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路:普洱茶王老班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花一果一叶一树一园

老班章茶树认知

《牡丹亭》中有“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到茶地,又怎知茶叶万象?

与老班章茶王树合照固然重要,但茶树自身的生命力与美却不应该被这个大红人所掩盖。茶树同所有植物一样,静谧不语,不愿透露一丝关于自己的信息,但只要你肯温柔地去触摸一片叶子,去观察一棵树,或许就能发现自然的精妙之处,看到数代人的悉心养护,不经意间与美相遇。老班章村村民也是如此,只要愿意与他们坦诚交流,你就能被邀请去他们家的火塘边坐坐,喝一口最原味的老班章茶。

为了保护茶王树,茶树三米开外都被围上了木制栅栏,但这并不要紧,在拍完照之后不妨往下面的茶园走走看,茶王树之下的茶园更值得探索。虽然老班章每一片茶地都稍有不同,但如果非要选一片代表性茶园,那么无论是老班章村村民还是茶商,都会提到茶王地这一片。

在哈尼族语里,茶王地读作“米娜普萃”,意思是被火烧过的地方。作为长期迁徙的民族,哈尼族落脚老班章前有过 13 次搬迁,而“米娜普萃”曾经是他们的居所之一,一场大火之后大家纷纷迁走,但这个名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

茶王地值得探索,一在树种,二在树龄,三在树形。

茶树是山茶属植物。距今 4000 万年前,就出现了山茶属植物。相比只存在于地球上 2000 万年的人类,时间的流逝对茶树而言只是微风拂过树枝的摇曳。茶树的叶片首先是树木自身最重要的能量接收转换器,然后才是人类采摘收获的对象。无论是在物理、化学还是微观结构上,叶片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精微,堪称造物的奇迹。

通俗地讲,茶从外观上可以区分为大叶种和小叶种,一般大叶茶以C. assamica为代表,常被称为阿萨姆种;小叶茶以C.sinensis为代表,即茶种。

茶王树这片地是非常典型的大叶种,叶片足有手掌长,比起熟知的精巧的小叶种实在显得粗犷,但大叶种茶其实着实温柔。新生的叶片颜色翠绿泛黄,柔软细滑而厚实,触感比婴儿的肌肤还要细软。大叶种茶厚度往往达到 0.3~0.4 毫米,小叶种则只有0.16~0.22 毫米。从叶片结构上看,大叶种叶片的外侧皮肤(栅栏组织)只有一层,构成滋味的海绵组织多而松散,茶多酚、糖分、淀粉等物质都储存于海绵组织中。小叶种则拥有三层厚厚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则少而紧密。

如果不好理解,那么可以把大叶种想象成充满汁水、成熟欲裂的番茄,小叶种则是拥有厚壳的坚果。这是茶在逐渐适应干旱、低温等特殊环境后的结果,因此,大叶种大多只在云南温暖湿润的南部茶区才有分布。

叶片结构的不同也带来茶叶内含物质比例的不同,大叶种茶所含茶多酚高、氨基酸低,小叶种茶则相反,茶多酚较低而氨基酸含量高。阮福《普洱茶记》中“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y à n),京师尤重之”的“酽”,意为浓、醇,从化学成分来看,就是茶多酚含量高的结果。

划分大小叶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叶面积公式计算法,用叶长(cm)×叶宽(cm)×系数(0.7)来计算,一般而言,叶面积> 60cm2属特大叶,40~60cm2属大叶,20~40cm2为中叶,< 20cm2为小叶种。

另一种算法是数叶脉对数,10 对以上为特大叶,叶脉 8~10对归为大叶,6~8 对称中叶种,少于 6 对为小叶种。

除了大小之分,还可以用手感受茶树叶面的起伏,每对叶脉间茶树叶片都会有轻微的隆起,这是在野外判断茶树的主要依据。茶树叶片大致有三种:平滑、微隆和隆起。由于叶片的隆起,叶片的表面积增大,光合作用总面积大于平滑型叶片。叶片隆起,是生长旺盛的标志,在同样大小的茶叶面通过隆起增加光合作用面积,不得不说是叶片的绝妙智慧。一片品质优良的大叶种茶叶,通常叶面光滑,隆起明显,叶片柔韧,背面着生茸毛。

也是因为阿萨姆种,茶树才能长成树。在哈尼语中,“茶”被读作“阿卡老伯”,虽然有生拉硬拽的嫌疑,但把茶称作“老伯”,在汉族人看来也合情合理,毕竟在老班章周围的多数茶树,年龄都比老伯伯还大上几百岁。和茶王树同龄的茶树,在茶王地遗存下来的不少,比茶王树更加粗壮的也为数甚多。

