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干出血外科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高血压性脑干出血分型

高血压性脑干出血目前尚无临床统一分型。由于出血部位、出血量(不计破入脑室内出血)、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对患者的预后多有决定作用,因此临床学者多以此作为分型的参考因素,且对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根据出血部位分为中脑出血、脑桥出血和延髓出血。延髓出血罕见,中脑出血少见,脑桥出血常见。

(1)脑桥出血:占脑干出血的77.2%~94.5%,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出血灶多位于脑桥基底部与被盖部之间。大量出血(血肿>5mL)累及双侧被盖部和基底部,常破入第四脑室,患者迅速出现昏迷、双侧针尖样瞳孔、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障碍、眼球浮动、四肢瘫痪和去大脑强直发作等。小量出血可无意识障碍,表现为交叉性瘫痪和共济失调性偏瘫,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或核间性眼肌麻痹。

(2)中脑出血:少见,常有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轻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眼球不同轴、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也可表现为韦伯(Weber)综合征或贝内迪克特(Benedikt)综合征;重症表现为深昏迷、四肢弛缓性瘫痪,可迅速死亡。

(3)延髓出血:更为少见,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障碍,影响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改变,继而死亡。轻症患者可表现为不典型的瓦伦贝格(Wallenberg)综合征。

2.根据出血量(多田式公式计算)、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或意识障碍程度,可将脑干出血分为4型。

Ⅰ型:出血量<2mL, GCS≥13分。

Ⅱ型:出血量2~5mL, GCS 9~12分。

Ⅲ型:出血量5~10mL, GCS 6~8分。

Ⅳ型:出血量≥10mL, GCS 3~5分。

3.按CT解剖部位分为5型 被盖型、中心型、基底型、半侧型、全脑干型,其中以被盖型和半侧型预后较好。另有学者将脑干出血分为中轴内出血和被盖部室管膜下出血,前者位于脑干深处类似肿瘤,后者位于室管膜下易破入第四脑室,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较前者好。

4.高血压性脑干出血分型(参考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凤强分型方法)(图5-3-1)

图5-3-1 脑干血肿的分型

(1)脑桥出血占原发性脑干出血90%,在CT轴位扫描序列中,选择血肿最大截面,标记正中线和两侧脑干/小脑分界线。再标出左右两侧平分线,与中线分别命名为1,2,3线。

1)血肿位于第四脑室或脑桥周围池,压迫脑干或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为0型。

2)血肿累及1或3线,未逾越2线,为1型血肿。

3)血肿同时累及1,2或2,3线,为2型血肿。

4)血肿同时累及1,2,3线,为3型血肿。

其中2型与3型血肿,将2线平均划为前中后三段,根据血肿累及2线的范围,细分为腹侧型(A),中央型(C)和背侧型(B)三个亚型。

(2)外科手术价值

1)0型血肿:脑干未受血肿直接破坏,参照脑疝处理原则,紧急处理常有良好预后。

2)1型血肿:脑干原发性损伤相对小,清除血肿获益较大。

3)2型血肿:一侧脑干受损相对轻,清除血肿可能获益。

4)3型血肿:两侧脑干均受损,清除血肿可使部分患者获益。

三个亚型中,由于累及的脑干结构有差异,常致不同后果:

A型:相对远离脑干网状结构,术后苏醒概率高,但因容易累及皮质脊髓束,运动功能受损严重;清除血肿的可选方案相对多。

B型:邻近脑干网状结构和背侧核团,植物生存和后组脑神经受损更多见,开颅和穿刺均需特别注意对残存功能的保护。

C型:累及脑干中心区域,血肿量较小时(<5mL)对重要功能区损害轻于B型,清除血肿更可能获益;血肿量过大(>10mL),无论何种方式均较难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