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海绵城市”的概念于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短短几年时间,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理念。
近5年的时间,我国已开展了关于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多方面工作。2014年10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为全国各城市在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初步总体的指导方法;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部署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近远期目标;2015年至2016年,国家启动了两批共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探路;2016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明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预见,海绵城市建设即将形成“燎原”之势,在全国各个城市全面开展。
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宣传和推广都较为迅猛,但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发展时间比较短暂,目前还处在探索和实践阶段。即使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经济基础较为深厚的城市,也普遍感受到以现有的规划、设计、管理技术力量支撑海绵城市建设还存在不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技术较为粗犷,理论依据不足
目前我国各个部门和层面出台的技术指南、导则、标准图等技术内容虽较为全面,但由于时间短暂,还相对较为粗犷,主要体现在理论依据不足,尤其在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计算研究方面不够深入,指导性不强,技术人员容易盲目参考设计和实施,导致实施效果不佳和投资浪费。
(2)源头控制技术关注较多,城市排涝和水污染控制技术关注不足
我国已把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解决的内容,现有的海绵城市建设政策文件以关注源头控制为主,对水安全和水环境涉及的城市排涝和水污染控制方面关注不足,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的新要求,在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城市排涝和水污染控制方面应该有更多的政策文件出台、理论技术提升等层面的支持。
(3)现有的计算模型较为繁琐,不利于推广,缺乏简便实用的计算方法
现有的国内流行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模型使用都较为繁琐,对基础资料格式和人员的操作素质要求较高,耗费工日也较长,缺乏相对简单实用的计算模型或方法,特别是对决策要求快的项目或资料和人员资源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简便实用的技术模型和方法更为重要。
(4)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数据现象严重,造成很多方案适应性差、资金浪费、实施效果差的问题
我国很多地区都响应国家政策,相继出台了地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图集等技术文件,由于理论研究深度方面的欠缺,加之编制时间仓促,很多地方出台的技术文件存在照搬现象。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城市的区域位置、水文特点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采用雷同的技术手段照搬显然是不合理的,比如南方水量丰沛的城市大量雨水净化利用、北方缺水城市注重提高排水标准等都是不太可取的。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适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本书对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的理论计算,海绵组合计算模型、排涝水力模型、溢流污染控制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在海绵城市建设涵盖的核心内容方面分别总结出一套实用的理论计算的方法或模型。结合南昌市水文气候条件,利用理论研究出的方法和成果,分析总结出南昌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技术参数和手段的合理建议。本书在应用篇中还列举了南昌市或周边城市的一些相关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均采用了本书理论研究的方法进行了计算和复核,证明了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本书可以为从事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南昌市于2016年申请为江西省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相关部门加快部署有关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各方面的工作。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作为南昌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的主要编制单位,以海绵城市试点和本次研究项目为契机,本着科学指导、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以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并重,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和深化理论研究,并充分吸收总结国内外其他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不足,研究出一系列适合于南昌市水文、地质、气候特征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理论、方法和技术方案,对技术应用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南昌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技术指导,进而为南昌市真正成功建设成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做出贡献。 最后,感谢江西省建设厅为研究团队提供课题研究机会,感谢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提供研究平台和经费支持,感谢研究团队各位成员的辛勤付出。
编著者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