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处世口才:通过语言建立人脉网
058 给足他面子
本杰明·富兰克林开始创业时就没有顺利过,总有人反对他的计划。但他运用了一些巧妙的心理策略,只用了短短一晚上的时间,就成功地把一个对手变成了终生的朋友。
那么,他到底说了什么话呢?富兰克林不会忘记那时的情形。他说:“那时,年轻的我开了一家印刷厂。在州选举过程中,我被选为议会下院的书记员,之后不久就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事:一个新当选的议员在正式选举之前为难我,公开发表了一篇反对我的演说。我清晰地记得,那篇演说很长,措辞非常激烈、尖锐,一点儿都不把我放在眼里,并把我批得一文不值。
“这个出人意料的情况的确让我有些茫然。坦白地说,这些反对意见让我很生气,但他又是一位有才识而且德高望重的绅士,他个人的杰出才能也使他在议院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当然,我并不想为讨好他、为博得他的好感而卑躬屈膝地面对他,于是我用了另外一种方法。
“我听说他收藏了几十本特别名贵的书,于是我就写信告诉他,表示我十分希望他能让我借阅那些珍贵的书。他接到信后很快就把书送过来了,一周后,我准时把那些书还了回去,同时还附信表达了我的感谢。
“他以前见面从不和我打招呼,但是后来我们在议院偶尔相遇时,他居然主动向我问候,而且态度和蔼,道别时还说以后会帮助和支持我。于是,我们就成了朋友。”
富兰克林通过向对方借书这个小举动,向他暗示自己对他的崇敬,证明他在自己心中是很重要的,这样一来,富兰克林主动“放低”了自己,给足了对方面子。
于是,在他们两者之间,那位议员就成了高高在上的“强者”,而富兰克林则成了乞求帮助的“弱者”。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就是,富兰克林通过这个策略给足了他人面子,激发了他人的自尊心。当我们与他人的观点正好一致时,就能获得他人的好感。
【口才点拨】
当我们表现出真心需要别人给予帮助时,就会在给足他面子的同时激发他的自尊心,这绝对是赢得别人(无论是支持你还是反对你)好感和关注的妙方。
059 随机应变
一个寒冷的夜晚,尚佳文站在镜子前,扣好西装领口的纽扣,打好领结,正了正西装,戴上礼帽,在镜子前做了一个鬼脸,从门后拿了一件貂皮大衣就走出了家门。他将前往一个俱乐部,参加在那里举行的酒会,尚佳文似乎对这个酒会有着极大的热情,从他精心的打扮上就能看得出。
到了俱乐部,尚佳文自然和大家一样,站在一起畅谈、喝酒、跳舞,大约两个小时的酒会很快就在温馨、融洽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于是,客人们纷纷起身穿衣服,尚佳文也不例外。他接过侍从递过来的貂皮大衣和礼帽,穿戴整齐准备往外走的时候,正好有位侍从在给客人递拐杖,拐杖上包的铁皮将尚佳文的貂皮大衣“吱——”地拉开了一道很长的破口。
此时,俱乐部的气氛立马紧张了起来,大家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注视着尚佳文,打算看他如何收场。那位侍从已经吓得手足无措,嘴里语无伦次:“我……我……”
大约过了十秒钟,尚佳文看了看被撕开的口子,微笑着对侍从说:“老弟,你以为为我拉开一条缝就能使我这个怕热的人凉快一点吗?”他的这句话让在场的宾客都哈哈大笑起来,尴尬的局面即刻被打破了,受惊的侍从也怔怔地笑了两声。
尚佳文正是借助调侃式的幽默,展示了自己胸怀的大度,维护了自我的尊严和他人的尊严。
