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轻松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血液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项目介绍】

血液是由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非细胞成分(血浆)组成,血液不断在血管内流动,输送氧气并运输二氧化碳,直接或间接地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相联系,参与机体各项生理活动。临床血液学检查一般使用全血对血液中成分进行检测,本文主要介绍血常规检查和红细胞沉降率(ESR)。

一、血常规检查

【项目介绍】

血液常规检查主要是检测血液内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可提供24项相关检测参数,血液常规检查是最常用的检验项目,用于血液系统疾病(各种类型贫血、白血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

样本采集:静脉采集EDTAK3(紫帽管)抗凝全血。

1.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

【项目简介】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直径6~9μm,成双凹圆盘形,内含血红蛋白,起着输送氧气,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对维持机体生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在各种生理或病理情况下,会引起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减少或增多。通过血液常规检验,可以协助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阻抗法(红细胞检测)、比色法(血红蛋白检测);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

男性 (4.3~5.8)×1012/L、130~175g/L

女性 (3.5~5.5)×1012/L、115~150 g/L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影响因素】

样本剧烈振荡等导致的溶血会使红细胞假性减低;红细胞冷凝集可使红细胞计数假性减低;严重的黄疸或高脂血症使血红蛋白结果假性增高。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多:

(1)生理性增加: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2)病理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

减少:

(1)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由于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血容量快速增长,引起血液相对稀释;老年人造血功能逐渐减退,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逐渐减少。

(2)病理性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

2.红细胞比积(HCT)

【项目简介】

红细胞比积(HCT)又称红细胞比容,曾称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容积占全部血液容积的百分比。红细胞比积主要与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和大小有关,是血液中红细胞浓度的指标。用于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方法及参考范围】

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法);男 40%~50%,

女 35%~45%。

【HCT检测影响因素】

红细胞冷凝集可使HCT假性增高。

【HCT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增高:大面积烧伤、脱水、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肺心病)等。

(2)降低:各类贫血时随红细胞数的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3.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项目简介】

平均红细胞体积指血液中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fL为单位,对各种类型贫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方法及参考范围】

血细胞分析仪计算法(电阻抗法);82~100fL。

【MCV检测影响因素】

红细胞冷凝集可使MCV假性增高。

【MCV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增大:见于缺乏叶酸、维生素B12所引起的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2)减小:见于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感染、中毒等。

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项目简介】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pg为单位,用于判断贫血类型及轻重程度,并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方法及参考范围】

血细胞分析仪计算法(电阻抗法);27~34pg。

【MCH检测影响因素】

红细胞冷凝集可使MCH结果假性增高。

【MCH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增多:见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2)减少:见于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感染、中毒等,如慢性炎症、尿毒症等。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项目简介】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血红蛋白浓度,用于判断贫血类型和轻重程度,并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方法及参考范围】

血细胞分析仪计算法(电阻抗法);316~354g/L。

【MCHC检测影响因素】

(1)红细胞冷凝集可使MCHC结果假性增高。

(2)乳糜血可使MCHC结果假性增高。

【MCHC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增高:一般无临床意义。

(2)降低:见于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

【项目简介】

表示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分布情况,用于贫血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方法及参考范围】

血细胞分析仪计算法(电阻抗法);11%~15%。

【RDW-CV检测影响因素】

红细胞冷凝集等影响RBC、MCV结果时,均可影响RDW-CV结果。

【RDW-CV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时RDW-CV增加,结合MCV,可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早期缺铁性贫血RDW增大。

7.白细胞(WBC)

【项目简介】

白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是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防卫系统,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原体入侵部位,将病原体包围﹑吞噬。在不同病理情况下,会引起各类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白细胞检测就是测定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总数及分类。人体中正常成熟的白细胞可以分为五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临床上,检查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其形态学改变,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血液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和治疗评价、抗代谢和肿瘤治疗中细胞毒性药物应用监测。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法;(3.5~9.5)×109/L(成人)。

【白细胞检测影响因素】

冷球蛋白增高可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假性增高,红细胞冷凝集也可影响白细胞检测结果。

【白细胞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生理性增高:上午低、午后高、平静时低、剧烈运动后高,一天中最低与最高结果可相差1倍。高温、严寒、饱餐、疼痛、经期、情绪激动或极度恐惧均可升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期增高(分娩后2~5天恢复正常)。

