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无处不思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得失“方程”间——教学“简易方程”一课有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在传递知识上,而越来越多地在激励思考上,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简易方程”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数学课堂,其中有得也有失,感触颇多。

一、“分类游戏”好引入

在以往教学“简易方程”时,我一般遵循教材,通过引用天平让学生理解“平衡”与“等式”,然后让学生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这次,我在利用教材内容时,删繁就简,让学生做“分类游戏”:

①按自己的标准把下列各式分类:

8+9 20+5=25 17-11=6 6+3﹤11

学生在分类中感知“等式”的意义。

②进一步分类探讨:

6÷3=2 4×5=20 5﹥4 x+4=9

激疑:“x+4=9”属于哪类?能说明理由吗?那么,2a=18,x=2呢?让学生在分类探索中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在“分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在“不同标准”的分类中,学生分析感知“方程的意义”。同时,这个活动也将分类思想渗透于教学中。

二、“符号生成”破难点

“简易方程”中的一个难点是区别“解方程”与“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对于这两个概念,我没有做解释和说明,而直接在黑板上板书:

激疑:在这里你是怎样理解“.”和“↓”的?学生通过分析明白:“.”表示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表示求解的过程,是解方程。

现代数学教学更注重“数字化”生成了。教师不能把所有精力花在传授专业知识上,而要在研究学习上下功夫,教会学生学习。正是受课程教学观念的影响,我运用“符号生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超市疏忽”留遗憾

在“简易方程”一课的习题训练中,我设计了“数学超市”活动:让学生在6,x,48,2x中自选数据,组列方程。

根据“超市规则”,学生组列出了很多方程。在展示学生作业时,我发现一个学生列出了6x+2x=48。当时我是这样评价的:“6x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家里带来的?也可以!”

虽然我在评价中没有把“6x+2x=48”全部否定,但也至少质疑了其“合法性”,自以为教学机智好,借“超市”之名评断“6x是家里带来的”。殊不知,该生是把“6”与“x”相乘组合成“套装”得来的,这恰是学生的创造所在。

如果我当时能冷静下来仔细考虑一下,至少不急于下结论,留点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谈想法,那该多好啊!

真是遗憾!由于老师不经意的武断或自作聪明,扑灭了学生的创造火花,我想平时一定也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只不过这次教训更深刻些罢了。

“教育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有把握“一切从学生出发”的主旨,以创新为灵魂,以开放为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