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饲观赏多用本草图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辨别中药道地产,谨守采收炮制法

中药材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或矿物质,产地、采集与贮藏是否适宜对药材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合理的采收还可能严重损害药材资源。而生长、栽培、驯养环境适当,土地适宜,采收适时,贮藏恰当,则药材量多质高,药性强,疗效好;反之则药性弱,疗效差。《神农本草经》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1. 产地

中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故有道地药材或地道药材之称谓。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生产、管理技术乃至历史、文化因素的不同,各地所产中药材质量就会不一样,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如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贝母,浙江的白芷、菊花、芍药,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广东的陈皮、砂仁、藿香,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的三七,山东的阿胶,宁夏的枸杞,甘肃的当归,山西的党参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条件的变化会使道地药材发生变化,如三七原产于广西,称为广三七、田七,云南产者后来居上,称为滇三七,云南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

随着中药材需求量的日益增长,以及有些药材的生长周期长,产量有限,单单强调道地药材产区扩大生产,已经无法满足药材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及药用动物的驯养,成为解决道地药材不足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我国已对不少名贵或短缺药材进行了异地引种或动物驯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满足了对一些药材的需求。同时,随着新的花卉与牧草品种的引进与培育,给中药材又提供了新的资源。我们应该在原有药材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的条件与技术,积极开发与拓展中药新资源与新用途,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中药材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2. 采集

中药材治病防病的物质基础是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而有效成分的质和量与中药材的采收季节、时间、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自古以来就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的说法。这是因为中药大部分是植物药材,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是不相同的,因而药性强弱也往往有较大差异;且植物药材所用的根、茎、叶、花、果实各器官的生长成熟期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以入药部位的成熟度作为依据。按药用部位来讲,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全草类 大多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地上部分入药的可从根上割取,如益母草、荆芥、薄荷、紫苏等。以带根全草入药的则连根拔起全株,如车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茎叶同时入药的藤本植物,应在生长旺盛时割取,如夜交藤、忍冬藤等。有的须用嫩苗或带叶花梢,则应适时采收,如茵陈蒿、夏枯草等。

(2)叶类 通常在花蕾将放或花正盛开时,植物生长茂盛的阶段,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大青叶、枇杷叶、艾叶等。荷叶在荷花含苞欲放或盛开时采收,色泽翠绿,质量最好。有些特定的品种(如霜桑叶),则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3)花类 应在花蕾将放或正在开放时采收。由于花朵次第开放,所以要分次采摘。若采收过迟,则易致花瓣脱落和变色,气味散失,影响质量,如菊花、旋覆花。有的要求在花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金银花、辛夷等;有的则需要在花刚开放时采摘,如月季花。而红花则宜于花冠由黄色变橙红色时采收。至于蒲黄之类以花粉入药的,则须于花朵盛开时采收。

(4)果实种子类 除枳实、青皮、乌梅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实或果皮外,大多果实类药材都是于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瓜蒌、马兜铃等。种子类药材,如果同一果序的果实成熟期相近,则可以割取整个果序,悬挂在干燥通风处,以待果实全部成熟后再进行脱粒;若同一果序的果实次第成熟,则应分次摘取成熟果实。有些干果成熟后很快脱落,或果壳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豆蔻、牵牛子等,最好在开始成熟时适时采收。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女贞子,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采收,及时晾晒或使用其他方法干燥为好。

(5)根和根茎类 古人以二月、八月为佳,有“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与“春宁宜早,秋宁宜晚”之说。这是因为早春及深秋时植物根或根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此时采集则产量和质量都较高,如天麻、苍术、葛根、桔梗、大黄、玉竹等。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

(6)树皮和根皮类 通常在春、夏时节,即在清明至夏至间植物生长旺盛,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则药性较强,疗效较高,且易剥离,如黄柏、杜仲、厚朴等。但肉桂多在10月采收,此时油多易剥离。还有以秋后采收为宜的,如牡丹皮、地骨皮、苦楝根皮等。

(7)动物类 因品种不同,采收时间和方法各异。其具体时间,以保证药效及其容易获得为原则。如桑螵蛸应在3月中旬采收,过时则虫卵已孵化;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小昆虫等,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捉,如斑蝥于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8)矿物质类 大多可随时采集。