(2)病理性增高:见于急性或慢性感染、急性溶血、急性中毒、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性出血、广泛的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后、肿瘤、骨髓增生性疾病、白血病、金属或药物中毒等。

降低:

长期接触放射线,应用某些药物(磺胺药、氯霉素、苯妥英钠以及抗肿瘤药等),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某些感染(如伤寒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血液系统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等],自身免疫病,黑热病,疟疾,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8.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EU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

【项目简介】

中性粒细胞在五种白细胞中比例最高,是具有分叶状或杆状的一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吞噬作用、杀菌作用和激活补体功能,在血液的非特异性反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法;中性粒细胞百分数 40%~7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8~6.3)×109/L。

【NEUT%和NEUT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生理性增高:一般下午较早晨高;饱食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及分娩阵痛人群等均可引起升高。

(2)病理性增多:见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阑尾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肾盂肾炎、输尿管炎、胆囊炎、输卵管炎、盆腔炎等。

(3)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出血、手术后、烧伤、严重创伤、尿毒症、酸中毒、某些寄生虫病、组织局部缺血或坏死等。

(4)急性中毒:安眠药、农药、汞中毒、铅中毒等。

(5)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

降低:

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放射性损伤、抗癌药物化疗、极重度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9.淋巴细胞百分比(LYM%)、淋巴细胞绝对值(LYM)

【项目简介】

淋巴细胞是体积最小的白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可以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是免疫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可对抗外界感染及监控体内细胞变异。该两项检测用于各类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法;淋巴细胞百分比 20%~50%,淋巴细胞绝对值 (1.1~3.2)×109/L。

【LYM%和LYM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生理性增高:6岁前儿童伴随免疫功能成熟,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

(2)病理性增高: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百日咳、麻疹、腮腺炎、传染性肝炎),恶性肿瘤(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等),也可见于慢性炎症、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

降低:

见于患者长期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等以及先天性免疫缺陷、传染病急性期等。

10.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

【项目简介】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细胞,也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抵御细胞内致病菌和寄生虫的主要防卫系统,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当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时可引起单核细胞总数及百分比的变化,有助于感染、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法;单核细胞百分比 3%~10%,单核细胞绝对值 (0.1~0.6)×109/L。

【MONO%和MONO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病理性增高:某些感染(如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霍奇金病等),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

1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

【项目简介】

嗜酸性粒细胞在瑞氏染色时因细胞质内颗粒易与嗜酸性染料结合而得名。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杀伤细菌、寄生虫功能,也是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细胞,对过敏性疾病、药物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胶原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疾病的诊断有意义。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法;0.4%~8% (0.02~0.52)×109/L。

【EO%和EO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见于过敏性疾病: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花粉过敏、过敏性哮喘。

(2)过敏性皮肤病:湿疹、天疱疮、银屑病、剥脱性皮炎。

(3)寄生虫感染:各类寄生虫感染。

(4)某些恶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肺癌等。

降低:

(1)多数患急性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时,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但猩红热发作时增高。

(2)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可使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值降低。

12.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O%)、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BASO)

【项目简介】

嗜碱性粒细胞是五种白细胞中比例最少的细胞。瑞氏染色时因细胞质内颗粒易与嗜碱性染料结合而得名。嗜碱性细胞表面有IgE的Fc受体,当与IgE结合后可被致敏,当受相应抗原攻击时可引起颗粒释放反应。嗜碱性颗粒中含有丰富的组胺、肝素,组胺可以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肝素可以抗血凝和使血脂分散,它们反应快且作用时间短,故又称为快反应物质。颗粒中还含有缓慢作用物质,可以改变血管的通透性,使平滑肌收缩,特别是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哮喘。嗜碱性粒细胞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即第1型变态反应。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法;0~1% (0~0.06)×109/L。

【BASO%和BASO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或更多。

(2)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为罕见的白血病类型,嗜碱性粒细胞可异常增多。

(3)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过敏反应。

降低:无临床意义。

13.血小板数(PLT)

【项目简介】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无核细胞,也是血细胞中最小的一种,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下来的小块胞质,血小板数量和质量与止血和凝血功能密切相关。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分泌、促凝等功能。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评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判断及手术前了解患者出凝血功能状态,避免术中出血等。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法;125~350×109/L。

【血小板检测影响因素】

(1)红细胞冷凝集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

(2)血小板聚集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

(3)冷球蛋白增高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增高。

【血小板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多:

(1)骨髓增殖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反应性增多,如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排斥反应、某些肿瘤的早期。