对于了解茶树树龄,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准确无误的方法。一般在成长期的小树,可以采取砍倒数年轮或是生长锥取样,但对珍贵茶树,则不能在树上钻洞。对于死去的树木倒是可以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但误差较大。此外,一旦过了青壮年期,数年轮就不再有效。进入壮年期后,树径和年轮均为零增长。对于茶树而言,古茶树不一定都是大茶树,大茶树也不一定全是古茶树。大茶树对应的是树的形状,而古茶树重点在于树龄。当茶树树龄达到 100 年时,会被称为“古茶树”。更何况,人在与茶树相伴的岁月中,为了促进茶叶生发,方便采摘,会不断地对茶树进行修枝、矮化,甚至是从树根部拦腰砍断,直接改变茶树的树形与生长方向。别看一些茶树主干在地面上只有手腕粗细,再往下深刨才会露出其令人惊叹的真正主干和根系。

在许多村民的祖辈记忆里,茶树好像一直都是这个模样,不曾有太大变化。专家们对于茶树年龄的推断,只能结合生态学类推、历史考证等综合推算。推算的参照物,主要以南糯山 800 年茶王树为基础。

村里的老人们有一种判断茶树年龄是否足够大的方法:看树枝上的结块—结块越多,树龄越大。道光《普洱府志》中有同样的记载:“土人以茶果种之,数年,新株长成,叶极茂密,老树则叶稀多瘤,如云雾状,大者,制为瓶,甚古雅;细者,如栲栳,可为杖。”“瘤”,便是结块,是枝条在生长过程中由于营养堵塞而产生的。在经年累月中,茶树树枝不断发育生长,围绕主干盘旋伸展,有些树冠直径可达三米,的确如绿云笼罩,不到茶树下无法想象。

古茶树能存在如此之久,与先天的基因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关。在许多地方茶园都以无性繁殖方式栽培茶树时,云南仍采用茶果挖土栽培,有性繁殖保证了每一棵茶树都拥有不同的性状,在病虫害面前也有更强的抵抗力。人们在埋下茶果和后期栽培时,也会为茶树生长留下足够的空间。

在茶林里行走,枯叶腐败成肥沃养分,脚下这条小径走着走着或许就恍惚走到了百年前。茶树姿态在百年间未曾有巨大变化,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时间留下的智慧。在不同地区,茶树的形态有时会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如同易武张家湾的藤条茶树,枝条细长柔嫩光滑,只留顶部少数枝叶,是采摘时丢掉老叶的一种管理手法。茶王地这一片茶树,或粗或细,大致都从一米五至两米处开始分杈,比起老班章的茶王树和茶后树,有更加明显的主干和分枝,这种树形在老班章更为普遍,属于另一种种植管理模式。

在自然状态下,茶树会经历幼年主轴分枝和合轴分枝两种分枝方式。主轴分枝是植物顶端一直不断向上形成明显主干;合轴分枝指主轴上生发出侧枝,再由侧枝长出三级侧枝的分枝习性。如果不对茶树进行任何干预,茶树就会一直不断往上形成热带雨林里的望天树模样。为了增加树冠幅度,也为了方便采摘,先人们在茶树长到一定高度时会砍去过高的主干,让茶树横向生长。这个过程持续不断,在砍伐与修复间,茶树的形态不经意间被塑造出来。直到今天,你也能从茶树的形态中观察到往日修整的痕迹。如果有树枝生长方向骤然被改变,那就是主人不希望茶树再继续向上扩张;若是横向侧枝上突然多了许多向上生长的小侧枝,或许是主人偷懒忘记了修剪。

农事的智慧被茶树以树形的方式记录下来,后来者只能从这些树的形态里去猜测、想象原初的风景。时间的淘洗,无数茶农耕耘,在无数棵茶树上留下了温度,造就了连绵不绝的茶林。触摸着茶树树干,更像是触摸一种时代传承,无声而壮大。而我们的抚摸与触碰,是这漫长路上的微热一度。

老班章茶王树鲜叶

老班章茶园管理

有茶的地方就有茶树,茶树长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片茶园,无论新种的台地茶园,还是原有的古树形成的森林式茶园,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调节下长成一棵棵古茶树。

对于老班章来说,茶园不仅仅是茶园,更是祖先留给他们的财富。提到“老班章”,很多人都不陌生,即使是不喝茶的人,听到这三个字时,脑海中也都会浮现出一个“贵”字。那么,在这个“贵”的驱动下,这些年来老班章茶园是否有不同于以往的改变呢?老班章茶园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长在斜坡上的古茶树

