在合浦县城廉州镇东南郊,东西宽5.5公里,南北长12.5公里,约7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经勘探造册编号的封土堆有1200座,而专家分析,地下的汉墓数量更多,估计在1万座左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物部门配合基建发掘清理了400多座汉墓,出土文物逾万件,这些文物里有国家一级品21件、二级品156件,陶器、青铜器、铁器、玻璃器、玉石器等不计其数,“不少文物的精美程度,全国罕见。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几乎每座汉墓的随葬品中,都发现了琉璃、琥珀、玛瑙、水晶制作的各种饰佩品或器皿”。
合浦的汉墓里为什么藏有那么多的文物?据史书记载,之所以汉墓随葬品多,是汉继秦风之故。风气如此,不奇怪。奇怪的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相对于中原而言,北部湾畔的合浦,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天边了,它比泛指的岭南地区更南更远。那么遥远的地方,竟然留下如此众多的汉墓,不能不让人惊叹和好奇。
合浦先秦属百越中的骆越,秦代为象郡辖地。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始设合浦郡(合浦,意为江河汇集入海之地)。三国吴大帝黄武七年(228年),合浦郡改称珠官郡,后复称合浦郡。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合浦郡改称廉州。此后,几经演变,至明清两代,仍为廉州府治。合浦历史悠久,更兼盛产珍珠,是著名的南珠故郡,声名远扬自不待言,虽然也曾有过马援等大员到此,但毕竟地处偏远,不太可能有太多一、二品朝官长驻。那么可能汉朝时期合浦富豪巨贾尤其多是比较合理的一种解释。
汉朝时期,尤其是在东汉那一段时间,由于匈奴占领了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经西域与外国贸易的丝绸之路不畅,南方的通商海路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自合浦溯南流江而上,可达灵渠、入湘江,接连长江流域,可以沟通中原和岭南;而从合浦港出海南下,可抵达越南、缅甸、印度、马来半岛、爪哇、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这是一条从中原出发,去东南亚诸国最便捷的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合浦成为汉代一个重要的地域性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可见,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前111年)设合浦为郡,是有道理的。中心既成,达官显贵、富商巨贾云集,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于是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无数让人惊叹的汉墓,而汉代的气息,以“南珠”“马援”“铜凤灯”的名义,在这块土地上经久不息。
我不是考古学家,连文物爱好者都不是,我无法评判那些从汉墓里出土的诸如“铜凤灯”“铜仓”之类文物的价值。它们对我而言,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名词。但是生活在这样一块土地上,即使回老家,也必须穿过那些高高低低的土丘,根本无从回避“汉”的影响。
我想说的是,从那些小山丘走过时,我有走进遥远的汉代的感觉,好像看到一些穿着汉服的人仍然平静地过着他们的生活。我们和他们,似乎是同一类人,似乎又不是同一类人。他们并不因我们的惊扰而错乱了生活的节奏,也不因我们的好奇而回避其大气象和雍容华贵。
我们更像一群无知者,无措地站在他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