减少:

(1)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和放射病等。

(2)破坏亢进: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代谢病等。

(3)消耗过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体外循环性血小板减少、产科大出血并发症等。

(4)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5)其他原因如肝病性血小板减少症。

14.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项目简介】

血小板平均体积是指血小板体积的平均值,与血小板数量呈线性负相关,分析MPV应结合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才有意义,临床常用于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法;9~13fL。

【MPV检测影响因素】

血小板聚集可使血小板计数减低,影响血小板相关参数。

【MPV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大:

(1)MPV增大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的较早期指标,而且MPV增大常伴随血小板升高。

(2)也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多,但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

减小:

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者。MPV随血小板数量同时下降,可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15.血小板压积(PCT)

【项目简介】

血小板压积又称血小板比容,是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下沉的血小板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仪器中是由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换算得来。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法;0.17%~0.35%。

【PCT检测影响因素】

血小板聚集可使血小板计数减低,影响血小板相关参数。

【PCT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术后。

(2)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化疗后。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项目简介】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是反映血液内血小板体积大小是否均一的参数,以测得的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PDW在正常范围内说明血小板体积均一性好。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法;9%~17%。

【PDW检测影响因素】

血小板聚集可使血小板计数减低,影响血小板相关参数。

【PDW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增加:表明血小板体积大小不均。见于骨髓血小板生成障碍或生成过速,如先天性血小板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2)减少:无临床意义。

17.大血小板比率(P-LCR)

【项目简介】

大血小板比率是指大血小板占总的血小板的百分比,对判断骨髓造血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一般新生的血小板体积偏大,衰老的体积偏小,大血小板止血功能优于小血小板。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法;13%~43%。

【P-LCR检测影响因素】

血小板聚集可使血小板计数减低,影响血小板相关参数。

【P-LCR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增高: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巨核细胞白血病、出血性疾病恢复期。

(2)降低:若和血小板计数同时减少,可能与出血相关。

【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及指导建议】

(1)关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分析需要注意的几点:

①血常规是临床最常用、最基本的检测项目,主要参数是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其他项目均为辅助参数。其中红细胞参数在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情况下对贫血类型的鉴别有意义。白细胞参数及五种类型白细胞的计数对感染病原体的类型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②血常规中白细胞结果受日间变化、运动、寒冷、情绪、刺激等影响较大。

③静脉血与末梢血检测结果差异较大,静脉血白细胞低于末梢血,静脉血血小板高于末梢血。

(2)血常规项目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指导建议:

①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参考下限,可诊断为贫血,按照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贫血。贫血的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先天性细胞膜、血红蛋白、酶缺陷,机械性损伤,血型不合输血等),失血性贫血。

②血红蛋白明显增高,生理性增高见于高原生活、缺氧环境;病理性增高见于脱水、肺心病、肺气肿、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病的一种)。

③多数炎症情况下,会出现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的明显增高,是确定是否炎症感染的指标。

④白细胞增高如出现嗜中性粒细胞幼稚细胞可能为重度感染,如伴有血小板或血红蛋白的降低可能为血液病,需血液科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

⑤白细胞降低多见于病毒感染、理化损伤、药物应用。如服用阿司匹林、抗生素等可引起白细胞明显降低,停药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

⑥血小板减少多见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等,需血液科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⑦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需血液科就医诊断及治疗。

二、红细胞沉降率

【项目简介】

血液中的红细胞因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具有负电荷,使细胞之间互相排斥,故红细胞之间彼此分散悬浮而下沉缓慢。如血浆或红细胞本身发生某些病理变化,可使红细胞之间排斥力降低,红细胞沉降加快。因此ESR可以反映某些病理状态。但ESR是个非特异性检查指标,如出现异常需进行其他相关检测。临床上主要用于感染、风湿、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样本采集:静脉采集枸橼酸钠(黑帽管)抗凝全血。

【方法及参考范围】

魏氏法(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沉降的距离作为判断标准);男性 0~15mm/h,女性 0~20mm/h。

【ESR检测影响因素】

标本采集后应及时检测,放置时间过长可引起假性增高。

【ESR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生理性:幼儿、女性生理期、妊娠三个月至产后一个月。

(2)病理性:

①各种急性炎症、活动性结核、慢性肾炎、肝硬化。

②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风湿热活动期。

③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

④高球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

⑤严重组织损伤、贫血、重金属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