【口才点拨】
当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应变,不妨学学故事中主人公的做法,使自己从中体面地脱身,同时也给别人一个可以下的台阶。
060 以静制动
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针锋相对才会使一些辩论明朗化,反而需要以静制动,静观其变,要么沉默以对,要么在之后找准机会说出自己的见解。
北宋初年有个人叫徐铉,他博学多才,博闻强识,世人皆知。
一次,他被南唐皇帝任命为使臣,前往宋朝京城送贡品。一般情况下,宋朝会派人保护他,跟他一起走,但是这次实在让人很难对付,因为宋朝的人都知道徐铉的言辞很犀利,说话有理有据,滔滔不绝。由于关系到朝廷脸面,宋朝的大臣们都很苦恼,不敢擅自定夺,于是就去问宋太祖该如何是好。
太祖说:“选人这事就我自己来吧,你们先退下。”于是,太祖找了十个不认字的侍卫,选中了其中的一个,说:“就这个人吧。”
这下朝中的人可是摸不到头脑了,不过由于是太祖钦定的,大家也不好说什么,赶紧让这侍卫和徐铉会合了。
徐铉刚开始就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让一旁的人们都很惊讶。然而侍卫不识字,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应付。徐铉不知道这个侍卫不识字,自己继续说。
侍卫好几天都不回应他,徐铉也累得不行了,于是只得沉默下来。
【口才点拨】
当你面对喋喋不休的对手时,如果不能在言语上胜过他,那就用他自己的言语击垮他。静观其变,以静制动,他自己说得天花乱坠,又能如何?
061 在谈话中无形拔高自己
在与人交谈时,有些人因为虚荣心而将自己说得天花乱坠,这显然不可取,极有可能会带来反面效果,降低别人对你的好感,觉得你太自大。但是,如果将这一行为“隐化”,可能就没有那么多负面效果了,既能拔高自己,又能让对方在交谈中无形地心服口服。
比如有人问你:“如果看到落水儿童要不要立即打求救电话?”
如果你回答“不用打,我会游泳,我救他就可以了”自然是可以的,不过这种答案不能说最好。最佳答案是:“我想我还是一边打电话一边救吧,毕竟再怎么会游泳也还是可能遇到危险。”这一句话体现出了你的救人之心,还体现了你的谦虚,更体现了你心思缜密,所以,这一句话不仅说出了你会水的事实,还隐性地拔高了你一下。
“能不能给某某小说点个赞,给我加点人气呢?”这一句显然比“能不能给我写的小说点个赞”要隐性一些,把“小说作者是你”这一条件隐藏在了“小说名字”之下,让人觉得你谦虚,不仅说出了你会写作的事实,同样也拔高了自己。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所在。
【口才点拨】
说话确实是一门艺术,一句话用不同的方法说出,得到的效果确实是不同的,所以多多掌握这里边的技巧吧,对工作生活都是很有帮助的。
062 学会自责
山上有两座庙,甲庙里的和尚经常为一点小事就打起架来,生活痛苦;另一座乙庙里的和尚相互谦让,个个笑容满面,生活快乐。
有一天,甲庙的住持怀着一颗好奇心前去请教乙庙的和尚。他在寺中碰到了一名小和尚,他正认真地打扫卫生。住持问他:“小和尚,你们为什么能永远保持愉快呢?”小和尚抬起头回答:“因为我们容易犯错。”
住持有些不明白。这时,他看见一老和尚从外面回来,刚进门时滑了一下摔倒了,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了过去,扶起他说:“不好意思,都怪我把地擦得太湿了!”
