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关于十四经筋区带动静筋结治疗点新学说
吴汉卿教授通过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根据传统经筋学说、人体软组织生物力学、病理学原理,对人体经筋学说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认为人体经筋区带与腧穴次和传统抽象的经络腧穴是有区别的。人体经筋区带与腧穴次是由软组织肌筋膜动力链与关节骨突筋结应力点构成的体系,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体的经筋区带与腧穴次(即经络腧穴),即软组织肌筋膜动力链与筋结点,结交于人体的关节骨突上,为肌筋膜与关节骨突动静交点,每个关节的骨突三点对应,如腕、肘、肩桡侧的肌筋膜动力链分别附着在桡骨茎突、肱骨外上髁与肱骨大结节三个筋结点,构成了上肢外侧的手阳明经筋区带。而上肢腕、肘、肩的三个关节骨突筋结点,为生物力学的受力点,病理学的损伤点,也是手阳明经筋区带的筋结点,是三针法的进针点。同时,吴汉卿教授认为,每个关节周围的三个骨突,前、外、后三点是相对应的,而软组织肌筋膜附着在这关节周围的三个骨突的筋结上,构成人体软组织三角平衡区,因此关节三个骨突的筋结点,为生物力学的受力点,病理学的损伤点,也是三针法进针点,在治疗时以注重针法松解软组织肌筋膜结节为宗旨。
综上所述,吴汉卿教授根据中医经筋学说及现代软组织损伤学、人体生物学、病理学,对中医经筋学说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经筋走行,结于骨峰;骨突筋结,动静交融;经筋结节,软伤疼痛;骨突侧方,血管神经;关节骨突,三点相应;筋膜肌肉,三角平衡;针法松解,筋结为宗”,总结了“中医经筋区带筋结三针点定位法”,总结出了“十四经筋区带动静筋结治疗点”新学说。
吴汉卿教授认为人体经筋是由软组织筋膜、肌腱、韧带系统与筋结应力点,构成了人体肌肉筋膜动力链,形成十二经筋区带;传统腧穴为经筋交汇点体系,是十二经筋外周连属部分,经筋区带扩大了传统经络的分布线路联系;经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肌筋膜动力链,牵动人体关节屈伸活动,固定骨骼稳定,以保持人体运动系统的正常功能。人体肌肉筋膜动力链,聚结于关节骨突上的筋结点,是肌腱筋膜附着点,为生物力学的应力点、病理学损伤点、微创针法松解治疗点;因此人体肌筋膜动力链,简称为人体“十二经筋区带”。
十二经筋区带加上任督经筋区带构成人体的十四经筋区带。十二经筋区带可分为:手、足三阴经筋区带,手、足三阳经筋区带。
1. 手三阳经筋区带
起于手指背侧末端骨突点,行经于上肢背侧伸指肌筋膜动力链,结于腕、肘、肩背侧关节骨突筋结点,上行于胸背筋膜区,终结于头面部鼻旁、额角筋膜区。
2. 手三阴经筋区带
起于手掌指末端筋结点,行经于上肢掌侧屈指肌筋膜动力链,结于腕、肘、肩前关节骨突筋结点,上行于胸前筋膜区,终结于胸腹季肋筋膜区。
3. 足三阳经筋区带
起于足趾背侧末端骨突点,行经于下肢背侧方伸趾肌筋膜动力链,结于踝、膝、髋背侧关节骨突筋结点,行经于胸背部脊柱侧方骨突筋结点,上行于头顶筋膜区,部分终结于头面部鼻旁、鬓角筋膜区。
4. 足三阴经筋区带
起于足趾末端筋结点,行经于下肢内侧方屈趾肌筋膜动力链,结于踝、膝、髋内侧关节骨突筋结点,结于股内关节骨突点,上行于胸腹部侧方骨突筋结点,部分终结于胸部季肋筋膜区。
5. 任脉经筋区带