茶是很聪明的植物,它们会选择适合的土壤,选择适合的生态环境,它们甚至会选择一个有利于生长的位置——斜坡。这也是茶树的聪明之处,茶树大多生长在温和多雨的气候环境下。水对于茶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茶树又喜湿怕涝,在平地上,一场大雨过后,留在大地上的雨水不可能立刻流走,长时间的浸泡会导致茶树根部腐烂;而在斜坡上,水会顺着坡度向下流走,需要水分的茶树根部会将其自然吸收,储存起来;多余的则会流走,所以斜坡既满足了茶树的水分需求,又有排水优势,自然变成了茶树聚集的首选地。老班章地处高海拔地区,年均

降雨量达 1341~1540 毫米,在这样的降雨量下,茶树自然也很聪明地向着斜坡生长。

独特的除草方式

有树木的地方就会有杂草生长,对于老班章茶园来说,草也是构成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推移,茶园已经不是茶园,更像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虽说杂草是茶园的一部分,但杂草在生长过程中也需要养分,这对于茶树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早些年,茶叶卖不上价时,不除草很容易理解,但在高价驱动下,说不除草似乎是没人会信的。

在老班章村里,每个茶农管理茶园的方式都不一样,这意味着他们除草的方式也不同。李政明的方式是最为独特的—他将杂草铲了埋在茶树附近作为肥料,同时也将落叶一起埋到旁边,但他的“埋”不是简单的埋,李政明说:“在埋的时候还要看茶树生长的位置,如果是有坡度的位置就要顺着坡度埋,没坡度的平地就要直接埋在茶树附近。”落叶和杂草是茶树最好的肥料。

一年除草两次是必需的。一旦草长高了就会招来虫子,而且很多虫子是草自身带来的。“草长到超过 50 厘米就要开始除了,最多不能超过 70 厘米,否则不仅会影响到茶树,而且采用人工除草,草太高了处理起来也很麻烦。”李政明说。

当然,除了李政明的这种除草方式外,寨子里的其他茶农也有自己除草的方式,其中就有采用除草机除草的。用除草机除草的茶园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除草机除过草的地方,地面是整齐的,而且如果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部分茶树被除草机刮伤了。被伤到的茶树虽然能够自愈,但不利于后期生长,且产量不高。在老班章茶园里,也不乏不除草的茶园,因为在茶园的主人看来,草也是茶园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一直以来茶树都是这样生长着的,没必要刻意地去人工干预。在茶园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没有除过草的茶树长得相对矮一些,茂盛度也不及除过草的茶树。

茶园套种果树

有树木的地方就会有套种,在农业上,套种从来都不是新奇事物。人工套种是根据经济配种进行的套种,在老班章古茶园里,套种这种行为就更加凸显出茶树的喜好。

老班章茶园里生长的非茶树几乎都是野生的,极少有人工种植的。茶园里看到最多的便是杨梅树和多依树,茶树喜欢酸性土壤,而杨梅和多依都是酸味食物,它们能在茶园里成长,这便说明茶树是喜欢它们的。当然,从专业的茶学角度来说,茶树的生态因子(生长环境)很重要,这些植物的存在也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

茶园套种不仅可以提高茶园生物的多样性,也可以改良茶园土壤,果树可以吸收深层土壤的养分,然后再通过落叶回归到地表,落叶腐烂后又可以补充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疏松改良茶园土壤的效果。

草木灰杀虫法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里,害虫是无法避免的,老班章茶园也一样。但好在老班章茶园所处的最低海拔为1600 米,冬天和雨季都比较寒冷,所以害虫不会很多。

以前,老班章茶园比较常见的虫子是钻心虫(茶钻心虫,是一种蛀食茶树茎部、枝干和根部的害虫,一般为鳞翅目和鞘翅目的幼虫)。这是一种聪明的虫子,它们一般躲在茶树根部底端的位置,如果躲在上面就会被鸟看到,有被吃的风险。茶农告诉我们,以前长钻心虫了,就只能用注射器往茶树根部注射草木灰(将稻谷的秆烧成灰再放入水)杀虫,这种做法既能杀死虫子,又不会影响茶叶;现在,老班章茶园里很少有虫子了,茶叶价格起来了,大家也都比较重视茶园的管理。除此之外,为了防治害虫,老班章茶园里还安装了很多杀虫灯。

每年都会检测土壤是否施肥

对于价格居高不下的老班章茶来说,施肥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提高产量的,但在老班章村,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李政明说:“每年茶叶研究所都会派人到老班章茶园进行土壤检测,所以,没人敢施肥。之前,茶叶不值钱,大家都不管理,茶园更谈不上施肥了;现在,不仅相关部门会来村里做检测,而且村规民约里也规定了不允许村民在茶园里施肥、打农药。”

