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香与味之间的协同作用与机制
2.1 有关香与味相互作用的一些理论
嗅觉与味觉是与化学调节能力有关的感觉。其中,嗅觉可能是最古老的,在我们的大脑半球完全发育之前,嗅觉器官已经作为边缘系统的延伸而存在。嗅觉和味觉的研究很复杂,它包括芳香学、食品科学、生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一旦带有气味的空气进入鼻子,就会到达嗅觉神经元的纤毛,其中存在约1000种特异性受体蛋白质。特定的嗅觉受体基因编码每种蛋白质。每种气味的分子都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结构,使它们能够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所谓的“锁和钥匙”概念)。一旦分子结合,腺苷酸环化酶就会受到刺激,结果是一个电脉冲传递到位于嗅球中的二尖瓣细胞,并由轴突送到大脑的相关部位来识别。
气味会在特定的嗅球区域产生活化,具体取决于它们的特定化合物和时间。似乎嗅球使用类似于我们的“视觉模式识别”的机制来识别离散的气味。
与嗅觉系统类似,味道取决于舌头中特定细胞对不同味道的特异性识别。与嗅觉细胞不同,味道不是通过第七、第九和第十颅神经直接进入大脑。尚不清楚穿过这些神经的刺激是否相互竞争和相互补充,但刺激传递的尽头是大脑皮层,其中味道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微弱的气味和味道是相互一致的,它们加起来才是可识别的味道。
耶鲁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戈登.M.谢泊德(Gordon. M. Shepherd)在他的著作《神经病学研究》中提到了“风味感知系统”和“味道行动系统”。研究成瘾(特别是药物和食物成瘾者)的科学家对这两个系统非常感兴趣。在对两者理解的基础上,食品工业创造了最令人上瘾和通用的食品:炸薯条(黄油味、咸味,松脆的感觉和声音,以及鲜艳的黄色)。业内人士知道,孩子喜欢甜和咸,而不是酸和苦。颜色可以增加人们吃的欲望。据说橙色和黄色会诱发食欲,因此被用于许多快餐店的装修风格。绿色、棕色和红色是食品行业中最常用的颜色,因为它们是天然存在的颜色,人们将它们与自然和健康联系起来。
2.1.1 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特点
嗅觉感受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两侧总面积约5cm2。由于它们的位置较高,平静呼吸时气流不易到达。因此在嗅一些不太显著的气味时,要用力吸气,使气流上冲,才能到达嗅上皮。嗅上皮含有三种细胞,即主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主细胞也称嗅细胞(图2-1),呈圆瓶状,细胞顶端有5~6条短的纤毛,细胞的底端有长突,它们组成嗅丝,穿过筛骨直接进入嗅球。嗅细胞的纤毛受到存在于空气中的物质分子刺激时,有神经冲动传向嗅球,进而传向更高级的嗅觉中枢,引起嗅觉。
图2-1 嗅细胞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同一动物对不同气味物质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嗅上皮和有关中枢究竟怎样感受并能区分出多种气味,目前已有初步了解。有人分析了600种有气味物质和它们的化学结构,提出至少存在7种基本气味,其他众多的气味则可能由这些基本气味的组合所引起。这7种基本气味是樟脑味、麝香味、花草味、薄荷味、乙醚味、辛辣味和腐腥味。研究发现,大多数具有同样气味的物质,具有共同的分子基本结构和有特殊结合能力的受体蛋白,这种结合可通过G-蛋白而引起第二信使类物质的产生,最后导致膜上某种离子通道开放,引起Na+、K+等离子的跨膜移动,在嗅细胞的胞体膜上产生去极化型的感受器电位,后者在轴突膜上引起不同频率的动作电位,传入中枢。用细胞内记录法检查单一嗅细胞电反应的实验发现,每一个嗅细胞只对一种或两种特殊的气味起反应;研究还证明嗅球中不同部位的细胞只对某种特殊的气味起反应。嗅觉系统与其他感觉系统类似,不同性质的气味刺激有其相对专用的感受位点和传输线路。
2.1.2 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特点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背部表面和边缘,口腔和咽部黏膜的表面也有散在的味蕾存在。儿童味蕾较成人为多,老年时因萎缩而逐渐减少。每一个味蕾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图2-2)。味觉细胞顶端有纤毛,称为味毛,由味蕾表面的孔伸出,是味觉感受的关键部位。
图2-2 味蕾的结构
舌表面不同部位对不同味道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对于人来说,一般是舌尖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两侧中部对酸味比较敏感,舌两侧前部对咸味比较敏感,而软腭和舌根部对苦味比较敏感。味觉的敏感度往往受食物或刺激物本身温度的影响。在20~30℃之间,味觉的敏感度最高。另外,味觉的辨别能力也受血液化学成分的影响,例如,动物实验中正常大鼠能辨出1:2000的氯化钠溶液,而切除肾上腺的大鼠,可能是由于血液中低Na+,可辨别出1:33000的氯化钠溶液。因此,味觉的功能不仅在于辨别不同的味道,而且与营养物的摄取和内环境恒定的调节也有关系。
人和动物味觉系统可以感受和区分出多种味道,众多的味道是由4种基本的味觉组合而成的,这就是甜、咸、酸和苦。不同物质的味道与它们的分子结构的形式有关,但也有例外。通常NaCl能引起典型的咸味;甜味的引起与葡萄糖的主体结构有关;而奎宁和一些有毒植物的生物碱的结构能引起典型的苦味。有趣的是,这4种基本味觉的换能或跨膜信号的转换机制并不一样,如咸和酸的刺激要通过特殊化学门控通道,甜味的引起要通过受体、G-蛋白和第二信使系统,而苦味则由于物质结构不同而通过上述两种形式换能。和嗅觉刺激的编码过程类似,中枢可能通过来自传导4种基本味觉的专用神经通路上的神经信号和不同组合来“认知”这些基本味觉以外的多种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