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装甲兵在台湾
(一)争取美援
一九五〇年七月三十一日,麦克阿瑟将军来台访问,上级决定做一次战车旅攻击演习,请他参观。我认为麦帅战争经历丰富,连战车师的攻击都已经看过很多了,更何况是战车旅的攻击,如此一来,不仅吸引不了他的注意,而且还劳民伤财。当时“国防部”准备五十万支援我们,我告诉“国防部”,我们连一毛钱都不需要,而且我建议“国防部”只做一个示范,不做演习。我把所有履带车辆(包括战车、搜索车、装甲炮兵)集合起来,请麦帅来参观履带车辆如何通过稻田,因为美军认为台湾都是稻田,不能使用战车,如果我们示范成功,就可以博得美军顾问团决定继续支援装甲部队。
平时我就训练装甲兵的士官,教导他们驾驶战车通过稻田的技巧,例如如何转换方向,如何在停止后再度起步,如何通过田埂,如何从稻田开回道路。事实上,我们在驾驶战车时,如果加油略猛,履带就会打滑,越陷越深,战车就无法行驶。操典上说战车绝对不能进入稻田,那次我们示范之后,麦帅说:“我在西点军校的时候,教官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武器要在一个好的战士手里,才能发挥最高度的性能’,没想到美国战车在中国人手里就能够通过稻田,以后我们知道在台湾一样可以使用装甲部队,我们应该给予十足的支援。”所以后来装甲部队非常顺利得到美援。
另外一次,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史敦普(Felix B.Stump)到台湾来,同样的,我们也要举行一次演习。我建议做小演习即可,而且只作战斗前一段的演习。史敦普上将到装甲第一师师长室休息时,我给他一份营的每周作息表,表上明白写出该日每一营的科目及位置,并且请他随便挑选一个营来做测试。他指了一个战车营后,我就用无线电下令该营集合,集合完毕之后,我给予该营官兵一个状况:“台北市已经被敌人的空降部队包围,现在正在激战中,需要我们立刻增援,台北的卫戍师指挥所位置在某地,我们要立即报到。本营为先头部队,其余全师听命继续跟进。该营立刻动员。”该营在营集合场集合时,我陪着史敦普上将去看该营的驻地,营的驻地已经把每位士兵的行李堆放在一处,整个营区的后方勤务都已经整理妥当。史敦普上将发现有缺车的情况,我就用石灰在地上画一个框,战斗车不能缺少,其他勤务车如果有缺少的,就把东西分别放在其他车辆上,使该营的后勤补给不至于缺乏。我公布第一个报告点之后,士兵们就很快地上车出发,然后我就陪着史敦普上将搭直升机,从空中看该营的行军纪律,发现纪律相当好。我们抵达第一个报告点之后,我就派了一个人坐吉普车先赶过去,等到该营抵达后宣布演习停止。然后我和史敦普上将就坐直升机回台北。
当天下午“国防部”举办一个接待会,史敦普上将与几位随员把我们大大地称赞了一番。他说:“我没有见过有如此快速的部队动员与如此良好的行军纪律,这个部队是一支好部队。”日后美军对我们装甲部队的支援加强了很多。不过,他到别的部队视察时,情况却不是如此。
(二)向一九一七年告别
来台后的几年时间,我都在努力改变装甲兵的思想以及整个陆军的思想,就开始了陆军的机动化与建军。
回顾历史,英国人在一九一八年以战车的机动性转变了整个的作战观念。英军先以机械化部队进攻,再以摩托化部队攻击,最后以步兵完成接收,占领据点,因此打赢了第一次大战,但是英国在战后却没有发展装甲,反而是德国在第一次大战后走上了机动建军的路线。一九二八年,德国国防部派古德里安正式开始研究组织装甲兵,同年,我国的战车队已经成军,纳入陆军行列。所谓阅兵,除了展示军力外,就是告知民众,我们已经有哪些军队成军,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也不是在设计场上做试验,而是已经交给野战部队,经过多次的试验之后,在野战演习中经历各种科目的演习,证明可用之后,再纳入军中,也就是所谓的成军。而且德国——全世界闻名的闪电战的主人,在一九二八年才刚刚开始研究,古德里安也是从步兵中调出来的,所以被调派带领运输连,目的在先让他与机械接触。当时德军的运输连尚未机械化,仅仅是摩托化(原名汽车化),摩托化与机械化都讲求快速,但是摩托化的战斗兵要下车以后才能战斗,而机械化的战斗兵在战车上就可以射击。