另一名和尚也跟着过来道歉:“不好意思,我刚擦了地没跟你说呢。”被扶起的和尚则说:“这事怪我,我还是太不小心了。”
这时,甲庙住持深吸了一口气,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
其实,“自责”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当然我们也没必要什么事情都归咎于自己,也不需要把一切错误都揽在自己的身上,始终扮演一个无辜的“受气包”的角色。我们需要这种态度,彼此谦让的态度、勇于自责的态度。
每个人都不能免于犯错,可对待错误的态度却常常显示出一个人的品格,有错误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去面对。
【口才点拨】
聪明的人会将认错视为完善和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不会难堪。公开承认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才能真正跟人建立关系,一个不能做到知错能改、不知弥补自己不足的人是不会进步的。
063 “吃亏”的口才
谈判中,如果陷入僵局则可以说出一些“吃亏”的话让对方心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这里的“吃亏”并非指真的吃亏,不是说什么都得无底限地让步,而是装作“吃亏”。
生意场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某餐馆老板和顾客因为上菜晚了一个小时而争论不休,暂时谁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餐馆老板想了想后对顾客说:“咱们这么谈下去对谁也没好处,不如这样吧,咱们交个朋友,这顿饭钱我替你们出了,之后再来这里都给你们打95折!”
他的话看起来很吃亏,自己掏了一顿饭钱不说,以后这些客人来了还要打95折。不过其实并非如此,一些优质顾客带来的效益要远远大于老板在这句话中所做的让步,他这么做,无形中是为自己的餐馆做了宣传,打下了良好的顾客基础。
这么做的要点是:一定要让人们觉得你是吃亏的,他们是有赚的,这样才能让他们乐于和你合作,乐于进入你布下的“圈套”,否则都是白费力气。所以,“吃亏”也是需要口才的。
【口才点拨】
生活中处处有交流,交流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我们生活质量的好坏。稍微“吃点小亏”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正所谓“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064 如何表达自己的不满
在复杂的人生历程中,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一般都会有喜怒哀乐,如果有人做了一些有违社会道德的事情,就应该坚决制止。但是,明着说出来有时候不仅不会起到制止的效果,还有可能使对方恼羞成怒变本加厉,所以需要委婉一点,隐晦一点。那么,怎样“委婉且隐晦”地告诉对方,你对他的做法很不满呢?
王川是一个机智的人,面对各种无所不用其极的骗术总是游刃有余。有一次,年仅27岁的王川接到了一条短信,大意是他是王川儿子,在大学打架惹事了,需要几千块钱去派出所交罚款。王川回了一句:“我的工资全在你妈那里啊,去找她要吧。”一句话就说得对方哑口无言,识趣地离开了。
他正是用这种办法告诉对方“别装了我知道你是骗子”,既不会引来可能的“打击报复”,也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可谓一举两得。
【口才点拨】
生活中有很多这种无法容忍的事,说得太过直白可能不太好,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另外的方式进行告诫。
065 “模糊”回答问题
北宋仁宗朝,宰相韩亿奉命出使辽国。当时,章献太后的外亲担任副使,这位副使功利心很重,一直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在章献太后面前显耀功德,以便得到封赏,所以他暗下决心,要借着这次出使辽国的机会好好表现,立个大功。于是,这位副使在辽国假传圣旨,说太后告谕辽国,南北两朝应该和好休战等等。
次日,辽国的皇帝就向韩亿询问此事,说:“既然皇太后有旨,为何大使不告诉我们呢?”韩亿对此事全然不知,听辽国皇帝如此说,他顿时就明白这一定是副使假传圣旨,表现自己。不过,此事关系到两国之间日后的关系,所以必须处理得妥妥当当,否则后果就严重了,必须找个适当的理由掩盖过去才行。想到这里,韩亿对辽国皇帝说:“陛下,您有所不知,本朝每次派遣使者外出时,皇太后都要用这样的话告诫我们,并不一定要我们转达到北朝。”
辽国皇帝对韩亿的回答很满意,便高兴地说:“太后如此圣明,这真是南北两朝百姓的福气啊!”