当然,施肥警告更多针对的是小茶树,所产茶叶价更高的古茶树、大茶树基本上都是从源头就不会进行人工干预的。“这类茶树我们几乎不干预,只有到了采茶季才会进茶园。”李政明说。

茶籽育种

八月初,正值初秋,是树木结果的时节,老班章茶园里的茶树上也结满了茶籽。因为老班章茶园里的树种不同,茶树的大小不一,导致茶籽的大小也不一样。大的茶籽直径三厘米左右,小的直径不到两厘米。

去老班章村的路上,小马哥说东莞有人来勐海收茶籽,25 元一公斤。而对于老班章人来说,茶籽可不是用来卖的,它有着更大的作用——育种。即便不用来育种,茶籽也不会在茶树上待太久。一方面,茶籽成长需要养分,它会与茶叶争夺养分,所以茶籽多的茶树,鲜叶往往都不多;另一方面,茶籽会自己掉落,一些掉落的茶籽在适宜条件下会长成茶苗,生长太密集也会影响到原生茶树。

茶园里的蜘蛛网

有草的地方总少不了虫子,有虫子又有树的地方则是蜘蛛最喜欢的地方,茶园便是这样的一个存在。茶园里最多的就是蜘蛛网,但在吃方面,蜘蛛可不喜欢吃略带苦味的茶树,它喜欢的是茶园里更美味的害虫。一张巴掌大的蜘蛛网上,

你能发现数十只虫子留下的痕迹。

全靠降雨灌溉

云南是一个经常会出现干旱天气的省份,我们常听到由于降雨不足,春茶发芽晚,茶叶产量低。现在很多产区的茶园都已经采用人工灌溉的方式为茶树补充水分。虽然这是一个稳定茶叶产量的好方法,但对于老班章茶来说却很难实现。老班章茶园所处位置较高,并且茶树大多生长在陡峭的山坡上,想要引水渠灌溉并不容易。因此,老班章茶树只能依赖降雨补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靠天吃饭”。

老班章茶园人工除草,人工除虫,灌溉靠降雨,除了部分除草机就没有其他工业化设备的介入,自己育种种植,靠着世代相传的种植技术繁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茶树……这俨然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但这大概也是老班章茶受消费者追捧的原因之一。它还原了茶叶最原始的生态面貌。

用一年半的时间,等一颗茶果的成熟

在老班章茶园中,我们的焦点往往会落到茶叶和茶树上,我们会观察茶树的大小、高度,会比较茶叶叶片大小和叶脉对数,但相较于茶叶,茶花和茶果往往会被大家忽视,然而,这些被忽视的部分却是最重要的。

茶树开花结果是实现自然繁殖后代的生殖生长过程。在这个生殖生长过程中,茶树有着很多不同于其他植物的奇特现象。

茶,影响着世界的植物,从一颗小小的茶果开始汲取着土壤中的养分,慢慢地积累长成参天大树。茶树的一生要经历多次开花结果,生育正常的有性繁殖茶树通常是从第三年至第五年就开花结果,直到植株死亡。茶树也有生老病死,也会老去死去,但它们会留下茶果孕育后代,延续着优良的基因。

茶树的开花结果和树种、环境条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有性系树种可以通过开花结果繁殖下一代,而一些无性系品种,如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佛手等,只开花不结果,或者结实率极低,它们需要通过无性繁殖繁衍后代。老班章的茶树大多属于有性系树种,它们通过开花结果繁育下一代,从而保障了其滋味的丰富及稳定。

盛开在秋季的茶花

与很多植物不同的是,茶树的花期很长,花芽从 6 月开始分化,之后的每个月都能不断分化,可以一直持续到 11 月甚至次年春季,花期将近半年。不过,一般夏季和初秋形成的花蕾,开花率和结果率较高,而后期分化的花芽,开花率、结果率都很低,茶树从花芽的分化到开花,需要 100~110 天,我国大部分茶区茶树的开花期是从 9 月中下旬开始,9 月到 10 月中旬为始花期,10 月中旬到 11 月中旬为盛花期,11 月中旬到 12月为终花期。因此,我们在秋季和冬季都可以看到盛开的茶花,而秋季最为繁盛。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茶树的开花期会略有差异,若当年冷空气来临早,开花期也会提早。除此之外,不同品种的茶树的开花期也存在差异,例如:紫芽种的始花期为 9 月初,终花期为 12 月中旬;云南大叶种的始花期为 10 月中旬,终花期则为次年 2 月中旬。在老班章茶园里,在 10 月便可以看到繁盛的茶花。

