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准备
一、新媒体概述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渠道被大众接受并应用,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自媒体平台开始借助新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产品或服务的推广。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
思考问题
(1)什么是媒体?
(2)什么是新媒体?
(3)新媒体有哪些特点?
(一)新媒体的内涵
媒体(media)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s”,意为两者之间。媒体是传播信息的中介。它是指人们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或技术手段。我们也可以把媒体看作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媒介);二是指存储、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
传统的四大媒体一般指电视、广播、报纸、期刊(杂志)。此外,传统媒体还包括户外媒体。户外媒体主要指建筑物的楼顶和商业区的门前、路边等户外场地设置的发布广告的媒介,如车身、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体形式逐渐衍生,例如互动网络电视(IPTV)、电子杂志等。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手机的功能强化之后,传统媒体的内容逐步向网络和移动终端转移,形成了新的媒体形态。它们依托传统媒体发展壮大,但与传统媒体又有着质的区别,这就出现了“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这个概念的定义,可以追溯至20世纪中叶。1967年,戈登·马克最先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在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中再次提到这一概念。“新媒体”一词就这样在美国传播开来,很快扩展到全球,并且其内涵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广泛。
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人对人的传播”。这个定义突破了传统媒体对传播者和受众两个角色的严格划分,即在新媒体环境下,没有传统媒体中所谓的“听众”“观众”“读者”“作者”,每个人既可以是受众,也可以是传播者,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可以说,《连线》杂志将新媒体互动性的特征鲜明地揭示出来了。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新媒体”这一概念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进行定义。广义而言,我们可以将“新媒体”理解为一切传统媒体之后诞生的“新兴媒体”。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信息传送的方式,带来信息传播内容和方式变化的媒体,都可以称为新媒体。狭义而言,新媒体是指当前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利用无线通信网、局域网、卫星及互联网等传播渠道,结合手机、计算机、电视等设备作为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合成信息及服务的新型传播形式与手段的总称。
【答一答】
媒介和媒体的概念在接触新媒体的过程中频繁出现,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请你谈谈媒介和媒体的区别在哪里?
(二)新媒体的分类
媒体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衍生出许多新的形态。首先是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媒体,出现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等;移动互联网技术造就了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众多的新媒体形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粗略分成以下类别(见表1-1)。
表1-1 新媒体分类
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各种内容表达形式的变革,也加速了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也有研究者从新媒体平台的内容表现形式、内容的功能等角度,把众多平台分为3个阵营。
第一阵营为短视频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近年来发展迅速,该阵营的平台更有利于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KOL)的打造,能迅速产生较强的传播力。
第二阵营为社交平台,即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以图文内容为主的平台。该阵营平台的用户互动性强,活跃度比其他阵营的用户更高。
第三阵营为自媒体平台,即以今日头条、百家号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平台。该阵营平台融合了各种表达形式,同时有众多的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该阵营的专业性更强,对内容的要求也更高,但是用户也会更精准。
这3个阵营的划分体现了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但作为划分标准不够明确,是按照平台内容的表现形式,还是按照平台的目标功能或内容输出者的性质,没有界定清楚,不利于读者把握。为了便于学习理解,本书依照内容呈现方式,把新媒体分为图文、短视频、直播三大类别。
【答一答】
如果按照平台的传播目标来分类,新媒体可以分为几大类?请说明理由。
(三)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脱胎于传统媒体,在数字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赋能之下,具有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通常我们提到的数字网络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统称,包括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网络技术应用的最大长处,是能够大幅提高整体经济效率。数字技术可以构建一个更加直接高效的网络,打破过去企业和企业之间、个人和个人之间、人和物之间的平面连接,建立起立体的、交互式的架构。此架构实现了点对点、端对端的交互式连接,省去中间节点,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也带来了新媒体的若干特点。
1.跨时空的即时性
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出鲜明的即时性。新媒体利用通信卫星和全球网络传输数据,完全打破了有线网络和国家等行政区划、地理区域的限制,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与世界相连。特别是移动端发送信息时间短、接收信息速度快,受制约因素少,几乎不受任何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用户通过手机、计算机或其他智能终端能够快速发布信息和及时接收信息。在移动互联网覆盖的任何地方,用户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搜索信息、查阅信息、发布信息,这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