日军发现装甲兵比我军晚,抗战期间,日军将战车视为步兵的重武器,美国也是同样的情形,所以在美国的建军中有步兵战车,后来又向国会争取骑兵战车预算,实在是煞费苦心。美军如果要另外成立装甲兵,国会恐怕不会通过,所以美军退而求其次成立骑兵战车,可以说是美军在挣扎中争取建立装甲兵。直到一九四〇年,美军才成立了装甲兵训练中心,换句话说,他们当时尚未开始进行装甲兵的干部教育,只是少数几位将领有装甲兵思想。那年我刚好到美国,他们留我在装甲兵训练中心,帮他们建立装甲第一师。美国到现在为止,其装甲师里的装甲步兵尚未机械化,因为其装甲步兵车不是一个战斗部队,称为APC(Armour Personel Carier),就是装甲人员运输车,车子里面没有火力。到今天为止,我还没看到美国的装甲步兵战车成军。美军有一个最大的痛楚就是样样事情都要向国会争取预算,这种偏激性的民主,对于建军一事来讲,妨碍很大,而我们“中华民国”却在高唱削减国防预算,实在是文人误国。
根据我在学理上的了解与直接参与装甲兵的有关事项,我发现装甲兵本身以及使用装甲兵的军团与军队有许多错误,将校没有新的完整的地面教育,就无法正确使用装甲兵。装甲部队配属给陆军之后,陆军不懂得使用,这就是我在大陆上所看到的艰苦与痛心的一面。没想到,到台湾以后,这个观念还存在,刚到台湾时,装甲兵司令徐庭瑶将军竟建议,陆军将所有的战车与装甲车沿着台湾海岸,每五十里放置一辆,把战车变成了堡垒,成为敌人的标靶。其实他可以把装甲部队集中起来放在后方,敌人从任何方向来袭时,装甲部队都可以应战,而且还可以突袭,发挥的效果更大。
一九五八年,我接任装甲兵司令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湖口举行一次大典——“向一九一七年告别”,参加者包括每一辆战车车长和各级重要指参。典礼由陆军总司令彭孟缉将军主持,我还在典礼中做了一次报告。战车有机动与火力两大功能,但是,在一九一七年之前,世界各国还维持步兵战车的观念,战车只是步兵单位里的重武器,随伴步兵作战,所有一切都以步兵的速度为准,所谓战车只不过是加了装甲的炮兵而已。战车原本有很好的越野机动功能,却没有发挥,反而跟着步兵一起走,以步兵的速度为速度,在当时的步兵反战车武器之下,已无生存机会。而速度本身是一个物理性的基本因素,能否发挥机动力,则要视其运用方法,因此就变成一个思想的问题,如果硬要战车放弃速度,放弃机动,那么要战车何用?一九一七年之后,英国人领悟了这一点,于是骑兵思想开始抬头,到了一九一八年,将战车脱离步兵,发挥其战场的机动性。另一方面,战车的火力也只有在机动的运用下才能发挥,所谓机动就是主动争取一个新的位置,可以在新的位置上制敌,而且敌人一时间还找不到我们,所以能够产生奇袭的功效。英国人因为发挥了战车的优点,所以在一九一八年把德国人打败,赢得胜利,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九五八年任职装甲兵司令时的蒋纬国
不过,胜利的同盟国并未检讨胜利的原因,反而是战败的德国再三研究战败的原因,领悟出装甲机动的重要性。所以,德国从此成立了第一个战车连,开始发展装甲兵,时间为一九二九年,首任连长为古德宁。战车连以战车为主,其他装备与人员都必须配合战车的速度、机动的性能与越野的要求,就这样,德国发展了新的思想,不再以步兵为地面作战之王。因为一九一七年之前,战车是步兵里的附属及支援武器,属于步兵的一部分。战车的首要功能在其机动力很强,如果它属于步兵的武器,在机械方面就算有再高的速度也无法发挥其效能。但是他们一旦放弃了战车,矛盾思想就变成矛克盾了,因为战车无法发挥其机动力,速度又不快,再厚的钢板也会被敌人的武器打穿,因此在战场上,胜利的保障是在其机动力。
所谓“向一九一七年告别”,也就是以上许多建军备战方面的新的观念与新的做法。当年的陆军总司令刘安祺将军特别欣赏这一点,因为我有完整的理论与思想,进而提出实际行动方面的建议,并且获得刘将军的大力支持。在建军方面,不是装甲兵司令的力量可以达成,而是要使整体的陆军走上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