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饲观赏多用本草图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识得性味与归经,升降沉浮药性晓

1. 性味

中药的性味通常就是指中药的四气和五味。它们不仅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中药的基本特点,而且更是对中药临床作用特点的总结与概括,对其性能的全面了解和准确认识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例如人参、黄芪性味皆为甘温,都有补气作用,但人参能大补元气,且有生津、安神作用,而黄芪则能升阳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两者功效各有特点。

(1)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热与寒凉分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前者属阳,后者属阴;而温与热、凉与寒虽有共性,但程度上又有差异,更进一步还有大热与大寒、微温与微寒等的不同。一般认为,微寒即凉,凉次于寒,寒次于大寒;微温次于温,温次于热,热次于大热。此外,还有平性之说。此类药物作用比较平和,温热或寒凉之性不显著,故称为平性。但平性并非绝对,仍有微温、微寒之偏。从本质上而言,四气实际上就是寒热二性,只是程度不同而更加细分而已。

药性寒热温凉,主要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多寒性或凉性;而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则一般多温性或热性。寒凉药物大多具有清热作用,如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攻下、滋阴等功效,主要用于阳证、热证的治疗;温热药物大多具有散寒作用,如散寒、温里、行气、活血、补气、助阳等功效,主要用于阴证、寒证的治疗。即《黄帝内经·素问》所谓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2)五味 五味是指中药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当然,中药的实际滋味远不止这五种,如还有淡味和涩味等;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取象比类”等原因的需要,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同时,由于中医中兽医对中药五味的认识,是以“取象比类”认识方法为先导,最终再以临床实际效果来确定的,使其认识结果不仅可能与中药的实际滋味并不相同,而且由于不同时期与不同人的临床经验体会不一样,使得不同书籍记载的中药五味并不相同,但却都是临床经验的总结与体现,在学习与应用中应辩证地去认识与理解。按阴阳属性来讲,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五味的具体作用如下。

① 辛能散、能行 散是指可开腠发汗,解表散邪,如麻黄、薄荷等解表药多具有辛散作用,可用于治疗表证。行是指有行气、行血作用,可以促使气血运行,疏通郁滞,消肿止痛,如木香行气止痛,红花、川芎活血化瘀,可用于气血阻滞证的治疗。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辛”味药物,如麝香、冰片、苏合香等,除有行、散作用特点外,还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开窍等作用,可用于神昏窍闭证的治疗。

② 甘能补、能和、能缓 补是指可补益阴阳气血之虚,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分别用于治疗气虚、血虚证。和是指具有协调、调和之意,如甘草调和诸药。缓是指可缓和急迫,用以治疗拘急疼痛,如白芍缓急止痛。

③ 酸能收、能涩 收即收敛,涩即固涩。具体表现为止咳、止汗、止血、止泻、固崩、止带、固精、缩尿等作用,多用于久病体虚、脏腑功能衰退所致的自汗、盗汗、久咳虚喘、久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滑脱病症的治疗。如五味子敛汗涩精,五倍子涩汤止泻,乌梅止咳止泻等。涩味药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但也不尽相同。酸味药大多具有生津或酸甘化阴的作用,而涩味药则不具备这些功效。如龙骨、牡蛎能涩精止遗,赤石脂能涩肠止泻,乌贼骨能收敛止血、止带。

④ 苦能燥、能泄 燥即燥湿,多用于湿证治疗。如苍术味苦性温,用于寒湿证治疗;黄连味苦性寒,用于湿热证治疗。泄有通泄、降泄、清泄之分。如大黄可通泄荡涤肠道燥屎,杏仁能降泄肺气以平咳喘;栀子可清泻火热以除烦。此外,尚有“苦能坚阴”的说法,其实质上就是通过苦味的清泄作用,达到保存阴液不使进一步受到伤害之效。如知母、黄柏清泄相火而坚肾阴,可用于肾阴亏损,相火亢盛证的治疗。

⑤ 咸能软、能下 软即具有软坚散结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咳、癥瘕病症的治疗,如海藻、昆布、鳖甲等。下即泻下,用以治疗坚结便秘,如芒硝。

⑥ 淡能渗、能利 渗即渗湿,利即利水。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猪苓、薏苡仁等。

2. 归经

归经也称入经,是指中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脏腑经络的归属,是以中医中兽医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一种中药分类。如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同属苦寒清热药物,但黄连偏清心胃热,黄芩偏清肺热,黄柏偏清下焦相火,龙胆草偏清肝热,分别归于心胃经、肺经、肾与膀胱经、肝经。沙参、麦冬、石斛、鳖甲皆为补阴药,但沙参偏补肺胃之阴,麦冬偏补心肺之阴,石斛偏补胃阴,鳖甲偏补肝肾之阴,分别归于肺胃经、心肺经、胃经、肝肾经。

在学习和应用归经理论时,一是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两者的含义与认识方法都不相同。例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思维、意识异常的证候表现,如昏迷、癫狂、痴呆、健忘、失眠等,归为心经病变。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病变的药物,如开窍醒神的麝香、镇惊安神的朱砂等,则是入心经。同理,杏仁、桔梗能治胸闷、咳嗽,归肺经;全蝎能止抽搐,归肝经;山楂、神曲能消食,归脾、胃经。二是注意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因此,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传统归经理论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认识方法上的差异。

3.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它与机体生命活动的气机升降出入密切相关。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的疾病趋向: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痢、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麻疹内陷。能够针对相应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药性多上行向外,主升浮;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药性多下行向内,主沉降。但有些药物具有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止咳平喘、利水消肿,具有双向性作用,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通过炮制或配伍等方法,使其作用趋向呈现一致性,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药物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一定相关性。一般而言,性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主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涩者,大多主沉降。前人认为,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主升浮,种子、果实、根茎、矿物质、贝壳等质重者大多主沉降;但并非绝对,如旋覆花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苍耳子能祛风解表、善通鼻窍,药性升浮。此外,药物升降浮沉还受炮制和配伍的影响。如酒炒多升,姜汁炒多散,醋炒多收敛,盐水炒多下行。在复方配伍中,升浮药物与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亦然。根据病证需要,巧妙利用药物升降配合,则有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例如,血府逐瘀汤中用柴胡、枳壳一升一降,以助气血周行;止嗽散中用桔梗与白前、百部配伍,一升一降,有利于化痰止咳。

总之,掌握好中药的性味归经与升降浮沉,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药之偏性纠正机体功能之失调,使机体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有助于机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