2.双向交流的交互性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超强的交互性。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不管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都是单向传递信息,媒体处于强势地位,决定着用户接收的信息,用户很难进行信息反馈。而在新媒体中,信息的传输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每个用户都具有信息交流的控制权,可以选择接收信息,也可以选择关闭客户端或屏蔽信息来源不再接收信息。用户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且,以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被动接收的受众角色。公众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变为信息的发布者;既可以是信息的制作者,又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任何人都可以是消息的来源,任何人也可以随时对信息进行反馈、评论、补充和互动,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公众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满足了公众掌握话语权的需求,真正实现了双向互动信息交流。
3.数字化的超文本性
新媒体采用网络超链接技术,可以将不同空间的图文、音频、视频信息组织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用户可以非常便捷地获取各种需要的信息、文本资料。例如,文本中的某个专业词语设置了超链接,点开后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具体介绍。同时因为新媒体数字采用存储方式,数据可以压缩成很小的文件进行传输,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非线性处理,用户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海量信息,获得几何倍数增长的传播流量。
4.内容传播的失真性
新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可以为每个人提供自己的客户终端。以手机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作为传播媒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位置、状态、心情和所见所闻。同时由于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虚拟的空间,用户可以自由地、不受约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布消息,传达资讯,可以就自己关心的话题留言、发帖、评论、投票。在传统媒体中不能实现的事情,在新媒体中可以轻松实现。虽然自由表达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言论自由,但由于缺少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角色,发布的内容完全基于用户的自觉,导致不实信息可能在网络空间出现。
(四)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关系
技术进步打破了原来的壁垒,促使传统媒体与时俱进,走上融媒体发展之路,同时带动新媒体大量涌现。在这些新媒体中,占据大半壁江山的是由专业或非专业的个人和团队借助互联网平台生产内容的自媒体。自媒体在发展的速度、内容和表达的自由度上,都更富有生命力。
1.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是指普通用户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事实和新闻的传播方式。“自媒体”,英文为“we media”,是普通用户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内容体系相连之后,提供与分享他们所掌握的事实和新闻的新媒体形式。自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普遍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科技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如目前比较受欢迎的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
自媒体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等等,这使得自媒体内容的呈现形式丰富多样。自媒体运营的核心在于提供优质内容,只有品质优良的内容才会受到用户的喜欢、关注及转载,才能增加自媒体的流量。所以,自媒体在内容运营上,一定要深入分析用户,研究不同平台的特点,寻找最合适自己的平台以及最感兴趣的领域——这是自媒体内容生产的动力来源。
2.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关系
新媒体和自媒体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从两者的发布方式、信息生产者、工作流程、生产目标、媒体形象、传播对象要素的比较可知,新媒体包含自媒体,自媒体是新媒体的一种特殊形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自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日益显著。从内容表现形式来看,两者基本都是以图文、短视频、直播等综合的方式展开;从生产目标来看,两者都必须具备通过社交、资讯、传播等与用户建立关系,满足用户不同需要的功能。新媒体与自媒体不同要素的比较如表1-2所示。
表1-2 新媒体与自媒体不同要素的比较
作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新媒体的特点之外,自媒体还形成了许多独有的特点。
(1)个性化。这是自媒体最显著的一个特性。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新兴的自媒体平台一定会给用户提供充足的个性化选择空间。
(2)碎片化。这是整个社会信息传播的趋势,用户越来越习惯和乐于接受简短的、直观的信息,自媒体平台在创办之时,都会尽可能顺应这种趋势。
(3)多样化。微博、微信作为自媒体的一种平台,给用户提供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内容形式的选择,而近年来出现的抖音、快手等平台,以音乐、视频、动漫等为内容表现形式,迅速聚拢大量粉丝,成为自媒体平台的主体。
(4)专门化。自媒体平台是以小群体不断聚集和传播信息的,可以针对专门的群体创办,如针对游戏爱好者、音乐爱好者、影视爱好者、汽车爱好者、学生群体等。
【答一答】
新媒体和自媒体的特点为什么出现分化?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请你说说两者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哪里?并请你预测一下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趋势。
二、新媒体传播价值
媒体传播的信息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价值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传统媒体是大众传播,它的功能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和提供娱乐。其中,传播信息是大众传播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呈现的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向度。而新媒体的出现标志着分众时代的来临,它所呈现的是由内而外的向度。“种草”“黏性”“变现”等词语的使用标志着新媒体的传播价值导向发生了变化,更多是为了对用户进行心智定位、关系运营、流量变现等。
思考问题
(1)什么是心智定位?