任脉经筋区带起于会阴筋膜区,经过腹下筋膜区耻骨筋结点,沿腹直肌筋膜动力链上行,结交于胸腹筋膜交汇处剑突筋结点,沿胸前经筋区带上行,交于胸上颈胸筋膜动静交汇筋结点,上行于颈前筋膜区,终结于任脉经筋区带筋结点(承浆次)。主要约束、固定胸腹部及颈前部肌筋膜带状区。
6. 督脉经筋区带
督脉经筋区带起于会阴筋膜区,上行于骶尾筋膜区,交于腰骶筋结点,上行于脊柱棘突关节囊筋膜区,沿枕部筋膜区上行于头顶筋膜区,下行于面部鼻旁筋膜区,终结于任脉经筋区带交汇点(龈交次)。督脉经筋区带主要约束和固定脊柱、枕部及头面部肌筋膜的经筋带状区,维护脊髓及脊神经的正常功能。
十二经筋区带与任、督经筋区带,共同构成了维系人体胸廓躯干及四肢肌肉骨骼稳定系统的十四经筋区带。
一、 手部腕背三阳关经筋区带与筋结治疗点
1. 手阳明经筋区带
起于食指末端桡侧筋结点商阳次,行至第二掌骨中筋结点(间谷次),结于桡骨茎突后侧筋结点的桡阳关,沿桡腕伸肌筋膜链上行于经筋区带交汇点(手三里次),上行于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曲池次),结于外上髁后筋结点,上行结于肩峰端筋结点,行经冈上中外筋结点,结于颈7棘突筋结点(顶椎次);分支上行颈旁筋膜区,结于下颌角前筋结点,行经面颊筋膜区,终结于鼻旁筋结点(迎香次)。
2. 手少阳经筋区带
起于环指末端尺侧筋结点(关冲次),经第四掌骨背侧经筋交汇点(中渚次),结于桡背骨突筋结点的中阳关(阳关次),向上沿前臂经三阳络次,结于肘部尺骨鹰嘴筋结点(肘尖次),上行上臂外侧大结节筋结点,结于冈上中外筋结点,经颈旁筋膜区经筋交汇点(天髎次),结于下颌角动静交点,沿耳旁筋膜区上行终结于颞前筋膜区经筋交汇点(丝竹空次)。
3. 手太阳经筋区带
起于手小指末端尺侧筋结点(少泽次),经小指掌指关节经筋交汇点后溪次,结于尺骨茎突筋结点(尺阳关次),上行尺腕伸肌筋膜链结于肱骨内上髁筋结点(小海次),结于盂下结节筋结点,经腋后侧缘小圆肌与肱三头肌长头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肩贞次,向内下络于肩胛骨筋结点(天宗次),沿竖脊肌筋膜链上行结于颞乳突筋结点(完骨次),交于耳前筋膜区听宫次;向下结于下颌筋结点(内颊车次),终结于鬓角筋结点(目外眦次)。
二、 手部腕前三阴关经筋区带与筋结治疗点
1. 手太阴经筋区带
起于手拇指末端桡侧筋结点(少商次),经鱼际后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鱼际次,结于桡骨茎突筋结点桡阴关(太渊次),沿桡腕屈肌腱肌筋膜,上行络于前臂中点经筋区带筋结点(孔最次),结于外上髁前筋结点(尺泽次);沿上臂内侧经筋区带筋结点(天府次),进入腋下络云门次,至中府次,下结于胸里,到达季胁筋膜区。
2. 手厥阴经筋区带
起于手中指末端筋结点中冲次,结于腕掌前中筋结点大内次,沿掌长肌腱肌筋膜链上行,上经腕前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中阴关(内关次),结于肘前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曲泽次),沿肱二头肌筋膜动力链上行至上臂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天泉次,结于小结节嵴筋结点(举肩次),结于胸前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天池次),向下分布于胁肋筋膜区。
3. 手少阴经筋区带
起于手小指末端尺侧筋结点(少冲次),结于尺骨茎突前经筋交汇点尺阴关(神通次),沿尺侧腕屈肌筋膜动力链上行结于肱骨内上髁前筋结点(少海次),沿三头肌前缘肌筋膜链,上行进入腋窝终结于经筋交汇点(极泉次)。
三、 足部外踝三阳关经筋区带与筋结治疗点