坐在一边的副使早已急出了一身大汗,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话惹出了这么大的麻烦,正为自己的失言而担忧,深怕因此而闯祸。听了辽国皇帝与韩亿的谈话,副使才放下心来,对韩亿的答辩才能佩服不已。
由于皇太后根本没有下旨,作为使者是不能随便乱说的。那位副使急功近利,惹出了麻烦,如果韩亿对辽国皇帝说没有这回事,就一定会惹出麻烦。所以,他只有巧妙应对辽国皇帝的问题,做了一个模糊的回答,不仅宣扬了章献太后的仁德,还避免了一场可能引起的事端。
【口才点拨】
当对方提出的问题过于苛刻或者不能明确答复时,可以给出一个模糊的答案,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066 将计就计,顺势而为
将计就计就是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或者是顺着对方用计的态势来采取己方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杨虎城都有逼蒋抗日的想法,可在双方没把话挑明前,谁也不想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但是蒋介石围剿共产党的命令估计几天后将会公布,时间不等人,双方都是欲说还休。
杨虎城下面有个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一次晤面中,杨虎城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一看时机已到,就及时地将计就计接口道:“这个办法可行。”
于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开始商谈行动计划,最终上演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
【口才点拨】
谈话其实也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有时将计就计、顺势而为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而且还会营造对自己有利的谈话氛围。
067 藏巧于拙
在动物世界里,老鹰站立的时候好像在睡觉,老虎行走的样子好像生了病,这是它们为了捕获猎物采取的方法和战术。同样的,做人做事时善于藏巧于拙才能走得更远。历史上,“用晦而明”一直被奉为处世的良谋。
贾诩是三国时期众多谋士中最得善终的一位,他每一条计策都是非常高明的,但他不管是在狠毒的李傕手下,还是在多疑的曹操、曹丕手下,都过得非常安稳,若问为何,那便是他善于藏巧。
李傕、郭汜听取了贾诩的计谋,反攻长安之后行为暴虐,比董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让贾诩深感后悔,想和他们两个人划清界限。于是当李傕、郭汜二人打算封贾诩为侯的时候,贾诩说:“我这计谋是为了保全我自己的性命,不算什么功劳。”于是坚决不接受封侯之位。之后二人又想封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又说:“尚书仆射当为天下榜样,我无名无望,怎能服众?”仍然坚决推辞不接受。
最后贾诩辗转来到曹魏,在曹操手下做事,此时他生怕曹操猜疑,于是非常低调,防止了曹操对他有什么不好的想法,最终得以安度晚年。
【口才点拨】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说:“我生怕承受不了自己的巨大成功,一再告诫自己不要让任何愚蠢的主意冲昏了头脑。”聪明的人会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而且在面对个人的“拙”时,或是用自己的优势将其隐蔽,或是借用有利时机,或是听取他人的善言,以各种方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也是“藏拙”的最终目的。
068 谈话和心理挂钩
建安三年,曹操第二次大举进攻南阳军阀张绣。由于曹操的兵力太强大,张绣见情形不妙,就退兵于南阳,在城内固守。曹操继续进攻,却久攻不下,因此心情十分狂躁。无奈之下,曹操骑着战马围着南阳城转了三天,每转一次,他都仔细观察地形等情况,就在最后一圈时,他发现东南角城墙的砖石有新有旧,而且鹿角遭损十分严重。曹操见状,很是高兴,心想:张绣守城的致命破绽就在此了。于是,他立即传令在城的西北处堆积柴薪,并把所有的将领全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想要攻破城池,我们必须采用佯装之计,先摆出集中兵力攻西北方向的架势,以获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准备充足的攻城器具,一切就绪后,就从东南角突袭入城,这样就能做到出其不意,克敌制胜。”
众将领都认为他的这个计谋可行,都同意了。
张绣见曹操骑着战马围城观察了足足三天,又见曹军在城墙的西北角堆积了很多柴薪,对此他觉得非常奇怪。这时,张绣身边的谋士贾诩笑着说:“曹操在城外看了三天,我在城内看他看了三天。他的用意我早就清楚了,我们现在可以将计就计,必定取胜。”
张绣惊异地问:“此话怎讲?”