(2)新媒体传播的本质是什么?
(3)流量变现有几种方式?
(一)心智定位
1.什么是心智定位
心智不是大脑,而是心、脑、智三者的结合,是由情感集结而形成的一种“虚拟机器”,类似于智能播放器。它会根据日常所见所思进行主动联想、感知、推理、归纳、回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心理学角度看,心智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获取内容、应用内容、抽象推理。人们通过长期的认知和行为积累,逐步形成心智模型。简单地说,心智就是人们对自己、他人、组织、世界等不同维度的认知,产生一种假设,人们借此来理解外界,与外界互动。心智模型深受已有认知、习惯思维的影响、控制。
传统的营销理论研究者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强调,每个品牌、产品都需要一个合适的市场位置,这通常称为市场定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产品的极大丰富,奥格威等研究者发现,一个品牌要确立地位,必须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心智位置。而成长在网络环境的新一代,如何通过新媒体,让平台的内容产品与众不同,人设印象深刻,当用户产生使用需求时,立即联想到相应的平台品牌,必须进行认知习惯的培养,形成心智定位。
传统意义上的定位,是围绕某个品牌或产品、服务进行,但新媒体中的定位是围绕用户或潜在用户的需求进行的。如何在用户或潜在用户的心目中占据特定的心智位置,新媒体从业者必须了解一个人心理决策的程序,按照程序的先后逐步构建。通常一个决策的产生由动机、情感(态度)、意志和行为组成。刺激用户产生动机,改变用户的情感和意志,就能最终实现行为的产生。心智定位就是在分析用户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影响用户的情感、意志。
2.如何进行心智定位
决定一个新媒体内容或产品的市场地位,需要一定的过程。如何确定自己在用户心中的心智地位,培养出自己的忠实粉丝呢?每天定时定点传播信息,或引导用户参与各种活动,都是培养粉丝的好方法。这种行为在淘宝网等平台上被称为“种草”,其实就是在用户的心智上进行定位。其本质就是通过心理暗示和经常性的活动,给粉丝一种愉快的体验,培养下意识的行为习惯。从新媒体传播价值的角度来讲,就是在用户心智上形成心理暗示力。
在用户的心智上形成心理暗示力,能让用户认为平台的内容或产品是最符合需要的,对良好的使用体验产生记忆,用户自然会对使用平台内容或产品形成情感倾向。例如,很多人有凡事“百度一下”的习惯,当用户养成使用百度搜索的习惯时,百度其他产品的不断推出,也会不断强化百度的品牌心智地位。无论用户遇到什么问题,都会习惯在百度搜索答案。
下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大脑的学习方式决定的。据神经学专家研究,大脑为了让人们能学习更多的新东西,会把习惯了的思考方式放到基底神经。习惯就像是大脑建立的一个快捷方式,让我们对习惯的行为或动作进行“快速调用”。在人类进行习惯行为时,大脑是基本不思考的,因为这件事没有重新“写入”大脑的必要,它已经预先存在于大脑的基底神经。
简而言之,习惯是一种下意识动作。当大脑形成一种惯性思路时,就很难改变,因为通常来说,人们都会觉得不需要思考的行为方式是最自然、最舒服的。当人们在某类行为中产生了这种思考的惯性或下意识,实际上心智定位就已经形成。
【答一答】
如果要树立一个新的平台形象,在用户的心智上确定自己的位置,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
(二)关系运营
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天然具有网络交互的特征,一旦与用户需求相吻合的传播能量被激活,新媒体的社交属性就会迅速显现。作为现代人际交往的中介,新媒体平台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关系网络,如朋友圈、微信群等各种社群。用户通过新媒体平台与他人的工作、生活及消费圈形成各种各样的连接,在获取他们使用信息的同时,又释放了自己的需求信息。所以新媒体可以通过双向、多向的互动,将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强化成一种关系连接,形成新的传播价值。
