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堂经典哲学思维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可以理性地谈论信仰吗?

阅读挑战

托马斯·阿奎那

万物相似于上帝,不是上帝相似于万物。

——傅乐安《托马斯·阿奎那传》

引言

+ 我们现代人都以理性自居,而且以此为傲。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人类历史上,信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说起信仰,我们很容易联想起狂热的信徒和新闻事件里的各种冲突。那么信仰和理性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两者是否完全冲突呢?

在西方的整个文明进程中,我们大致可以用两座城市分别来象征理性与信仰,那就是雅典和耶路撒冷。雅典是哲学的诞生地,众多哲学流派都发源于此;而耶路撒冷则被视为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城。雅典和耶路撒冷是理解西方文明的两条主线,缺一不可,不能偏废。最关键的是,它们并不是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而是彼此交织,有时雅典强一些,有时耶路撒冷占据上风。欧洲中世纪就是两者交织而无法分离的时代。中世纪并非像传统教科书定义的那样,是一个“黑暗时代”。中世纪的欧洲有一个学者,终其一生都在用理性的方式来思考信仰。他就是托马斯·阿奎那。他的思想体现在皇皇巨著《神学大全》里。

Ⅰ 哑牛托马斯和《神学大全》

13世纪中叶,在巴黎大学有一位年轻的神学教授。他平时非常沉默,为人温和,而且体型巨大,因此被人送了一个外号“哑牛”。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位有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就是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从哲学史来看,阿奎那隶属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传统。所谓经院哲学(scholaticism)就是指以修士为主的学者在修道院或类似的一些教会研究机构进行的哲学研究,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神职人员,为教义教理提供哲学基础。为此,学者们要接受良好的逻辑学、修辞学的教育。经院哲学在12、13世纪发展迅速,这与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密切相关——它们也是现代大学的雏形。中世纪大学一般设立四个学院: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神学的地位毫无疑问是最显赫的,而哲学在当时囊括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阿奎那所在的巴黎大学就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大学之一,而阿奎那则象征着经院哲学的高峰。

公元1259年,阿奎那担任天主教廷的神学顾问,开始撰写《神学大全》。《神学大全》是阿奎那的代表作,也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之作。阿奎那陆陆续续写了十多年,直到去世仍没有完成。《神学大全》的体量非常大,一共讨论了613个题目,有超过3000节的内容,全书超过650万字,几乎涵盖了神学和哲学的全部问题,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神学大全》的写作带有鲜明的经院哲学特色,有极强的论辩性质。它一般首先列出一个需要被讨论的论题,例如“天主是不是唯一的”“智是不是德性”,等等。接着,针对这一问题,阿奎那就像自己和自己打辩论赛一样展开论述。论述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质疑,相当于反方陈词,提出对论题的反驳以及具体论证;第二部分是“反之”,相当于正方陈词,提出支持论题的证据和论证;第三部分是正解,也就是阿奎那正面表述他的意见和分析;第四部分是释疑,也就是逐条回应可能提出的反对意见。可以说,阿奎那对每一个论题的讨论都像是一场独立的精彩绝伦的辩论。

Ⅱ 启示和自然:为科学开辟道路

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除了哲学之外,是否还需要其他学科?这个问题对现代人来说简直就是不言自明的,但在阿奎那的时代,他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

阿奎那认识到很多学科的认识方法是不一样的。例如关于“地球是圆的”这一命题,天文学家使用数学的方法来证明,而物理学家则用另一套办法。不同的方法有时候会产生一致的结论,有时候也会导致矛盾。于是,阿奎那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来自上帝的启示,另一种则来自自然。按照神学的划分,一个是启示神学,另一个就是自然神学。阿奎那在《神学大全》里就提出,基督教中的基本教义,例如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原罪等,就是天启的信念而不是知识。自然神学仅仅依靠人的经验和理性反思就能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不需要从任何宗教的经典或者启示中得出结论。这件事情对中世纪哲学来说是一件意义重大的转折。这意味着有一部分知识可以逐渐摆脱信仰,获得自己独立的地位。这也为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Ⅲ 如何理性地论证上帝存在?

