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彩绘木雕
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用奴隶作为人殉的习俗也被迫改变,从而出现以茅草等扎束成人形来代替真人殉葬的“刍灵”。以后,这种以人形模拟物随葬的方法日益普遍,并开始用泥、陶、木来制作模拟人形,这就是“俑”。
“俑”由于是用来代替活人随葬的,目的是在地下侍奉墓主,因而最初俑的形象不追求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只是比较侧重能显示不同人物身份的服饰特征。俑的身份包括了墓主生前的侍卫、仆从、厨夫、歌女、舞伎,还有较高地位的属吏、宠姬、近侍等。俑为了“有似于生人”,便于识别,有的还会在身体上注明其身份。后来随着制作者技艺的提高,俑在制作上越来越模仿真人,引发了人们的不满,在道德上受到了社会的抨击,孔子就认为俑“不殆于用人乎哉”,惯怒抨击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春秋战国时期的俑主要由陶和木两种材质做成,陶俑多见于北方,木俑多见于南方。陶俑先塑造后烧制,形体小较粗糙;木俑是先雕刻后彩绘,形体较大,制作也比陶俑精细。由此显示出了南北方在制作俑的过程中形成的美学和材质上的差异。
最早的木俑始于战国,年代晚于陶俑,主要盛行于楚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湖南和湖北出土的木俑看,两者形制和形态基本相同,表面都施有彩绘。
沈从文先生将这些木俑大致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男女侍从俑、武士俑、伎乐俑和贵族俑。其认为前三者多属于死者生前的奴隶,后一种或为与死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或为文武官吏。这些木俑身材修长,衣着华美,颇具楚人风采,制作的形体较大,艺术水平也较高。
楚国木俑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只用扁平的木板刻出人的简单轮廓,在面部雕出鼻子和眉眼,再用墨绘出眉目、须发等细部,用彩绘出衣裙、甲胄,如湖南省长沙市仰天湖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女俑”(见图2.4-1);一种是雕刻得相对比较复杂,造型上接近于圆雕,立体感也比较强,如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出土的“漆绘木俑”(见图2.4-2)、枣阳九连墩二号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女俑”等(见图2.4-3、图2.4-4)。
图2.4-1 彩绘女俑 战国 彩绘木雕 湖南省长沙市仰天湖出土
图2.4-2 漆绘木俑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彩绘木雕 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出土
图2.4-3 女俑 战国中期 彩绘木雕 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出土
图2.4-4 女俑 战国中期 彩绘木雕 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出土
1995年湖北省江陵纪城1号墓出土的战国“彩绘木俑”(见图2.4-5),人物造型的比例比较协调,双手环抱胸前,姿态端庄,神情中还显露着恭敬与谨慎,尽管五官和手的刻画显露出原始造型的朴拙,但人物服饰和饰品彩绘却丰富精细,衬托了人物的华贵气质。
图2.4-5 彩绘木俑 战国 彩绘木雕 1995年湖北省江陵纪城1号墓出土
现藏湖北省沙市博物馆的西汉“彩绘木俑”(见图2.4-6)出土于1992年,造型简洁、朴实,通身涂有暗褐色,面部稍浅,身上服饰用朱红色打底,上面绘有黑色花型圆点图案,领、袖口和边缘勾有黑色宽边。造型上基本沿袭了战国时期木俑雕刻平面加彩绘的制作方式,与秦汉时期的陶俑和金属俑相比显然还停滞在造型的初期状态。
图2.4-6 彩绘木俑 西汉 彩绘木雕 1992年沙市肖家草场26号墓出土
湖北省荆州凤凰山出土的西汉文景时期的“侧侍女子绣衣大婢”彩绘木俑(见图2.4-7),人物造型准确舒展,面部褐色,眉眼与头发以黑色涂描,服饰以红和褐色搭配,协调而庄重,特别是服饰的处理以浮雕和线性的方式来表现,富有了层次感和节奏韵律。
图2.4-7 “侧侍女子绣衣大婢”彩绘俑 汉文景时期 彩绘木雕 湖北省荆州市凤凰山出土
湖北省云梦出土的汉代“彩绘木乐俑”(见图2.4-8),由五人分列前后两层组成,人像呈弧形跽坐,三人前面放着古琴,后面两人手持笙,仿佛正在演奏乐曲。人物神情专注,造型简洁,两组动作和面部形象基本相近,身上隐约可以看到残留的色彩痕迹。
图2.4-8 彩绘木乐俑 西汉 彩绘木雕 高32.5~38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纵观战国至汉代的彩绘木俑,不仅立体化和精细化发展的步子十分缓慢,表面彩绘用色也比较简单,与同时期的其他俑比较,在制作水平上显然已经落后,或许是因为木俑不像陶俑和金属俑那样易于复制,不便于大量生产的缘故,汉代之后,木质的俑便逐渐减少。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盛,大量寺院、道观和宗庙开始采用木材来制作雕像,彩绘木雕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发展。经唐宋到明清,彩绘木雕在雕刻和彩绘上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北宋地黄木胎“菩萨立像”(见图2.4-9)、北宋地黄木胎“文殊菩萨坐像”(见图2.4-10)、元代柳木胎“观音菩萨坐像”(见图2.4-11),收藏于中国台湾中台世界博物馆的辽代“菩萨坐像”(见图2.4-12)等。这些彩绘木雕充分利用了材质的特性,雕刻细致,刀工娴熟,无论是立像、坐像,还是卧像,人物的五官刻画、动态塑造、服饰雕镂,以及表面施以的彩绘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特别是“彩绘木雕文殊菩萨像”,动态自然,衣纹流畅,人物神态端庄自如,彩绘用色协调统一,堪称北宋彩绘木雕的精品之作。
图2.4-9 菩萨立像 北宋 彩绘木雕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2.4-10 文殊菩萨坐像 北宋 彩绘木雕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2.4-11 观音菩萨坐像 元 彩绘木雕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2.4-12 菩萨坐像 辽 彩绘木雕 台湾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源于中国古代建筑对木质结构的青睐,许多亭台楼阁中也都制作有大量的彩绘木雕,它们与建筑紧密结合,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呈现出的雕梁画栋美不胜收。建于清代的开封山陕甘会馆,就是这样一座集彩绘木雕之大成的艺术宝库。其建筑布局严谨,繁而不乱,木构件棂格雕花,栏木彩饰,标新立异,彩绘木雕的表面色泽、纹理、结构量形取材,彩绘用色丰富绚丽,展现出了独特的美感(见图2.4-13)。这些彩绘木雕的题材十分广泛,有人物、花卉、山水、楼台、亭阁、水禽、瑞兽,有神话故事、文学故事、亲情孝悌、民风民俗和逸闻典故。雕刻融合了圆雕、浮雕、悬雕、透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借用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破时空透视等方式,创造出了富丽华贵的艺术效果(见图2.4-14)。
图2.4-13 建筑木构件彩绘木雕 清 河南省开封市山陕甘会馆
图2.4-14 建筑木构件彩绘木雕 清 河南省开封市山陕甘会馆
彩绘木雕在建筑上的广泛运用,既是绘画和雕刻向建筑的延伸,也是中国雕刻、绘画和建筑结合互补的综合体现,其展示出了比泥彩塑更加灵活灵巧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在表现玲珑剔透造型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