1.关系的价值
“关系”一般是指不同事物之间,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传播学中,史蒂芬·李特约翰认为关系是建立在双方交往基础上的,诱发双方对后续行为的期望。在社会资本理论中,关系是一种具有生产力性质的资源要素,有研究者甚至认为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交往,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而且,因为网络的特殊性,人们在互联网上通过关系获取社会资源,比在现实社会中获取社会资源的成本低、速度快。所以,新媒体的运营实际上就是建立关系,低成本、快速地形成自己社会资本的增值。
关系是由双向的连接形成的,而互联网的精髓在于建立连接。诞生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对于关系的连接和运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可能性。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新媒体,一方面为了形成关系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又为人与人之间产生双向连接提供即时通道。这表现在新媒体一方面以人与人的关系为起点,生产个性化、专业化的内容产品;另一方面,新媒体通过内容产品与服务产品,使用户之间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紧密依附在一起,实现了建立关系和增强关系的目标。新媒体的本质在于挖掘、处理、运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并提供与之适配的内容和服务,从而增强媒体与人、物、环境的连接,形成社会资源。
2.关系建立的方法——连接
“连接”原是一个工业术语,指的是将两个物体通过某种方式衔接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新的东西,或形成一种新的功能和效用。“连接”对于新媒体而言,是针对经济属性提出的,强调的是要通过新媒体建立具有价值提升可能性的创新关系。产生这种创新型关系,首先必须了解新媒体连接的作用和连接的方式。
新媒体连接的作用是让用户能够紧密地黏连在新媒体平台,将分散的、小众的群体进行聚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体,建立价值提升的创新关系,以消耗较少的成本,创造更大的价值。新媒体的连接方式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图文分享知识经验。如在线教育培训会组织大量的学员群进行答疑,分享干货,看似提供客户服务,实则也是在销售产品。有很多电商企业会给购买本店铺商品的客户建立一个会员群,适时在群里分享店铺活动、发放会员优惠券维护客户关系,也会采用“邀请好友入群得现金红包”等形式挖掘潜在客户。
(2)视频教授技能技巧。这种连接方式针对基于如学习、读书、健身、艺术等爱好而聚在一起的社群成员,用于一起维持良好的习惯或兴趣爱好。社群成员一起学习和分享,构建起一个网络学习的小圈子。学习是需要同伴效应的,没有这个同伴圈,很多人就难以坚持学习,他们需要在一起相互打气、相互激励。例如考研群、英语四六级群等都是如此。
(3)直播销售产品。如售卖自家农产品的人建立一个群,实时分享农产品各个阶段的生长状态,到农产品成熟的季节在群里发布产品购买链接,引导用户购买。这种基于经济目标维护的群,反而有更大的可能生存下去。因为做好群内的服务,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老用户的满意度和追加购买。
连接用户的是产品,产品包括内容产品和服务产品,两者之间也存在连接。内容产品如果缺少服务产品的支撑,则连接不易成功;服务产品如果缺少内容产品的导入,则连接也很容易中断。连接为新媒体积聚关系,形成了社会资本,并触及用户的价值层,个体的社会价值、企业和组织的经济价值都得以在这一层实现。新媒体通过多样的方法,连接用户形成紧密关系,实现流量的增加,最终引导流量变现。
【答一答】
新媒体连接用户的技术有哪些?这些连接让新媒体和用户之间形成的关系,对新媒体平台实现自身的价值有什么意义?