3. 炮制

炮制是指在中药材应用前或制成剂型之前,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或对部分药材进行特殊加工处理的过程,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这是由于中药材大多是生药,根据医疗、配方、制剂的不同要求,结合药材的自身特点,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后,才能更有利于其药效发挥,符合治疗时的各种需要。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发挥;而对少数毒性药或烈性药来说,则更是其用药安全的重要保证。

(1)炮制的目的或作用 药物炮制法的应用与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方法多样,内容极为丰富,但总体上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目的或作用。

①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如附子、草乌、半夏、天南星等生用内服易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毒性;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宜去油取霜用;常山用酒炒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等。

② 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在药物的炮制过程中,常常加入一些辅料,以增强药物的临床疗效。辅料有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两大类。前者,如蜂蜜、酒、姜汁、胆汁等,其本身就是药物,具有重要的医疗作用,与炮制药物存在某些协同配伍关系。如蜜炙百部能增强润肺止咳功效,酒炒当归能增强活血化瘀作用,醋炙玄胡能增强入肝止痛作用,姜汁炙竹茹能增强止呕作用。当然,也有不加辅料能增强药物作用的炮制方法。如明矾煅为枯矾,可增强燥湿、收敛作用;荆芥炒炭,能增强止血作用。

③ 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以适应病情的需要 如地黄生用重在凉血,制成熟地黄则性转微温,而以补血见长;生姜煨熟能减缓其发散力,增强温中之效;何首乌生用能泻下通便,制熟后则失去泻下作用而专补肝肾。再如麻黄具有辛温发汗解表和平喘止咳等功效,适用于风寒表实而兼咳喘者;而对于热壅于肺、汗出而咳喘者,其温散发汗作用却不利于病情,通过蜜炙使其辛温发汗之力受到制约,平喘止咳之力增强,更宜用。

④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以便于贮存和制剂 如饮片类药材要先切片,贝壳、种子、矿物质类药物要先行粉碎,以使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制成各种剂型。药材烘焙、炒干等干燥处理,可使其不易霉变或腐烂而易于贮存。

⑤ 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便于用量准确与服用 如根和根茎类药材应当先洗去泥沙,拣去杂质;枇杷叶要刷去毛;远志去心;海藻漂去咸味,以利于服用。

(2)常用的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方法多样,内容十分丰富。现代炮制方法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型。

① 修治 修治常见有纯净、粉碎与切制3种,可以单用,也可联合使用。

纯净处理: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掉药材中的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其清洁纯净,以利于使用。如枇杷叶要刷除背面的绒毛,肉桂、厚朴须刮去外层的粗皮等。

粉碎处理:采用捣、碾、镑、锉或现代机械设备处理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或煎煮等的要求,利于药材使用。如牡蛎捣碎易于煎煮,川贝母碾粉便于吞服,山羊角镑成薄片,则易于煎出。

切制处理:采用切、铡或现代机械设备处理等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规格,以便于炮制、干燥、贮藏和调剂时使用。根据药材性质和医疗需要,切片有很多规格。如天麻、槟榔要切成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厚朴宜切圆盘片,枇杷叶宜切丝,麻黄切段,茯苓、葛根应切块等。

② 水制 水制法是指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主要目的有清洁、软化药材,调整药性。常用的有洗、淋、泡、润、漂、水飞等。

洗:除少数易溶,或不易干燥的花、叶、果及肉类药材外,大多数药材使用前都需要淘洗。即将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涤,除去上浮杂物及下沉脏物,及时捞出晒干备用。

淋:不宜浸泡的药材,先用少量清水喷淋,使其清洁和软化,以便进一步炮制加工与使用。

泡:质地坚硬的药材,在保证其药效不丢失的原则下,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变软,以利于进一步炮制加工与使用。

润:又称闷或伏。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与加工时的气温与工具,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包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饮片。如荆芥之淋润,槟榔之泡润,当归之酒洗润,厚朴之姜汁浸润,天麻之伏润,大黄之盖润等。

