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低糖或无糖食品的概念及其开发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减少摄入含糖饮料,可降低肥胖、Ⅱ型糖尿病和龋齿的患病概率,并建议成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应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左右。而高糖饮料的含糖量可达18g/100mL,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最大添加量,因此有一定的减糖空间和减糖需求。据欧洲饮料联合会2017年宣布,将在欧盟国家的中学校园逐步减少出售含糖饮料。政府通过对含糖饮料提高征税来控制消费,希望通过此法降低青少年购买含糖饮料的数量,改善青少年群体的身体健康指数。
目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均已将降糖提升到国家强制管控层面,并逐步制定和颁布针对高糖领域食品的征税政策,其中对含糖饮料产品征税的国家是最多的。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全球政策的引导,将会加速推进低糖/无糖产业的发展和新产品的上市,以满足人们对健康营养产品的更多选择,这也成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3.1 低糖或无糖食品的相关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5年发布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建议减少糖摄入量,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应降至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为了避免糖过量摄入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采取了控糖相关措施。国际食品法典以及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国家或地区均要求在营养标签中强制标示糖含量,以此提示消费者减少糖的摄入。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规定,“无糖”的定义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g或100mL的含糖量不高于0.5%(即0.5g),“低糖”的定义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g或100mL的含糖量不高于5%(即5g),这是衡量无糖或者低糖食品的唯一标准。低糖/无糖产品不意味着产品完全没有甜度或在甜感上有所下降,因为糖带来的甜味是大部分饮料产品畅销的基础,没有美好的甜感,消费者可能不会买单。因此寻找优质的糖的替代品成为研发者的重要诉求。
无糖甜味剂成为替代产品中添加糖(如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果葡糖浆、玉米糖浆等)的最好选择。无糖甜味剂中高倍甜味剂产品优势在于甜度倍数高,几乎不产生能量,不参与人体新陈代谢,不影响血糖的升高,同时相对于白糖的使用成本,可以大大降低饮料产品生产成本,因此成为满足人们对甜感的需求,同时不增加身体能量负担的健康的糖替代品,是低糖/无糖产品应用研发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之一。
高倍甜味剂简单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其中天然甜味剂包括甜菊糖、罗汉果甜、甘草甜素、索马甜。人工甜味剂主要有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安赛蜜、纽甜、爱德万甜、甜蜜素、糖精钠等。在饮料市场中主要使用的高倍甜味剂为三氯蔗糖、安赛蜜、阿斯巴甜和甜菊糖,其中安赛蜜和阿斯巴甜的新品研发趋势疲软并有下滑趋势,尤其在中国市场体现明显,表明企业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使用安赛蜜和阿斯巴甜的热情有所下降。甜菊糖作为天然甜味剂的代表,在高端新产品的市场发展较好,近几年新品市场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三氯蔗糖在饮料新品发展中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大量新产品的研发均使用三氯蔗糖作为糖的替代品,未来三氯蔗糖产品在低糖市场发展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氯蔗糖是唯一一种以白糖为原料加工生成的高倍甜味剂,其甜度是白糖的600倍左右,口感近似于白糖的醇和、浓郁的甜味,同时又具有从酸性到中性的广泛pH值范围内的稳定性。在产品加工过程中使用便捷,不影响产品工艺,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甜味剂或蔗糖、果糖等复配使用,其优越的甜感和安全性获得了全球食品药品安全组织机构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1.3.2 低糖或无糖食品的消费现状
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数据统计,饮料中无糖饮料占3.2%,低糖饮料占15.6%,高糖饮料占21.3%。其中果蔬汁类饮料、含乳饮料和碳酸饮料中高糖饮料所占比例分别为31.6%、29.4%和24.7%,因此减糖已成为行业共识,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都应减糖,重点满足对有“控糖”意向的人群和必须使用无糖产品人群的需求。但目前市场上仅在碳酸饮料、茶类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市场有少数无糖产品,在果蔬汁饮料、含乳饮料、风味饮料等领域市场未见无糖产品,因此为满足市场对低糖/无糖产品的需求,企业在各细分产品领域仍有较大的降糖空间。
无糖甜味剂产业的发展是推动低糖/无糖健康产品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同甜味剂的组分各不相同,甜味口感各具特色,大部分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实际生产中,都会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甜味剂搭配在一起使用,以获得最佳口感和成本。未来随着无糖型甜味剂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推动全球低糖/无糖大健康产业链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