(三)流量变现
流量变现是指将互联网流量通过某些方法实现现金收益。在互联网行业,有这样一个公式:用户=流量=金钱。要实现流量变现,最重要的就是有足够的流量。网站流量指网站的访问量,是用来描述访问一个网站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所浏览的页面数量等指标。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网站的独立用户数量,即独立访客(Unique Visitor,UV)、总用户数量(含重复访问者)、页面浏览数量(Page View,PV)、每个用户的页面浏览数量、用户在网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等等。有了足够的流量,还需要有强大的变现能力。因此,流量变现的关键在于流量集聚和变现方法。
1.新媒体的流量来源
新媒体有着天然的建立关系的功能,而这种关系能够为新媒体平台导入流量。媒体不是单纯的传播工具,它不仅需要实现关系的量的积累,即连接的速度、数量的增长,而且需要把这些关系资源转化为自己的社会资本,就是进入连接之后就要将用户通过渠道导流到其他的产品、平台或产业上。在大数据时代,关系导流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聚集起来的用户导流至数据平台中,将各种关系进行过滤、筛选和数据化;第二阶段是将过滤后的关系和各种资源进行相互匹配,匹配度较低的资源有可能被“丢弃掉”,反之,大量闲置的资源有可能被重新激活;第三阶段就是整合渠道,将用户引流到具体的产品、平台或产业中。
导流的前提条件是用户关系要稳定,而线上的用户关系涉及网络人际关系,华莱士(Wallace)等研究者认为,网络人际关系是真实可靠的。查尔斯·伯杰的“非确定性降低学说”认为,人们在网络上通过传播互动来消除彼此关系的不确定性。因此,新媒体要尽可能创建更多的互动渠道,来加强用户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连接的机制就是信任机制,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越深,连接越紧密,导流度越高。
2.流量变现的方法
通过新媒体关系的运营,用户和平台逐步建立了双向的信任,实现了高度的导流,新媒体传播价值的第三层面就会展现,媒体可以借助内容产品,实现粉丝流量变现。具体流量变现的方法各有千秋,从变现的对象看,可以分为To B(对企业)、To C(对个人)两种(见图1-1),主要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广告变现、电商变现、知识付费变现等。
图1-1 流量变现的两种对象
(1)广告变现
广告变现适合图文类新媒体平台,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不是很大,当然这些平台最好是和广告联盟合作,进行广告匹配,如百度联盟等。这种流量变现方法具有一定的定向性,与新媒体本身内容契合,文章内容与广告互补。这是最低阶的流量变现方法,没有任何技术和数据分析,流量来源没有确定目标,假如已经拥有流量,一时找不到变现的方法,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2)电商变现
除了广告收益之外,有很大一部分的自媒体人、“网红”,最初是利用优质的科普、情感、生活等文章或视频来吸引大量的用户成为粉丝,在粉丝积累到一定数目时,会选择转型成为电商,如开自己的淘宝店、天猫店等。转型成为电商的基础是个人平台已经拥有优质内容和大量忠实粉丝。转型电商后的产品选择也十分重要,要适应大部分粉丝,并且在转型成为电商之后,依然要让粉丝感受到你的存在,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店铺。以罗辑思维和某财经频道为代表的一些自媒体,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放在实物上。例如,某财经频道曾经尝试过依托粉丝经济走电商道路,卖月饼和梅子酒,也都获得了上百万的收益。这种流量价值较高,流量目的性很强,一般都会产生消费,是高阶流量的典型代表。
(3)知识付费变现
如今更多的新媒体平台专注于内容产品和社群服务,通过付费课程和VIP社群的方式,真正实现知识变现。这是一种形式的改变,从To B转向To C来实现盈利。付费课程和VIP社群这两种方式关注的重点都是内容的质量。知识付费,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内容质量要高,没有优质的内容,哪怕用户产生了消费,但是口碑会很差,直接导致消极的长尾效应。其次对平台的选择一定要准确。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促进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意愿的增强。
美国西北大学舒尔茨教授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中,推崇建立一体化的营销关系,新媒体平台就实现了一体化的营销关系。平台以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内容运营,影响个人的角色、情感、价值观以及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等,实现心智定位。平台通过运用最新技术,与海量用户进行互动,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运营出紧密的社交关系,例如科技类的百度,社交类的腾讯QQ、微信,电商类的淘宝网、京东等。平台通过开发应用和设置功能,聚集大量的资源、技术、信息、资本,把关系产品提升到关系经济层面,吸引用户在平台上分享和交易,实现了新型的商业模式——流量变现,从而超越了传统媒体平台的传播价值。
【答一答】
生活中有哪些平台的举措是致力于培养用户关系,实现流量变现的?请举例说明。
三、新媒体思维
长期使用互联网之后,用户养成了新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也对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体内容要将互联网时代下的碎片化思维、平台思维等超越传统媒体的思维特质体现出来。例如碎片化思维,互联网的连接是实时的,永远在线的。无论是时间、空间、产品需求,甚至用户行为都是碎片化的。由于连接的时间短、地点多变、连接的成本也越来越低,只有碎片化的内容才更容易在大规模的用户中传播。再如平台思维,平台一边维系着内容、服务供应商,一边聚拢着用户和消费者,因此新媒体内容要能加强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从而达成盈利目标,并利用各种关系,实现服务的增值。因此,新媒体必须突出自己的思维特质,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下面介绍新媒体中几个重要的思维。
思考问题
(1)新媒体内容产品首先要符合谁的需求?