贾诩解释道:“我当时站在城墙上看见曹操仔细察看东南城角砖石的新旧颜色,那时我就已经知道,他一定觉得此处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定会从这里进攻。不过,他表面上却在城的西北处堆积柴薪,想要诱骗我军主力防守此处,他就可以乘机从东南角偷袭城内,这就是他声东击西的计谋。”
张绣听后大惊,接着问:“那我们该怎么办?”
贾诩回答说:“其实,这个很简单,我们先令精锐士兵饱食轻装,埋伏在东南的房屋内,再让附近的百姓假扮成士兵,做出尽力防守西北的样子。夜晚时分,等到曹军从东南角进入城里的时候,立即燃炮,听到炮响,伏兵齐起,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这样就一定能将曹操活捉。”张绣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采纳了贾诩的建议。
曹操得报说:“张绣现已将兵力集中到西北角上,并呐喊鼓噪,誓死守城,不过城的东南角防守大为欠缺。”
曹操听后,得意地大笑道:“张绣果然中计了!”说罢,曹操就命令大军暗中准备好爬城的器具。第二天,他只是命令部队假装向西北角进攻,却让精锐主力爬上城墙,把鹿角砍开,但城内却一点动静也没有,于是他们就一拥而入。突然,一声炮响,张绣的伏兵蜂拥而上。曹操见状手足无措,慌忙退兵,张绣亲自率领精兵强将乘势追击,勇猛掩杀。
结果,曹军被张绣军打得大败,慌忙逃出城去,溃散数十里。张绣一直追杀曹军,直到天亮才回师入城。这场战役,曹操共损兵五万余人,辎重也损失惨重。
【口才点拨】
贾诩说话掷地有声,张绣不得不佩服。贾诩话语间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信,正是由于这强烈的自信,给了张绣信心。
069 鼓励要有度
国外某心理学家曾说:当你处于兴奋状态时,能把事情干得更好;当你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你完不成工作;当你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没有干好工作的动力了。
德国网坛名将鲍里斯·贝克尔被称为“常胜将军”,秘诀是保持半兴奋状态,这就是“贝克尔境界”。
鼓励别人是应该的,但这种鼓励也该考虑到分寸,太高或太低了都不合适,太高了,会给人加压;太低了,似乎又不起作用。也就是说,能使人保持在半兴奋状态下的鼓励才是真正的好鼓励。
一位跳高运动员参加一次重要的国际比赛,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后,他如愿进入了最后的总决赛——金牌的取得就在这最后的一跳中。
快决赛时,他的疲倦和紧张也达到了顶点。他的教练也十分紧张,又怕他因体力不支而懈怠,心想:胜败在此一举了,应该激励他一下,鼓舞起他的 士气。
于是,教练故作轻松地对他的运动员说:“跳过了这两厘米,你想要的那幢别墅就到手了,加油!”
“嗯。加油!”跳高运动员一边举起拳头,一边点着头说道,心中也树立了为别墅也要一搏的信心和勇气。只是,那若隐若现的别墅,遥远又切近,让他心里沉甸甸的。
决赛时,别墅的影子始终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以致不能使他完全放松地发挥,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夺冠,没得到那块金牌,别墅的梦想也如泡影一样消失。显然,教练对他的鼓励反而给他施加了压力。
相比之下,另外一个教练却对他的运动员鼓励得恰到好处。
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当受了伤的跳水王子洛加尼斯同样面临着冲击金牌的最后一跳时,教练却是这么鼓励他的:“你妈妈在家等着你呢!跳完这轮,你就可以回家与母亲团聚了。”
兴奋紧张的状态是人生前进的驱动器和动力源,没有紧张和兴奋状态下的压力,就没有进步。但是,凡事都需有分寸,过犹不及,最好的状态是半兴奋状态。没有兴奋,会百无聊赖;激情过热,会把理智烧光。
每个人都希望用能力来证明自身的价值,但人又是容易安于现状和偷懒的,所以,我们不能在安逸的环境中待得太久,忘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也会逐渐丧失斗志。因此,不仅要居安思危,还要不断给自己加压,让自己保持在半兴奋状态。
【口才点拨】
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心理压力非常大,这就要我们善用适当的语言来舒缓其心理压力,达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070 不吝啬地推荐别人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后来,两人都当官了。当时齐国朝政很乱,很多王公大臣为了避祸,都逃到别的国家避风头,同时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当时,公子纠住在鲁国,管仲辅佐他,而鲍叔牙则辅佐居住在莒国的另一个齐国公子小白。
不久,齐国发生了暴乱,国王在这场暴乱中死亡,国家从此便没有了当家做主的人。公子纠和小白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动身前往齐国,二人一心想抢夺王位。公子纠和小白率领的两支队伍在路上相遇。此时,管仲为了让纠能够得到王位,就向小白射了一箭,但这一箭恰巧射到了小白腰带的挂钩上,小白躲过了一劫。
后来,小白当上了国王,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上任后,提拔鲍叔牙为丞相,以辅佐他治理国家,但是鲍叔牙婉拒了齐桓公,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
齐桓公问道:“那贤卿认为谁有能力当丞相呢?”