1. 足太阳经筋区带
起于足小趾末端外侧筋结点(至阴次),经第五跖趾关节经筋交汇点(束骨次),上行于外踝后侧筋结点的后阳关(昆仑次),沿小腿三头肌筋膜动力链上行小腿后经过承山次,沿小腿后外侧筋结点(合阳次),交于腘窝经筋交汇处委中次。沿腘绳肌群肌筋膜链向上结于大腿后侧筋膜区直立次、殷门次,结于坐骨结节筋结点,经外侧筋结点环跳次,上行于骶髂筋膜区经筋交汇点(秩边次),内行白环俞次。上至骶髂筋膜区的八髎次,结于骶髂筋膜区的髂后上棘筋结点。沿竖脊肌筋膜动力链上至于第五腰椎横突筋结点关元俞次,至腰3横突筋结点。沿竖脊肌筋膜动力链胸旁筋膜区至第十二胸椎横突筋结点胃俞次,直行至胸旁筋膜区第九胸椎横突筋结点肝俞次,沿竖脊肌筋膜动力链至第六胸椎横突筋结点督俞次,经第三胸椎横突筋结点肺俞次。沿竖脊肌筋膜动力链到达颈旁筋膜区颈七横突旁筋结点,经第四横突直行结于枕骨下方经筋交汇点风池次。沿颈后筋膜区结于颈1横突筋结点,结于耳后筋膜区乳突筋结点(完骨次)。上行枕后筋膜区隆突旁筋结点(玉枕次),上行至头顶帽状筋膜区,经额前筋膜区下行,结于鼻旁筋膜区。
2. 足少阳经筋区带
起于第四趾末端外侧筋结点窍阴次,沿经筋交汇点丘墟次,上行结于外踝尖筋结点的中阳关,沿胫外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悬钟次),沿腓肠肌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阳陵泉次),结于腓骨小头筋结点,上行结于膝外侧筋结点(成腓次),上结于股骨外侧髁筋结点(中阳关次);经大腿外侧髂胫束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风市次),上结于股骨粗隆筋结点(髀枢次),向上结于臀部经筋交汇点(环跳次),上行髂前上棘筋结点(五枢次),沿季肋筋膜区。上行经12季肋端筋结点(京门次),外经11肋端筋结点(章门次),前上行经胸外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日月次),走腋前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渊腋次),结于胸肋筋膜区的乳根部,上出腋部行于太阳经筋的前方,沿耳后汇于颞部筋膜区的率谷次,上额角交于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颔厌次,交会于头顶,下经下颌上结于鼻旁筋膜。
3. 足阳明经筋区带
起于足二趾末端外侧筋结点(厉兑次),结于足背经筋交汇点(冲阳次),上行结于外踝前筋结点的前阳关(解溪次),外上行于腓骨长短肌经筋交汇点(足三里次),上结于膝外下筋结点(犊鼻次),沿胫骨结节筋结点,外行结于髌外筋结点(髌外次),上经髌上筋结点(梁丘次),沿股直肌筋膜链上行结于股骨前经筋交汇点(髀关次),交于腹下筋膜区经筋交汇点(归来次),上行腹外筋膜区经筋交汇点(天枢次),沿腹直肌筋膜链上行交于胸腹旁筋膜动静交点(不容次),经胸前筋膜区乳根次,上经颈旁筋膜区人迎次,从面颊结于下颌筋结点(颊车次),上行耳前经筋区带筋结点(牵正次),上行结于颞前筋结点(头维次)。
四、 足部内踝三阴关经筋区带与筋结治疗点
1. 足太阴经筋区带
起于足大趾末端内侧筋结点(隐白次),上行于第一跖楔关节筋结点(公孙次),结于内踝外筋结点(商丘次),上结于内踝尖筋结点的中阴关;上经胫后经筋交汇点(三阴交次),上结于胫骨内侧筋结点(阴陵泉次),上行膝内侧髁筋结点,结于小转子内筋结点,上经腹股沟部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府舍次,上行结于脐旁经筋交汇点腹结次,沿腹外筋膜上行,结于胸肋筋结点(腹哀次),上布于胸中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周荣次),终结于胸肋筋膜区(大包次)。