(2)新媒体传播的目标是什么?
(3)新媒体进行泛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是基于什么样的思维特质来实现流量变现的?
(一)用户思维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同时也改变了用户接受信息的方式,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受众逐步转化为用户。因此,新媒体内容的传播方式和创作导向必须从传统媒体的受众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根据用户的接受习惯来确定传播方式和内容主题。
传统的广播电台、电视、报纸等媒体都需要高额的设备投资、庞大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使得传统媒体行业具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因此传统媒体往往无须参与市场竞争,加上原有的传播模式的限制,过去的传统媒体不太关注用户的体验。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通讯社”,媒体运营的门槛降低,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所有的媒体编创者都必须及时转变思维迎接新的挑战。
1.用户思维的含义
用户思维主要是指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传递信息,以达到用户满意为目标的思维方式。只有了解用户的属性、心理需求,为用户提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才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用户思维需要关注用户在每一个细节的体验,例如,用户喜欢在几点观看媒体内容,一般观看时长多久,用户喜欢怎样的叙述风格,内容应当怎样编排;在传递内容的过程中,还应当关注向用户传达哪些附属的信息,以及用户是否有良好的体验。
在用户思维的指导下,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要更加注重信息采编的质量。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事实报道的同时,要加入媒体的态度,用户更喜欢有态度的媒体,新媒体同样如此。所有的新媒体平台都需要开设用户交流互动的平台,为用户评议内容提供相应的机会,增加用户黏性。传统媒体的内容传递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发布的内容更多是由媒体经营者所掌控。新媒体则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双向传递,让用户拥有了自己选择看哪些内容的权利,他们通常选择对自己有用或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新媒体编创者必须具有用户思维,才能创作出符合用户喜好的内容。
2.用户思维与新媒体编创
在进行内容编创的过程中,新媒体编创者首先要对目标人群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然后找准创作角度,安排内容的侧重点;最后贴出与用户利益一致的标签,让用户感受到与自己的利益相关,对自己有价值。这样的新媒体才能与用户建立紧密的关系。
例如要运营一个微信群,在建群时就要分析用户加群的动机,如表1-3所示。
表1-3 用户加群动机分析
在这6种加群动机中,基于与同学、老乡等保持联系加入的群维系时间也许是最长的,但这种群未必能保持活跃度。能够长期保持活跃度的群,要么是有共同兴趣的交友群,要么是有共同成长需要的学习群。如樊登读书孵化出的成长型社群——“十万个创始人”,聚焦在传统商业模式下寻求突破和改变的创业者,希望通过打造深度的学习和链接来让这群创业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与成长。从“十万个创始人”中走出的成功创业者,会成为下一批行业风口的弄潮儿,为社群带来更多行业助力和资源支持。由于有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群内一直充满了正能量。
【答一答】
新媒体内容产品首先要符合谁的需求?这样的选择标志着新媒体编创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思维?