一般茶花开花的平均温度为 16~25 ℃,最适温度为18~20℃,相对湿度为 60%~ 70%,如果气温降到-2℃,花蕾将不能开放。值得一提的是,花蕾的开放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花蕾的开放率随着一天中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每天开花时间从早晨 6~7 时开始增多,11~13 时是开花高峰期,午后逐渐减少。

异花授粉的“完美之花”

茶花被植物学家誉为“完美之花”,一朵茶花上既有雌蕊又有雄蕊,但茶花通常排斥自体花粉,只接受其他的花粉,从而形成了品种的多样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茶树自然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因为一般茶花雌蕊的柱头比雄蕊高,自花授粉困难,且自花授粉不育。

花瓣开放后,雄蕊暴露于空气中,这时由于花药膜内壁细胞失水,花药破裂,花粉粒散出,同时柱头湿润,蜜腺也分泌蜜汁,芬芳的花朵诱来许多昆虫,其中蜜蜂最多。借助昆虫的传播将花粉粒

带到其他花朵的柱头上进行异花授粉,昆虫最活跃的时候是在盛花期,到终花期的时候天气已经较寒冷,昆虫活动不活跃,因此这个时候的授粉率很低。

在下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昆虫的飞翔活动会受到影响。老班章村海拔较高,秋季早间雾气较重,上午 11:00 左右雾气才会渐渐散去,早间气温也相对较低,茶园也会相对湿润。10 月以后气温降低,昆虫活动减少,花粉传播受到限制,老班章大部分属于云南大叶种,盛花期往往是在 10 月之后,因此,茶花授粉率极低,这也是导致老班章茶树花多而结实率低的原因之一。

除了昆虫授粉之外,茶树还可以进行风力授粉,但风力授粉的阻力往往更大。一般茶花花粉粒直径有 45 微米,重而大,潮湿而微带黏性,在一般天气,它从花药上落下来以后撒到叶片、枝条和地面上,遇到下雨时易从植株上落到土壤上,很少在空气中飞扬。只有在干燥有风的气候条件下,才能有风力授粉的可能。

花果同枝,带子怀胎

茶树从发芽到茶果成熟约需一年半时间。每年的 6 至 12 月,当年的茶花孕蕾开花和授粉,上一年受精的茶果也发育形成种子并成熟。两年的花、果同时发育生长,花果同枝,这是茶树生物学特征之一。

9 至 10 月,茶花进入盛花期,昆虫携带着的花粉粒落在含有各种糖类和酶类的柱头上,花粉粒由柱头吸水,在 2~3 小时内发芽,发育成花粉管。花粉管发育伸长时,沿着花柱内腔向下生长至子房直至胚珠,然后经珠孔进入胚囊完成受精后发育成胚乳,萼片层层把受精的子房包裹起来,渐渐成为果皮。

到翌年 4 至 5 月,原胚继续发育,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子叶、胚芽、胚茎、胚根的胚。6 至 7 月,果实继续生长,这时果皮组织已趋稳定,果皮硬度增加。在外观上,果皮颜色也实现了由淡绿向深绿、黄绿、红褐色的转变。这时,新的花芽也开始分化,新的花蕾逐渐形成。

8 至 9 月,外种皮变为黄褐色,种子含水量为 70%左右,脂肪含量为 25%左右,此时的茶果已进入黄熟期。同时,也进入茶花盛开的时期,这时便可以看到花果同枝的现象。到 10 月时,茶果外种皮变为黑褐色,子叶饱满,种子含水量为 40%~ 60%,果皮呈棕色或紫褐色,这时茶果已成熟可以采摘,如不采摘,茶果将会自然脱落。

茶果与茶树之间的较量

茶果从萌发到成熟将消耗大量养分,此时的茶果与茶鲜叶处于竞争的状态。每年 6 月,新的茶花的花芽开始分化,上一年的茶籽果实稳定生长,同时茶鲜叶也在吸收着养分为秋茶的采摘做准备,这时候茶花、茶果、鲜叶都需要大量的养分,所以为了保障茶鲜叶的发芽生长,老班章的茶农们往往会在这时候采摘茶果、茶花并扔掉。

8 月初,老班章的茶果已经临近成熟期,但茶果并不是随处可见,很多茶果都在春茶之后被采摘了。一些有茶果的茶树叶片较小,因为茶果带走了大量养分。如果在这一场养分争夺的战争中没有人工干预,那么茶果往往会胜出,一旦有人工介入,那么茶果只能是默然离场,将养分留给鲜叶。老班章的茶叶价格居高不下,在茶叶和茶果之间,选择谁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从 6 月的花芽分化到次年 10 月的茶果成熟采摘需要近一年半的时间,而在这一年半当中,从茶花的授粉到茶果的成熟都会遇到很多阻力—从初春的干旱缺水到冬季的寒冷,在抵御了这一系列的困难之后,才能看到成熟的茶果。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茶果常常会面临被采摘扔掉的危险。

