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塑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引言

中国彩塑艺术是世界雕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彩塑艺术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取材、因材施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彩塑艺术从产生、形成到发展走过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留下了众多优秀的彩塑作品。

雕塑表面彩绘是人类精神创造和情感表达的基本表现方式,这一方式在世界许多国家或民族的雕塑作品中都有体现,是人类共同喜爱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这一点从古埃及(见图1-1)、古希腊等遗留下来的雕刻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图1-1 尼佛尔第第女王像 埃及第18王朝

人们在黏土、陶、石、木、金属等材质制作的雕塑表面彩绘,把一些不同颜色的彩石、贝壳等镶嵌或装配在雕塑表面,有宗教的目的,也有审美的需要。通过彩绘和彩石、贝壳的装饰,丰富了雕塑的内涵,也赋予了作品更多的艺术表现力。然而,纵览世界各国各民族雕塑,虽说许多作品表面都有彩绘,但在运用色彩和塑绘结合方面与中国彩塑创作及表现在艺术观念上还是有所不同。中国彩塑艺术不仅是中国先民在艺术实践中长期揣摩和经验总结创造出的伟大成果,其产生、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北方特定的气候环境、水文地质、宗教、习俗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以塑绘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彩塑艺术还体现了中国先民在造型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自觉,是把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与美的体悟凝聚于艺术的伟大创造。

第一,北方四季分明的气候和中西部黄土高原及其冲刷下来的黏土层,为泥塑创作活动提供了天然的原材料。黄土加上水形成的黏土极易成型,可满足人们各种造型的创造欲望,成形风干或经火烧制后变得坚硬的造型还能够满足生活上诸多的需求。小到食用器物、泥玩,大到垒砌灶台、睡炕,构筑房屋、院墙,黏土为先民的生活和多种创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第二,北方丛山峻岭中蕴藏的丰富矿产中的矿物质色彩丰富多样,为先民描绘自然景象和心中意象提供了天然的色彩原料,如石青、石绿、朱砂、雄黄、白云母等。随着人对自然界认知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又在植物中发现并提取了多种颜色,这种由植物提取的颜色补充了先前的矿物质色彩的品种,也由此满足了中国绘画、印染等器物在色彩使用上的需求,尤其是对形成中国特色的彩塑艺术在色彩上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塑绘结合的表现方式和塑容绘质的艺术理想得以运用与实现。

第三,由塑绘结合表现方式创造出的彩陶(见图1-2),不仅丰富了石器、玉器、骨器等在材质和色彩上的相对单一性,也通过器物的制作在造型观念、审美趣味和塑绘表现手法的结合方面为彩塑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探索和铺垫。

图1-2 彩陶浮雕 人形双耳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彩陶 高34.4厘米 口径9.3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第四,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逐渐衰落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的生命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俑”的出现及对人殉的替代,在体现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中国古代雕塑开辟出了一条独具风采的艺术类型。“俑”虽然不像古希腊雕塑用人的形象来制作神的形象,追求“神人同形同性”,但对真实人物模拟的创作原动力,为开辟中国古代写实性雕塑的道路,成就中国彩塑艺术走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透过埋藏了两千多年的秦始皇兵马俑(见图1-3),我们不仅找寻到了佛教造像进入前中国本土固有的造型和色彩观念,还在彩陶、玉器、骨器、青铜器与佛教造像之间寻找到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内在联系。秦始皇兵马俑的大规模制作,扭转了先秦造型艺术专注于抽象、装饰和以动物为主题的状况,在强调“人”在造型艺术中的主体地位过程中,使写实艺术继抽象和装饰后成为中国古代造型艺术中第三种重要的表现方式,为秦代后中国古代雕塑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创作活动开拓出了重要的道路。

图1-3 彩绘陶俑 秦秦始皇兵马俑

第五,汉代兴起的墓室壁画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的书法艺术,在赋彩、设色、运笔方式、线的内涵与外延等方面作出的诸多探讨,也都为彩塑从初期的色彩平涂发展成具有系统性的彩绘方式,融汇中国传统文化和色彩观念,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艺术实践经验。

第六,佛教文化和造像艺术的传入,一方面,为中国古代雕塑创作输入了新题材、新内容和新形式,巩固并提升了秦汉形成的以人物为创作主体的雕塑形式;另一方面,也把印度在石材、黏土上彩绘的经验和方式带到了中国,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与中国本土的彩绘方式相融合,为成就以敦煌早期具有装饰性艺术特征的彩塑,以及壁画、建筑艺术综合体作出了极其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上的融合。

中国彩塑艺术发端于彩陶艺术流行时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它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见图1-4),成熟于唐宋,至元、明、清各代则各有补充拓展。其艺术“尽精微,致广大”,囊括了儒、道、释和很多地域的多种文化,作品丰富,艺术璀璨,南北东西各具风采。创作内容从人物、动物到神仙、鬼怪,从山水、树木到云雾、尘埃,无所不包;表现形式从圆塑、浮塑到壁塑、悬塑等,极尽所能。其可继承、光大者远超出雕塑艺术范畴,对考古、历史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实如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图1-4 交脚弥勒像 北凉 彩塑 高3.4米 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第275窟

中国古代造型艺术有“铸鼎象物”和“触象而构”之说。“铸鼎象物”是讲艺术创作在取象时既要尊重客观物象的基本样貌,又不要局限于客观物象,对客观物象只是简单地表象模仿。“触象而构”是说,在创造艺术形象时可以采用归纳和综合的表现方法。这两者讲的其实就是中国独特的造型意识与创作方式,其特点就是不单纯描摹自然相貌,不追求物象表面的相似,而要关注对客观物象本和真的认识,要长期揣摩,融会于心,后表现于作品,作品既是创作者意趣的抒发,也是对道德的宣扬。