漂:是指将药物置于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药材之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如将昆布、海藻、盐附子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水飞:对于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共研,大量生产则用球磨机研磨,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待较粗的粉粒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剩余粗粒再加水研磨,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结束。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水液与沉淀物,干燥即成极细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故称水飞。水飞常用于矿物质、贝壳类药物的制粉,如飞朱砂、飞炉甘石、飞雄黄。

③ 火制 是指用火加热处理药材的方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烫、炙、煅、煨、烘焙等。

炒:有清炒与加辅料炒法,前者就是单纯用火炒,又分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黄者,称炒黄;以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有焦香气者,称炒焦;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黑,部分炭化,但内部保持焦黄,仍保留药材固有气味者,即所谓存性者,称炒炭。前两者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如种子类药物炒后煎煮,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后者能缓和药物的烈性与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后者多是加拌固体辅料炒,如土炒、米炒、麸炒等,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

烫:是指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沙石、滑石、蛤粉等,使其温度可达150~300℃,再加入药材翻炒,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而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如滑石粉烫制刺猬皮,沙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等。

炙:是指将药材与液体辅料相拌炒,使液体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以改变药性,或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如蜜炙黄芪,就是以蜜炒黄芪,可增强黄芪的补中益气作用;蜜炙百部,可增强百部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就是加酒炒川芎,可增强川芎活血之功。同理,醋炙香附可增强香附疏肝止痛之效,盐炙杜仲可增强杜仲补肾的功能,酒炙常山可减轻常山催吐之作用。

煅:是指将药材直接或间接用猛火煅烧的炮制方法,可使其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以充分发挥疗效。其中直接放明火上或容器内而不密闭煅烧者,称为明煅,多适用于坚硬的矿物质或贝壳类药物,如紫石英、海蛤壳等。而将药材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煅烧者,称为密闭煅或焖煅,多用于质地疏松,可炭化的药材,如煅血余炭、煅棕榈炭等,以增强止血作用。

煨:是指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糊、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将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炮制方法。此法可减轻药物的烈性或毒副作用。其中以面糊包裹者称为面裹煨,以湿草纸包裹者称纸裹煨;经草纸分层隔开者,称隔纸煨;将药材直接埋在火灰中,使其高热发泡者,称为直接煨。如煨生姜、煨甘遂、煨肉豆蔻等。

烘焙:将药物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叫烘焙。

④ 水火共制 常见的水火共制法有煮、蒸、潬(sh n)、淬等。

煮:就是用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减低毒性,酒煮黄芩可增强清肺热的功效。

蒸:是指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可分清蒸与加辅料蒸2种方法。前者如清蒸玄参、桑螵蛸,后者如酒蒸山茱萸、大黄等。蒸制的目的在于改变或增强药物性能,降低药物毒性。如何首乌经反复蒸晒后不再有泻下之力,而专走补肝肾益精血;黄精经蒸制后,可增强其补脾益气、滋阴润肺之功效;藤黄经蒸制后,可减低毒性。加热时间视炮制的目的而定,如要改变药物性味功效者,多宜久蒸或反复蒸晒,如九蒸九晒制熟地、何首乌;若为使药材软化,以便于切制者,则以药材变软透心为度,如蒸茯苓;为便于干燥或杀死虫卵,以利于保存者,则加热蒸至蒸汽溢出量最大,或根据有关标准杀死虫卵为度,即可取出晒干,如蒸银杏、桑螵蛸。

潬(sh n):是指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肉质多汁药物的干燥处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马齿苋、天门冬以便晒干贮存。

淬:是指将药物煅烧发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药材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由于辅料被其吸收,还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等。

⑤ 其他制法 常用的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制霜:种子类药材压榨去油,或矿物质药材重新结晶后的制品称为霜,其相应的炮制方法称为制霜。如巴豆霜,去油以降低毒性。

发酵:将药材与辅料拌和,置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使其发酵,以改变原药的药性与作用的方法,称为发酵法。如神曲、淡豆豉都是发酵的产物,黄芪经过生物发酵可以提高黄芪多糖的收益率。

发芽: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保持一定的湿度、温度和时间,使其萌发幼芽,称为发芽。如谷芽、大麦芽等。

药拌:药物中加入其他辅料拌染而成,如朱砂拌茯神、砂仁拌熟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