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康复训练指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四

从1943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医生Leo Kanner首次描述婴儿孤独症以来,直到现在,人们对于孤独症的成因仍然没有定论。但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孤独症患儿表现出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是由脑生物学的因素导致的;造成脑生物学改变的原因,可以从医学生物学、神经心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加以分析。
从医学生物学方面来看,学者们认为孤独症可能是受遗传学因素、免疫因素、生化因素、孕产期因素等影响而产生;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者们探讨孤独症的核心缺陷时提出三个主要的假说:心理理论缺陷说、中枢性统合不足说、执行功能缺陷说;还有学者提出了生态学模式的孤独症观,认为孤独症并不单纯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一种静态症状,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发生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认为孤独症首先是一种先天的神经系统发育损伤,如果孤独症儿童在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能克服这种损伤所造成的障碍,那么就会导致二次身心发展障碍,出现认知、行为、情绪等问题。每一种角度所演化出来的成因假说都言之成理,但都不足以成为解释孤独症成因的最终观点,这也说明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研究的复杂性和巨大社会需求。无论是哪种观点解释孤独症的成因,更大的意义在于及早对孤独症儿童提供干预训练,以及干预训练的方向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干预和治疗方法,国外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2015年4月2日,美国国家标准项目根据2007年至2012年在该领域进行的研究,发布了关于孤独症干预手段的新评论和分析。22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干预方法中,有三类方法:第一类有14种方法认为是已经经过深入研究,并具备足够的证据证明其有效的成熟方法,包括关键反应训练、行为干预、认知行为干预、儿童综合行为疗法、语言训练(表达)、示范法、自然情境教学法、家长培训、同伴训练法、程序表、脚本法、自我管理法、社会技能训练、以故事为基础的干预。第二类是有一个或多个研究显示介入程序对于泛自闭症的个体有成效,但需要进行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确认介入程序效果的方法,包括扩大和替代性沟通、基于关系发展的疗法、运动法、暴露法、功能性沟通训练、基于模仿的干预、启动训练、语言训练(表达和理解)、按摩疗法、多元组合法、音乐疗法、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还原法、手语教学、社交沟通干预、结构化教学、基于科技的干预、心智解读训练。除此以外,还有一类是很少或没有研究显示介入程序对于泛自闭症的个体有成效,需要更多研究来确认介入程序是有效、无效或有害的干预方法。但是无论哪一类方法,都需要在我国进行临床实践再进一步证实是否有效。本书介绍的一系列干预训练方法各类均有。最佳的干预方法应该是根据借鉴国外的干预训练经验,编制出适合我国ASD患儿的干预训练方法。
本书出版的目的在于将现存的干预训练方法进行总结分享,得到同行的指点,期望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个世界难题,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康复训练教师及家长能够有所裨益。

贾美香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