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我国暴雨地质灾害事件的特点
我国疆域辽阔,气候的变化使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增高,不确定性加大,也给气象防灾减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从暴雨常出现的时段来看,我国暴雨多出现在4~9月,但不同地域的暴雨多发时段不同。南方地区雨季时间长,如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5~8月均为暴雨多发月,各月暴雨天数相差不大;北方地区雨季短,暴雨多出现在7~8月,其他月份暴雨很少或不出现。暴雨最多月在南北方也不同,南方多在6月,而北方在7月。
暴雨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征。
1.3.1 发生频次高
暴雨地质灾害在我国属于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年年都会发生。自2019年8月19日晚开始,四川迎来新一轮强降雨,阿坝州汶川县突发泥石流灾害,造成多条道路中断,各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2020年8月18日,甘肃文县发生水灾,暴雨导致泥石流,108个村子成为孤岛,道路、通信完全中断,使得暴雨地质灾害的应急工作变得极为复杂。
1.3.2 区域稳定性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暴雨发生,但从暴雨常发生的地方来看,主要出现在东南部地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及四川东部、重庆等地平均每年暴雨日超过3天,海南、广东、广西东部、福建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云南南部有5~10天,这些地区是我国暴雨多发区;东北、华北、西北东部年暴雨日一般在3天以下,呼和浩特、银川、兰州一线以西地区暴雨极少发生。但在个别年份,西部地区也曾出现暴雨甚至大暴雨。例如,新疆乌鲁木齐1978年6月11日降雨量为57.7毫米、2007年7月17日降雨量为57.4毫米,这两个雨量值也是当月的历史极值,前者还创造了乌鲁木齐年最大日雨量纪录;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因局地强降水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东山镇降水量达96.3毫米,超过舟曲县常年8月的降水量,其中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7.3毫米;迭部县代古寺降水量也达到了93.8毫米。
1.3.3 灾害关联性
从影响来看,暴雨往往会引发次生及衍生灾害。由于暴雨急且大,如果排水不畅则极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使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而减产;特大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河流泛滥,不仅危害农业、林业和渔业,而且还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使交通受阻、电力通信中断,甚至造成人畜伤亡,经济损失严重。例如,2010年7月3日,连日暴雨造成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金)铜矿厂区溶液池区底部黏土层被掏空,污水池防渗膜多处开裂,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这起生态事故虽然有企业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但确实也是暴雨导致的衍生灾害的一个具体体现。
1.3.4 灾损严重
暴雨地质灾害事件往往会导致极为严重的灾损,救灾成本也颇高。例如,在龙川县2019暴雨地质灾害的应对中,县政府提前预订了2万份盒饭,以每份盒饭20元的市场价计算,仅此一项就花费40万元。这还只是救灾所花费成本冰山的一小部分,其余有形的、无形的成本代价是极其高的。此外,暴雨地质灾害会影响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导致房屋、桥梁等工程损毁,电力、道路、通信等生命线工程受到破坏,农业、林业等都受到极大影响。2019年6月龙川县的暴雨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45亿元,死亡8人。
1.3.5 救灾主体多样
暴雨地质灾害事件救灾的相关方众多,政府统一指挥,各部门各司其职。例如,气象部门负责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预警;自然资源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同时密切监测相关数据,必要时发出自然灾害预警;卫健部门要做好灾区疫情防控工作以及受灾百姓的健康防疫工作;水务部门要监测灾区饮用水质量,确保灾区人民的饮用水安全;水利部门要时刻关注灾情,确保水利设施的安全;交通、通信、电力等部门都要在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此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志愿者也积极参与救援。
1.3.6 救灾协调联动难度大
自然灾害暴雨事件救灾主体多样,不同主体间的协调难度较大。由于信息不对称,各救灾主体都按照自己所接收的信息开展行动,更增加了协调联动的难度。这里,政府主导,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与会商研判制度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