茶果萌发绝非易事

在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中,我们看到茶果从茶树上掉落下来顺着水流到了不同的地方,并长成新的茶树。然而,这只是理想中的状态,在实际中,茶果的萌发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

茶果的萌发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水分、温度和氧气,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播种后其中一个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出现萌发延迟甚至茶果霉烂的现象。

茶果萌发首先需要足够的水分,因为茶果外种皮厚,子叶要吸水膨胀后才能裂开,同时茶果内储藏物质的水解也需要水分,如果含水量低,生物化学变化和生理变化将难以进行;如果含水量过高,胚浸泡在水中将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容易使种子霉烂。处于发芽阶段的种子,含水量应为 50%~ 60%,而土壤含水量应达到土壤饱和含水量的 60%~ 70%以上,才能满足茶籽的萌发。

温度也是茶果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温度太低茶籽内的酶促活力低,而温度过高则酶蛋白会遭到破坏,从而酶促反应会降低。发芽的最适温度通常为 25~28℃。茶果萌发还是一个有氧呼吸的过程,充足的氧气可以促进茶籽的萌发和生长活动。

只有以上三个条件都具备了,茶果才会长出新芽,从而长成可以供人们采摘的茶树。从茶果再次回到茶树,茶树的一生神奇且漫长。

从花芽的分化到茶花盛开需要近四个月的时间,从茶花的开放到茶果的成熟需要近一年的时间,如果说茶的制作(从鲜叶采摘到毛茶初制)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那么茶果的生长则更加漫长艰辛。茶果的形成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等待,茶叶的制成同样也需要慢慢等待,一杯好茶也绝非立刻便能泡好品饮,所以喝茶人常说的“茶需慢品才能品出其真味”,也是可以从茶的生长规律上得以印证的。初次喝茶的人都觉得老班章茶太霸气了,茶汤入喉四溢的都是茶的浓烈之感,但随着喝的茶增多,会发现它的霸气之下隐藏的是茶的柔和。只有慢慢喝,才能更懂老班章茶,毕竟数百年的积累不是一口便能喝出来的。

茶果

老班章普洱茶制作工艺

聊起普洱茶生茶,人们聊山头、聊树龄,鲜少提及工艺。是的,对于普洱茶而言,好的原料才是最终决定因素。但另一方面,在普洱茶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工艺也是人们避之不谈的话题。哪有什么工艺可言?就是在平日炒菜的大平锅里用锅铲略微翻炒,也不多过问火候,各家有各家的标准,眼见着茶叶差不多全软了,便把炒过的茶倒在竹篾上,经日光晒干即成,遇上下雨,便在火塘上烘干。可这样做出来的茶不好看,还有一股油烟味或烟熏味,放在如今是决然卖不出去的。随着外来茶商、茶科所的进入和网络的推广,茶农们的制茶技术逐渐标准化、精细化,家家户户都专门修了杀青锅在门外。茶农之间也开始交流制茶技术,谁家茶做出来好看,谁家茶做出来香一些,制茶的标准逐渐在茶农们心中建立。现在茶农会根据茶商的要求调整炒茶手法。多数茶商更喜欢炒得过一些的茶,这样新茶也会有高扬的香气。但茶农自己还是喜欢“从前的”味道,放两三个月,茶的味酽才渐渐显露。

在老班章村,去每户人家家里喝茶,味道都会有不同,这种滋味的差异不仅来自茶树本身,也来自制作工艺中各项细节微妙的差异。普洱生茶毛茶的制作大致流程如下: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而匠心,就隐藏在其中。

采摘

采鲜叶是有讲究的。茶叶是一种可多季节、重复采收的植物,如何采,采多还是采少,对茶树的生长和毛茶的滋味都会带来影响。在《茶经》里,陆羽就对采摘有过详细记载:“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也就是说,采茶需要采树冠上萌发出的丛生枝条,同时也需要采“颖拔者”(即芽叶肥壮的)为好。鲜叶的老嫩也有讲究,太嫩,如小叶种般只采芽头,则滋味淡薄,以鲜爽味为主;太老,一芽四叶甚至以上,除了梗多影响美观外,滋味以淡淡的甜味为主。《大观茶论》中宋徽宗对采茶嫩度的规定依然适用于目前所有茶类:“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普洱茶的最佳采摘标准,以幼嫩的一芽二叶为主,兼采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和单片叶。这样嫩度的鲜叶,不细也不青,既有足够的浓度,也有鲜爽度。

