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长期照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失智症概述

失智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疾病之一,是造成老年人失去日常生活能力的最常见疾病,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第5位病因。它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医疗、照料负担。

一、失智症称谓的缘由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可伴有各种精神行为症状。它是一种严重的智力致残症,患者从轻度记忆与认知障碍到最后的植物状态,可经历几年甚至十几年,这对患者和家属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而良好的心态、悉心的生活护理,能够延缓患者的病程,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失智症在我国内地俗称“老年痴呆症”,现在也有人主张称为“认知症”。许多调查表明,老年痴呆症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存在病耻感,羞于就医。在我们传统的文化中,一提及老年痴呆症,似乎是一个贬义词,有一定的歧视,实际上对于很多患者确有可能会造成自尊心的伤害,这是不少患者及家属产生病耻感、不愿就医和接受社会援助的根源。随着人类对这一疾患的不断了解和认识,以及民众关注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消除这种歧视感的重要性,因此,日本已将其更名为“认知症”,中国香港更名为“认知障碍症”或“脑退化症”,我国台湾地区则更名为“失智症”。我国大陆在几年前就有专家呼吁更名,引发了以“失智症”替代“老年痴呆症”的大讨论,认为改“老年痴呆症”为“失智症”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很是文明,人们越来越多地将“失智症”替代“老年痴呆症”使用到研究的语境当中;在国内多年的养老服务实践中,也已将各种认知障碍病症的患者概括为“失智”人员,将不能自理的老人统称为“失能失智”老人;即将出台的扩大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试点的政府部门文件,也已使用“失智症”这一名称。鉴于社会影响在不断扩大,本书中使用“失智症”的概念,不仅是为了在称谓上体现对这一人群的尊重,也是顺应对这一群体研究的趋势。

二、失智症的流行病学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65岁以上老年人群失智症的患病率为4%~7%。失智症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增长已被确认是老年失智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据有关调查表明,老年失智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年龄平均每增加6.1岁,患病率升高1倍;在8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失智症患病率可高达20%~30%。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失智症患者的人数大幅度上升,失智症患者不断增加是全球趋势,2015年全球失智患者为4 680万人,预计2030年将达到7 470万人,2050年更突破1.315 0亿人。全球每年有990万新增病例,也就意味着每3秒钟就有一人患病。目前将近60%的失智人群集中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未来这一比例还将增加。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也是失智症患者增长最快、人数最多的国家,患病率已达4.8%,患病人数已超过1 000万,占世界总患者数的1/4,居世界第一,并且每年有近百万新发病例。据国际失智症协会中国委员会统计数据,预计至2050年我国失智症患者数将达到2 700万。
非盈利组织国际阿尔茨海默病联盟(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最新报告指出,失智症情况恶化的速度比之前预期的还快,全球失智症患病率比2005年发表的预估数据高出10个百分点。随着失智症人口比例增加,这必然对各国医疗保健体系构成一定压力,联盟呼吁各国政府正视这个问题,并及早制定方案应付人口需求,并热切呼吁,所有相关机构都应积极行动,让卫生和社会照护体系日益认识到这一迫在眉睫的威胁,并做出响应。中国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已达到或者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有研究者提出,国家应重视并加大对老年人群认知疾病的关注和投入,在我国开展失智症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我国老年人群中失智症的患病率及主要危险因素,是制定和完善我国失智症防控体系的基础,对国家医疗、养老、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政策的制定有重要价值。
医学上有关失智症的病因至今仍不明了,有研究指出文化教育程度高、良好稳定的婚姻生活会减少失智症的发生,受教育越低,患病率越高。饮食不当、性格内向、独居者易患老年失智;此外,心理和疾病因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高支持水平的老年人的智能状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低支持水平的老年人,有抑郁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头部外伤、血管性因素和相关疾病等病史的老年人更易患失智症。在性别上,女性易患认知障碍,并且失智症有家庭聚集性,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老年失智的患病率还具有地区差异性,农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
尽管世界各国对失智症治疗药物的研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仍未能研发出延缓或阻止失智症进展的药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许多专家认为,轻度认知障碍阶段是防治失智症的关键时期,失智症预防已逐渐转向失智症前期阶段——轻度认知障碍(MCI)。
MCI是从认知正常到失智症发病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患者有轻度记忆力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基本保留,尚未达到失智症诊断标准。随着病情加重,患者逐渐出现认知和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下降,依赖他人照料,转化为失智症患者。MCI患者是失智症发病的高危人群,针对MCI开展预防和治疗对于延缓失智症发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MCI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群MCI患病率为7.7%~18.8%。美国衰老、人口统计学和记忆研究(失智症AMS)显示,MCI人群中失智症年发病率是12.02%,远高于该研究中正常老年人失智症年发病率(2.29%)。另一项美国高龄老人(≥90岁)社区队列研究结果显示,MCI向失智症的年转化率为31.4%,而正常认知组失智症的年发病率为8.4%。这两项研究结果以流行病学数据证实了MCI是失智症高危人群,年龄是MCI向失智症转化的重要因素。除高龄、女性、教育程度低、遗传因素外,血管性危险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等都是加快MCI向失智症转化的危险因素。
我国的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MCI患病率为20.8%,其中,血管因素相关MCI最多,占所有MCI的42.0%。依此推算,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约有2 400万MCI患者。MCI患病率在农村地区、低教育水平及体力劳动为主的老年人群中增加;卒中是老年人群MCI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