百余年来的中国现当代雕塑教育充斥着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模式。西方的美术教育体系一方面为现当代中国开启了一扇重要的大门,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涌现出许多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在学术上却排斥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以文化的强势和艺术的霸权主导中国的美术发展,包括彩塑在内的本土雕塑在学术上长期被贬抑,在艺术展示平台上长期被边缘化,这种局面虽然在近些年有了多方面的改变,但雕塑的主流和话语权仍旧是以往的延续,所以彩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依然是任重而道远,需要热爱中国传统艺术和彩塑艺术的人们从历史的角度,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角度,从人类文明进展的角度宏观、辩证地思考。一种艺术形式的衰落与兴盛,内在发展的原动力和对时代发展的适应性都将是中国彩塑当今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什么,变化的又是什么?不变则死,变则通,这也是当下中国彩塑艺术面对世界艺术发展潮流和趋势必须作出的重要考量。

现代化与西化的混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误解,加之西方艺术霸权主义和殖民思想的侵染,已把西方传统写实手法、现代和后现代诸多艺术观念与形式植入到了中国教育的各个领域,注入到了每个人的神经末梢,成为许多人艺术创作时的条件反射和惯性思维。在此情势下,自觉反省中国本土艺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适应时代,顺应潮流,既是每一个中国雕塑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位中国当代雕塑家面向世界艺术图景应作出的又一个重要考量。

中西方文化艺术在历史上有过多次碰撞与交流,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体系,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中国传统雕塑创作注重综合思维,强调整体合一,追求感悟体验后对意念的追寻和意境的表现,在发展历程中,写实与写意两种表现方式既并行发展也相互补充,抽象与装饰既相互融合又与写实相互补充。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演变既有对先前艺术的否定,也有对先前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多种形态都反映着不同时代统治者的意志、不同地域的风土习俗,皆因当时的文化使然。而西方雕塑不管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采用的都是分析思维,强调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从传统的写实主义到现代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到当代的观念主义等,都贯穿着自身文化的自觉,是一种批判中的继承与发展。因此说,中西方雕塑就如同两者的文化,各有千秋,既不可一概而论,也不能厚此薄彼,尊重与包容,各取所长,应是我们采取的正确态度。因而,我们学习中国彩塑艺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尽量不要脱离具体空间环境来单独论述某件作品,因为在中国陵墓内随葬的墓俑和宗教窟、寺、祠、观里的造像,大多都是建筑、雕塑、壁画艺术综合体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在造型、空间和色彩序列中都有密切的联系,是整体构思设计的结果,其组织陈设方式与当时的文化习俗、宗教仪轨等都有一定的或严格的定式。譬如,秦始皇兵马俑在俑坑中的组合排列(见图1-5),敦煌莫高窟在窟形、彩塑、壁画等方面的映衬呼应(见图1-6),大同市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弥勒佛群像(见图1-7)和山西省平遥双林寺千佛殿(见图1-8)造像等,与建筑空间中轴对应贯穿、两翼对称、高矮进深,在置陈布势、经营位置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对应性。因而在学习研究古代传统彩塑时,要尽可能地关照到它在原有空间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环境和周边景物相互间的关系,保持整体认知观,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的认知维度和深度。

图1-5 俑坑东端前锋列队 秦 彩绘陶俑 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1号兵马俑坑

图1-6 佛、菩萨、弟子、天王群像 唐 彩塑 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第45窟

图1-7 弥勒佛群像 辽 山西省大同市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图1-8 自在观音像(局部)明 彩塑 山西省平遥双林寺千佛殿

二是了解学习中国彩塑艺术时不要忽略它只是中国古代雕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彩塑与木雕、石刻、金属铸造和锻造等雕塑都是并行发展的不同材质和类型,木雕的温润细腻、石雕的敦实厚重、金属铸造和锻造的玲珑精细,都对彩塑的创作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佛教造像中,各种材质的制作使工艺之间形成的交流,不同材质和工艺创造出的艺术效果对彩塑全面提升自身塑造和彩绘技艺的影响,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总体了解中国古代雕塑,对深入学习传统彩塑是一个从广度到深度的必要过程,不可偏废。

三是切忌以西方写实主义观念来审视中国彩塑造像,用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等创作方法来比对中国彩塑作品,尤其是切忌用近现代科学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古代彩塑的造型观和色彩观。中西方在长期文化和艺术探索道路上各自形成的独特思维方式、创作方式,以及艺术观念、审美趣味,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如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左壁上雕刻的“力士像”(见图1-9),右手叉腰,左手合十,胯骨前突,右腿后蹬,动态威武雄壮,气势逼人,显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身体的比例和骨骼肌肉的刻画并非真实人物的客观描摹;而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雕像,体态健美,肌肉饱满,以写实的方式充分展现了人的旺盛生命力,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成为西方雕塑史上的一件经典之作。

图1-9 力士像 唐 石刻 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

四是本书中为了便于广大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将关于彩塑的一些名词或称谓进行了统一梳理。如塑和雕、刻,依照塑主要以软质材料为制作原料的特性,在此特指泥塑和彩塑(其他还有面塑、糖塑等);雕刻多采用的是硬质材料,指的是木雕、竹雕、玉雕、漆雕、砖雕、石刻等。进而在论述彩塑的表现形式和作品时也会将通常使用的圆雕、浮雕改为“圆塑”和“浮塑”,在涉及硬质材料雕塑作品的论述中则仍沿用圆雕、浮雕。此外,“壁塑”“影塑”和“悬塑”是中国彩塑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希望引起读者的关注。

五是中国彩塑艺术在当下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如何挖掘传统创新未来,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书作者借此也呼吁更多热爱彩塑艺术的人们能够为彩塑的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