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功遂身退
原文
持而盈之①,
不如其已②;
揣而锐之③,
不可长保④。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⑤。
功遂身退⑥天之道⑦。
译文
执持盈满,
不如适时停止;
将铁器磨出锋利的刃,
难以长久保持刀刃的锋利。
金玉满堂,
无法长久守住。
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
那是自己给自己留下了祸根。
功遂身退才是自然运行的规律。
注释
①持而盈之: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持,执、握,即把持。盈,丰盈。②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已,止。③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存放的意思。锐,尖利之意。④不可长保:不能长久保持。⑤咎:过失、灾祸。⑥功遂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⑦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解析
这一章正面讲一般人的为人之道,即“功遂身退”,其主旨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所谓的“盈”,即是满溢、过度的意思。有了还想要,还想要更多,自满、自骄都是“盈”的表现。然而,持“盈”的结果,将不免于倾覆的祸患。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这才是长保之道。
要知道,凡事都没有完美的。修道之下,若要求圆满之大功德,那便不如放弃,小德不修何成大德,能做好平凡事便是不平凡人,这话难道没有道理吗?
的确,作为凡人的我们当遇到名利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这可以说是人之天性,也是人之弱点。对此,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诚恳的建议:“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所以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要适可即止。
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不容易的,但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能够泰然处之,那就更不容易了。功成名就的确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不过其中也可能含有引发祸患的因素。正所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早已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并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否则便会招致灾祸。所以,老子提醒人们要懂得满足,在事情做好后,切记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被欲求迷惑心志,而要适可而止,收敛意欲,含藏动力,急流勇退,这样才可以保全天年。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切记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满招损,谦受益”。无论修身、治国,都不能盲从于自我主观愿望,要克制自我,去私去欲,自觉遵循客观规律。
其实,人生在世,何尝不是如此。漫漫人生路,总有起起落落,得时念失,失时有得,不记一时得失,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就收手。正所谓“功遂身退天之道”。如果该退时而不退,自然是不符合天地法则,天道如此,人性如此,如果太过要强而勉强为之,便会自遗其咎了。所以,懂得取舍,进退有度,不骄不躁,能屈能伸才是长生之道,人生之道。
用兵之道
以退为进,事半功倍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日益强大,于是寻找机会吞并周围的小国。当时的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发兵攻打庸国。尽管庸国是一个国土狭小、人员稀少的地方,但是那里的人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人人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获得胜利。
楚国的大将师叔提出让部队后撤的策略,来骗取敌人,让庸军变得骄横,等到时机到来时,再发兵突袭。楚庄王采纳了师叔的意见,于是师叔带兵进攻,开战不久,楚军便假装难以招架,开始向后撤退,接连几次都是如此。而庸军果然骄傲起来,作战指挥上失去了原来严谨的作风,根本不把楚军放在眼里。
就在这时候,楚国的增援部队赶来了,两军会合到一处,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军的军心麻痹,士兵陶醉在胜利中早已经失去了斗志,现在正是发动攻击的大好时机。”于是,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面对楚军的突然反攻,庸军士兵和将领惊慌失措,只有在仓促中勉强应战,最终还是抵挡不住。楚军一举消灭了庸国。
楚军取胜的关键,就在于运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在这里,“退”成为“进”的另一种形式,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实现了转化。
为人之道
适时取舍,以退为进
一个法国画商看中了一个印度人从印度带来的3幅具有地域特色的画,印度人开价为3幅200英镑,但法国画商认为这3幅画不值这些钱,他不愿意出这么高的价格。
于是,双方开始讨价还价,谁也不肯多让一点,致使谈判陷入了僵局。此时,印度人当着法国人和在场围观群众的面,一气之下把其中一幅画给烧了。他的这个举动把所有人都惊住了。
法国画商看到这么好的画被烧掉了,感觉非常可惜。过了一会儿,他又一次问印度人:“现在,剩下的两幅画多少钱?”
印度人气愤地说道:“两幅画也是200英镑。”
法国画商见印度人丝毫没有降价的意思,便又和他讨价还价,要求他再便宜一点,印度人却非常坚持,毫不松口。
两个人又开始争执起来。
后来,印度人心一狠又把剩下的两幅画中的一幅给烧了。印度人烧画的行为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感觉非常不解。
法国画商看到印度人连着烧了两幅画,更希望得到最后一幅珍贵的画。于是,他用恳求的语气对印度人说:“拜托您不要再把最后一幅画给烧掉,剩下的这幅画怎么卖?”
印度人看着法国画商紧张的表情,伸出了4个手指在画商的面前晃了晃。
法国画商惊讶不已,却不敢再讨价了,唯恐印度人把最后一幅画也烧掉。最后,法国画商用400英镑买了一幅画。
印度人连续烧掉了两幅画,都是为了在最后一幅画上赚取更多的利润。印度人懂得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途径,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为人处世哲学。
从政之道
自高自大埋苦果
晋国的智伯继承父位的时候,正赶上范氏和中行氏被逐。当时,赵简子独揽晋国政权,赵、韩、魏、智几大势力并峙。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智伯仍然积极地建功立业,为吞并其他三家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当他做了韩、魏等国联合军队的首领时,由于没有做到明察秋毫、任人唯贤,所以他的盛世只是昙花一现。
一次,智伯跟从韩、魏的军队一同进攻赵国。首先用水困晋阳,距城池被淹只有三丈远。郄疵对智伯说:“韩、魏的君主一定会背叛我们。”智伯问:“何以见得?”
郄疵说:“这一点从军事形势上就可以判断出。韩国和魏国的军队尾随我们进攻赵国,赵国一旦灭亡了,那么灾难就会牵涉到韩、魏两国。即使贤君与韩国和魏国相约灭掉赵国后,就与他们三分赵国的领土,但是现在的晋阳只差三丈就被淹没了,饿到了人马相食的地步,晋阳即将沦陷,但韩、魏两国的君主不但不欢喜,反而忧愁起来,这就是一种反叛的迹象。”
第二天,智伯就把郄疵的这番话分别告诉了韩国和魏国的君主,说:“郄疵说两位君主就要背弃盟约。”
韩、魏两国的君主说:“灭掉赵国以后我们三国可以三分赵地,而且晋阳马上就要沦陷。韩、魏两君虽然愚钝,但也不至于放弃就要到来的利益,甚至背弃盟约去做那种危险而又无望的事,这种形势发展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郄疵正为赵国出谋划策,以便使贤君怀疑韩、魏两国,进而瓦解三国攻打赵国的盟约。如今贤君竟听信奸臣的谗言,而离间韩、魏两国的邦交,我们真为贤君感到惋惜啊。”说完就快步出去了。
郄疵又对智伯说:“贤君为什么要把臣的话告诉韩、魏两国的君主呢?”
智伯说:“你怎么知道我把你的话告诉他们了呢?”
郄疵说:“因为韩国的君主和魏国的君主临走的时候,愤怒地瞟了我一眼,才快步离开。”
郄疵见智伯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就主动向智伯请求派他到齐国去。智伯答应了他,郄疵离开没多久,韩、魏两国果然反叛了。
虽然智伯是一个能言善辩、才干出众、行事果敢坚决的人,但是,他心狠而不仁,自高自大,不能以仁义待人,不懂“满招损,谦受益”,这为他日后种下了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