不同季节的茶,滋味也不一样:春茶养分累积充分,鲜爽味能唤醒一个冬季的倦意;夏茶时节雨水多,茶芽长得飞快,滋味偏淡;秋茶则比夏茶滋味浓一些,甜意明显。

采摘古树茶是个手艺活,也是体力活。不能掐或拧,而是要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放在茶梗上,稍往上或旁边一提,嫩芽便顺势“啪”的一声与茶树分离。只要稍微留心,常能发现一些古茶树下面倚着一根木头,这是为了方便人们上树而特地放置的。古树茶是需要爬上树才能采到的茶,采茶能手往往是那些嘴里叼着烟斗的老奶奶,她们脚踩在树枝上来回游走,比在地上行走还平稳灵活,采完一丛,脚一蹬,身体一转,又开始采另一丛,采累了,便找树上一处舒适处坐下歇息,气定神闲,留树下观者胆战心惊。

摊晾

茶叶离开茶树后,呼吸作用还一直在持续。采下的鲜叶从茶园到初制所时间不宜过长,需要一直保持空气流通才不至于引发茶叶的无氧呼吸,导致鲜叶发红变质。到了初制所,要迅速把鲜叶倒入“萎凋槽”中。摊晾和萎凋,名字不同,其实是对茶鲜叶失水这个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称呼:摊晾是轻度失水,萎凋是失水至变性。摊晾的主要目的是使鲜叶丧失部分水分变柔软,便于揉捻。如果不经摊晾直接揉捻,叶片就很容易出现脆断。如果摊晾不足,失水率低,就会导致茶叶苦涩度重,汤感粗糙。但如果失水过重,又会造成前置发酵,影响汤感。

萎凋工艺主要运用于发酵茶中,普洱茶摊晾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没有及时通风透气就容易萎凋。除了使鲜叶丧失水分、变得柔软外,萎凋更重要的是诱发多酚氧化酶发生酶促氧化作用,使内质成分发生变性,红茶中的蜜香、乌龙茶中的岩骨花香,便是经过酶促氧化以后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春茶在杀青前会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摊晾时间,随着水分逐渐流失,鲜叶含水量降至 60%~ 70%。当油亮光滑的鲜叶颜色减暗,叶质柔软有韧劲并散发出宜人的青草气息时,茶就可以入锅了。

杀青

可以说,制茶人对普洱茶的全部理解都包含在杀青这个环节里了。杀青,即通过高温阻止或破坏茶叶中的多酚氧化物活性,防止茶叶过度氧化变红。同时,高温挥发了带有青草气的低沸点香气物质,使清香味溢出,继续散失水分,使叶质柔软便于揉捻。杀青也是制茶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温度高低、手法轻重缓急,都会对茶的品质及后期表现造成一定影响。

老班章每家茶都好喝,但每家又不尽相同,我在老班章村里喝到过一款令人难以忘怀的茶,入口鲜活细腻,花香四溢,类似易武的肉感盖住了布朗的铁骨铮铮,没了人们说的苦底与霸气,同行人纷纷赞不绝口,说那是最好喝的茶。问主人家炒制过程中有什么秘密招式,主人思考半天,吞吐出几字:看茶制茶。

“看茶制茶”,简短的四个字包含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中式餐饮中的放盐“少许”一样,鲜叶投多少,锅温、叶温多少,杀青杀到什么程度,炒制手法,时间如何掌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无字心经。炒茶师傅告诉我们,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杀青杀透、不焦煳,这样的茶便好喝。

虽然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普及滚筒杀青锅,但老班章的村民炒春茶时依旧坚持用铁锅手炒,仿佛一种仪式,也似乎是一种信念—春茶,必须手工炒才好喝。

无论是用锅炒杀青还是用滚筒杀青,区别在于鲜叶受热方式不同。铁锅口开敞,杀青叶散发出的蒸汽很快散发,主要以金属导热为主。滚筒杀青机敞口小,水蒸气难以快速散发,除了金属导热外,还有蒸汽带来的湿热作用,因此容易产生水闷味。