2. 足少阴经筋区带
起于足底前中筋结点(涌泉次),向后上行足内侧经筋区带筋结点(然谷次),结于内踝下筋结点(照海次),向上结于内踝后筋结点的后阴关(太溪次),上行于胫骨后缘经筋交汇点(三阴交次),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结于膝内上筋结点(阴谷次),经大腿内侧,结于阴部耻骨结节外上筋结点(横骨次),上行脐外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肓俞次),经胸肋筋膜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幽门次,上行于锁骨中下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俞府次),向上至项枕部筋膜区,结于枕骨筋结点,与足太阳经筋汇合。
3. 足厥阴经筋区带
起于足大趾末端外侧筋结点(大敦次),行至一二跖骨间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太冲次,向上结于内踝前筋结点的前阴关(中封次)。上行经胫骨后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三阴交次),沿胫骨内侧上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蠡沟次),上至膝下筋结点膝关次,沿大腿内收肌经筋交汇点(足五里次),沿腹外斜肌筋膜链上交于11肋端筋结点(章门次),终结于胸肋经筋区带筋结点(期门次)。
五、 任、督经筋区带与筋结治疗点
1. 任脉经筋区带
起于会阴筋膜区经筋交汇点(会阴次),结于耻骨筋结点(曲骨次),沿腹直肌筋膜动力链上行经筋区带经筋交汇点(关元次),结于经筋区带筋结点(神阙次),上行沿腹直肌筋膜动力链经筋交汇点(中脘次),结于胸腹筋膜动静交汇筋结点鸠尾次,经过胸前经筋区带的经筋交汇点膻中次,达颈胸筋膜动静交汇筋结点(天突次),经颈前经筋区带咽喉筋结点(廉泉次),上行达下颌筋结点,终结于经筋交汇点的承浆次。
任脉经筋区带下络于会阴经筋区带,分布于腹前腹直肌经筋区带、行经于胸前筋膜中心区带,上连于颈前经筋区带,其主要功能是约束胸腹部肌筋膜及胸廓的稳定,维持胸腹部正常的运动功能,调整人体内脏。
2. 督脉经筋区带
起于会阴筋膜区经筋交汇点(会阴次),结于尾尖筋结点(穷尾次),沿骶尾韧带筋膜链上行于骶4嵴筋结点(凤凰台次),上结于腰骶筋膜韧带动静交点腰5棘上筋结点(腰阳关次),沿脊中棘上韧带夹脊经筋区带,上行至腰2棘间筋结点命门次,结交于胸腰动静交点处胸11棘下夹脊筋结点(脊中次),上行胸9棘下夹脊筋结点(筋缩次),结于胸6棘下筋结点(灵台次),上行胸3棘下夹脊筋结点身柱次;结于颈胸筋膜动静交汇点颈7棘突筋结点(顶椎次),沿项韧带肌筋膜链上行颈4棘突筋结点颈中次,上结颈2棘突夹脊筋结点哑门次,上结颈枕动静交点隆突下筋结点,经后顶筋结点(后顶次),上行巅顶经筋百脉交汇处百会次,经前额筋膜交汇点额中次,行至鼻尖筋结点素髎次,终结于任督脉经筋交汇点(龈交次)。
督脉经筋区带下络于会阴经筋区带,分布于背部脊柱棘突韧带筋膜与夹脊间经筋区带,上连于头部帽状经筋区带,主要容纳和穿越脑与脊髓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调整和维持人体的运动功能和内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