在基督宗教里,上帝具有三种至高无上的属性,即全知、全能、至善。许多人认为,上帝是信仰的对象,上帝的存在是一个自明的真理,无需证明。但在阿奎那眼中,上帝不仅仅是信仰的对象,更是理性的对象。这种想法看起来有一些离经叛道,理性对论证上帝的存在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换个角度考虑,如果人类通过理性都能证明上帝的存在,那么“上帝存在”便是确实无误的了。

阿奎那在《神学大全》第一部分中提出了对“上帝存在”的五种论证,后世称之为“五路论证”:

第一个论证来自亚里士多德的“不动的推动者”,即任何一个运动的物体必然受到另一个运动物体的推动。但是这不可能无限推论下去,因此必定存在一个“第一推动者”,那就是上帝。

第二个论证也是从亚里士多德那儿来的。根据四因说,任何东西都不是自己的动力因,也就是说,所有东西的运动都是被其他东西推动的,运动的动力因必定是其他东西。然而这样无法推到无穷,因此必然存在一个最初的动力因,也就是上帝。

第三个论证从偶然性出发。阿奎那说,很多事物都不是必然存在的,而是偶然存在的。但不可能所有事物都是偶然存在的,否则总有一个时刻,所有事物都不存在。因此,必然有一个事物是在任何情况和时刻下都存在的。这个必然的存在就是上帝。

第四个论证建立在万物性质的级别上。阿奎那说,事物之间总有高下优劣之分,任何性质都可以分出等级。等级制中必然有最高的一级,而最高级必然是导致其他等级的原因。因此,“完美”和“存在”的最高级必然也是导致一切完美和存在的原因,也就是上帝。

第五个论证被称为目的因论证,这个论证也是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在世界中万事万物总有一个目的,例如种子长成一朵花或一棵树。阿奎那说,这个世界中的东西虽然目的不同,却能和谐相处,具有秩序。这种和谐秩序一定是因为存在一个最高的目的,就是上帝。这个论证又可以被称为“设计论论证”。因为上帝就好像是一个异常智慧的设计师,设计好了世界上每一样东西、每一种生物存在的目的,并把它们和谐地组织起来。

不过,阿奎那的五种论证其实都是可以反驳的。例如第一个论证,牛顿力学的出现就否定了这一点。对其他论证的反驳,就交给读者们自己思考了。

Ⅳ 人为何要行善避恶?

阿奎那在《神学大全》第二部分中主要探讨的是伦理问题,这部分比其他部分都要长很多。阿奎那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幸福,但这种幸福不是快乐、富裕、荣誉或任何肉体的感受。幸福存在于理智和道德相互一致的活动中。阿奎那进一步认为,满足亚里士多德对幸福规定的是理智活动,而理智活动的最高形式是对上帝本质的沉思。从基督教信仰出发,阿奎那区分了自然德性(natural virtues)和神学德性(theological virtues),拥有自然德性的人追求的是此世中的善与幸福,即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欲望的掌控;而神学美德,即基督宗教中的三圣德“信”“望”“爱”则是超验的,也是超越人之本性的,因此只有这种美德才能带来彼世的、属灵的幸福。

阿奎那伦理学的核心是“自然律”,他认为自然律是人类道德准则的来源。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说的自然律并不是现在人所理解的自然规律,也不完全指人的本性,例如自我保存、趋利避害等。阿奎那所说的自然律是凭借理性的架构拾级而上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人总会趋向于一个最终的目的,一个至高的善,但这一过程总需要一个起点和最基本的前提。例如,人的理智之所以可以把握世界,是因为人会运用最基本的逻辑定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阿奎那说的自然律就是实践理性和道德判断中的那些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其中,对于“善”的最基本定义就是让人能够成就自我的东西,而第一个最基本的实践判断就是“行善避恶”。自然律包含所有那些毋庸置疑的原则和判断,并将之应用到特定的生活场景中,包括饮食、家庭、社会等。阿奎那认为人是普遍向善的,而自然律则引导人们去实践伦理生活。

延伸阅读

1.[意]圣多玛斯·阿奎那:《神学大全》,刘俊余、陈家华等译,台南:碧岳学社/中华道明会,2008年。

2.[英]切斯特顿:《方济各传 阿奎那传》,王雪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3.[美]凯利·克拉克、吴天岳、徐向东主编:《托马斯·阿奎那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