如果说龙井拼的是掌上功夫,普洱茶则是耐心与体力的终极考验。先将准备好的柴火点燃,把锅烧热,待手掌离锅 15 厘米感受到灼热感时,便可开始正式杀青。一口锅往往要投入四五公斤鲜叶,鲜叶触碰到烧热的铁锅,立即扬起一阵水雾。根据茶叶的变化,不同阶段有不同手法杀青,一开始,以均匀受热为主,可以稍微缓慢地用手捧起鲜叶并撒开。三至五分钟后进行高温闷杀,目的是快速阻止和破坏酶活性,这时为了保证有足够高的叶温,懂行的师傅会多做一些“闷”的动作,将体积变小的鲜叶堆叠成一块,持续五秒左右,既有高温,又避免焦叶。最后一个阶段,意在扬香气、除水汽,以抖、透手法为主,捧起一团鲜叶,顺势举起,在空中如天女散花般抖散,一根根芽叶在抛物线中分离,又利索落下。这个阶段动作力求迅捷,这样才能让茶叶扬起高香又不至于加温过度而出现焦叶。三个阶段之间没有明显区分,一切微妙变化全靠师傅的经验和眼力,再根据扬起的香气来判断杀青是否恰到好处。

杀青需要使鲜叶含水量下降 60%~ 70%,根据“嫩叶老杀,老叶嫩杀”的理论,嫩叶含水量高,“老杀”便要锅温高一些,抖散水汽时间延长;老叶含水量较低,适当降低锅温以温柔对待。

一锅茶炒下来,通常要 20~25 分钟,鲜叶在这期间要被抛起数百次,每次至少也有两公斤,站在高温的炒锅前,不出两分钟就会大汗淋漓。炒茶师傅常常打着赤膊上场,因为即便穿着衣服,杀完一锅茶后衣服也被全部浸湿。炒得差不多时,顺着锅边弧度一扬,便把全部茶叶抱起,放到一旁的竹篾里,等待揉捻。一锅结束,另一锅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最多的时候,一个师傅一天可以炒20~25 锅茶。

杀青的柴火烧个不停,在火与烟雾间,炒茶师傅古铜色的皮肤泛着亮光,锅中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茶,得一直炒到天亮。

揉捻

杀青结束后的茶叶,经过一段时间的摊晾,便要开始在竹篾上完成一轮刚与柔的修行。揉捻的动作和太极有相似之处,通过手掌的揉、捻、压等手法对茶施加压力,轻重有序,缓急交替,在行云流水的变化间使茶叶产生褶皱,褶皱继而沿着主脉开始卷曲,最后逐渐完成茶叶外形的塑造。

揉捻目的有三:一是完成茶叶造型;二是破坏叶肉细胞,使茶汁流出附着于芽叶表面,从而在冲泡时易于出汤;三是使内含物溢出,发生部分氧化反应。揉捻的程度,带来茶叶色泽的乌润与否的区别,也带来滋味的浓淡差异。

市面上贩售的茶,有“泡条”“紧条”之分。泡条是基本不揉或揉得很轻的茶,因此茶的细胞壁没破损,茶汤出汤慢,茶叶中的成分很难释放。而重揉的“紧条”,香气更好,前段出汤滋味释放快、浓强,后段弱,很容易出水味。不同揉捻程度对于茶叶后期转化效果的影响,只能靠时间去检验。

陆羽看茶,似乎是通过一台显微镜在看。《茶经》中描写茶叶褶皱的视角最为精妙,他没有隔着远远地拿着一片叶子在观察,而是把自己变得无限渺小,在一片茶叶的褶皱间游览胜景:“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囷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

柔软的褶皱在茶圣的想象里高耸为山峰,劈削为幽谷,茶汁较少处为“浮云”、为“轻飚拂水”,揉捻重者为“犎牛臆”、为“暴雨流潦之所经”,何须再看山水,原来茶里便有千岩万壑。

干燥

普洱茶初制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日光干燥,方式为“晒青”。仰仗于云南热烈的阳光,揉捻好的茶叶铺在竹篾席上晒足六七个小时就能干透。除了散失多余水分和定型,干燥还能促进茶中内含物质发生热化反应,提高茶叶香气,对于茶叶品质而言,干燥是画龙点睛之笔。

日光干燥虽不能如人工低温长烘那般给茶带来复杂的板栗香,但因为日光干燥温度较低,许多活性物质得以保留,也为普洱茶的后期转化留下了一个无限的省略号。刚晒好的茶会有一点儿日晒味,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的经验都是刚做好的茶需要放一段时间,“发发汗”,等到茶叶里的内含物质稳定后,茶才到了真正的适饮阶段:浅黄茶汤中云南大山大河般的洪荒之味被释放出来,摄魂夺魄;杯底又暗藏花香鸟语的婉转,沁人心脾。龙井若是江南雅致的山水小景,老班章则是千里江山的大图景。

在中国茶普遍以精致为上的审美体系里,云南的野,带着不羁和潇洒,让人有些难以适从。不过,只要摸清背后的门道,一定就会发现这粗野背后的独到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