鲍叔牙诚恳地回答说:“微臣认为有能力担任丞相的唯有管仲。他谨慎机警,宽厚仁慈,忠实可信,不仅善于处理政事,能够制定出规范的国家制度,而且他还善于指挥军队,这些都是我做不到的,因此,陛下若想治理好国家,就要让管仲当丞相。”
齐桓公摇了摇头,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我差点儿命丧他手,我不杀他就不错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呢?”
鲍叔牙回答说:“我听说贤君是不记仇的。再说管仲当初的做法是为公子纠效命。可见,他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是一位忠臣。如果陛下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所以您一定要任用他。”
最终,齐桓公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了齐国,并拜他为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他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鲍叔牙的高风亮节和对管仲的提携之恩令人感佩,管仲曾说:“当初,我辅佐的公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困,鲍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
【口才点拨】
获得友情和信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某个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离不弃,鲍叔牙深知管仲心中所想,不遗余力地推荐他,终于获得了一位知己,壮大了自己的国家。由此可见,交友不仅需要知心,还要不吝啬地推荐别人,才能让朋友心服口服。
071 大事明了,小事糊涂
经常听到有人说“活着真累”,这个世界纷繁复杂,如果大事小事都往心里去,如此下去,不累才奇怪呢。人的一生不应该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不拘小节,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观察问题要从大的方面来把握其实质,理清主线才能认清问题的全面,而对生活中无原则性的琐碎的枝节小事,不必认真计较。
其实,人的一生中,不能凡事都计较,该糊涂时糊涂,该明了时明了。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应该装糊涂,关键时刻显智谋。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大智若愚者不乏其人。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平定了令尹斗越椒的叛乱后,大宴全体大臣。
席间,奏乐歌舞,一直欢饮到黄昏时分,仍然兴致未尽。于是,楚王命令下属继续点烛夜宴,还让他最宠爱的许姬、麦姬两位美人轮流向大臣们敬酒。
就在嫔妃敬酒之际,忽然刮起一阵风,把所有的蜡烛全都吹灭了,顿时一片漆黑,席上有一位官员乘机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将他的帽带扯了下来,急忙悄悄告诉楚王:“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顺手将他的帽带扯了下来,大王快点儿叫人点起蜡烛瞧瞧谁没有帽带,就是他了。”
楚王听了,立即下令不要点烛,大声地说道:“今晚,寡人一定要与诸位大臣喝个痛快,请大家把自己的帽带解下,痛饮一番吧。”
于是,大臣们都解下了帽子。待楚王命令把蜡烛点燃后,大家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哪位大臣的帽带断了。
【口才点拨】
假装不懂可以化解很多难题,尤其是自己的谈判筹码很少的时候,将错就错,以不懂应万变,会让对手不知所措而不得不妥协让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装糊涂”,表面糊涂,而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