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知识生产新模式
知识生产新模式是知识生产领域的重要概念,体现了知识社会学领域对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社会互动的关注。吉本斯等人的研究认为,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知识生产存在两种模式,分别为模式1(MODE1)与模式2(MODE2),其中模式1针对传统的基于学术机构的知识生产模式,知识的产出集中在同一学科领域,研究组织具有同质性,评价标准比较单一,主要基于学术自治与传统的同行评议制度。而模式2则是强调学术环境之外,在实践中、在业界中的新知识生产现象。这一模式的知识生产是基于应用情境的,往往是跨学科进行,组织具有异质性,更加强调反思性与社会责任,并处于多元的评价标准之下[56]。在其之后的卡里亚里斯等学者发展出了模式3学说[63],但并没有脱离模式2的框架。知识生产新模式的核心概念包括以下三个:
1.4.3.1 知识生产情境化
相对于模式1科学知识的生产,模式2、3更加强调在应用情境中的知识生产,并强调应用情境中的社会化因素,例如研究的社会价值与意义、研究对社会的反思等。相对于模式1中的科学知识,模式2、3中的知识更加具有动态性、复杂性以及生成性。模式2的情境化主要指政府、产业界等对于研究与知识系统的影响;模式3描绘了一个集合社会文化、媒体以及生态系统等多情境的知识生产系统。
情境化也是实践型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设计知识在设计问题情境中被研究者生产出来。设计领域的复杂化与扩张,使得设计问题的情境也变得复杂,已经从设计项目本身扩展到行业竞争领域,甚至扩展到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等领域。
1.4.3.2 知识生产的跨学科、跨领域
在新模式中,知识以超越单一学科的方式寻求解决办法,学科边界、研究类型的边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1.4.3.3 知识生产的异质性
这是在模式2中描述的现象,指知识的差异化增长的过程,包括知识来源、主体、增长方式的差异化。越来越细分的知识主体参与到知识生产中;知识的创造超越了学术界,产学研政府多角色广泛介入,团队组成非固定化、非等级化。在模式3中提出了小型化、多节点、分布式等研发团队的概念。这些都体现出新模式中对知识生产多元化、差异化的推崇与追求。本研究中,结合合法化语码理论,从设计知识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维度来定义不同设计知识的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