(二)传播思维
传统的媒体理论认为,把信息传达给受众就是传播。美国西北大学舒尔茨教授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中指出:整合各方面的信息、活动、利益点吸引用户,促使用户消费行为的产生,就是通过信息传播进行营销。所以,互联互通的时代,传播信息只是传播作用的一部分,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媒体和用户建立关系,形成经济层面的连接,发挥传播的营销价值。所以,新媒体需要改变传统媒体对传播思维的认识,建立新型的传播思维。
1.传播思维的含义
什么是传播思维?——把内容当作产品来经营。在营销活动中,企业要根据用户需求来提出产品的卖点,选择销售渠道。在销售活动中,企业要确定推广策略和品牌定位,在销售之后要维护与用户的关系。这种理念在新媒体创作中,具有同样的逻辑。新媒体编创者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要能够找准用户的兴奋点和痛点,激发并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从消除或缓解用户痛点的角度,安排内容,将自己的内容当作一种品牌进行包装、推广,创造出差异化价值,让创作出来的作品与众不同,并吸引具有相同价值倾向的用户。同时,新媒体编创者要保持对用户的密切关注,逐步积累更多的粉丝,从而实现竞争优势的最大化。
新媒体不是信息的垄断者,以我为中心的传播姿态会让媒体失去生存的土壤。每个媒体应当重视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吸引属于自己定位的用户群体,拥有高质量的粉丝才能拥有发展的资源和机会。过去,传统媒体向公众传递信息,采用的是以一对多的方式,公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信息传播的效率远不如新媒体时代。用户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还不便捷,只能通过来电与信函反馈对内容的意见。但在新媒体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信息获取渠道更加丰富,新媒体编创者必须强化传播思维,通过与用户进行有效的互动实现最终的营销目的。
2.传播思维与新媒体编创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之下,媒体的编创者不只是一个把关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个经营者的角色,必须将原有的编辑思维转换为产品思维,编创及生产、提供内容产品,把信息传达建立在和用户进行关系转换,建立内容产品心智定位的高度。对于媒体行业来说,内容就是产品,节目就是工程,媒体人要像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一样分析用户需求,制定产品设计方案,收集用户反馈,不断改进产品。制作优质内容是媒体编创工作的目标,同时也是媒体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如电视台或网络上的综艺节目,常常与微博热搜相联系,以此达到提升节目知名度、增强用户黏性的目的。
传播思维要求每一个媒体人,必须串联传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对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广泛听取用户的意见,不断改进内容产品,服务用户需求,并不断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同时学习各种表达方式,传递媒体的价值取向,以此获得更多用户的认可。
【答一答】
新媒体内容为什么要持续关注用户的痛点,并且能够解决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共享思维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点对点的连接,促成了用户及资源的匹配、用户角色的转换、用户间的协作等用户需求与相应资源的连接利用,也促成了用户之间基于经济目标形成的新关系,共享经济由此出现。共享经济追求的是一种能够实现公平共享财富的理想制度;而互联网共享经济则衍生出共享的消费方式和商业模式,是一种能够物尽其用、节约社会资源、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新经济形态。
互联网共享经济带有更加浓厚的电商色彩。图1-2所示的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型是针对互联网出现后传统购物行为的变化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消费者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在新媒体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开放、共享的平台,不管物质还是精神的信息,新媒体平台都可以通过用户的分享、评论及转发等活动,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通过与用户共享,建设信任关系,新媒体成为用户生活上的帮手、精神上的朋友。因此,新媒体本身就适应共享经济的需要,具备共享思维的基因。
图1-2 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型
1.共享思维的含义
共享思维就是把用户当作朋友来对待,共同分享内容。在内容生产等领域里出现的Wiki(多人协作的写作系统)、众包等,都是一种共享形式。这当中,被共享的不是有形的资源,而是内容或认知这样无形的资源。当内容共享的现实向深层发展时,共享思维也开始出现。
2.共享思维与新媒体编创
怎样让共享思维落实到新媒体编创,让共享平台持续发展?这需要两个方面的生产,一是社群的内容生产,二是社群成员形成的“内容共同体”的内容生产,两者并行,才能为“内容”转化为“经济”做出更全面的铺垫。
(1)社群的内容生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分享和协作的成本大大降低,那些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利用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强烈的分享欲望,将自由的时间汇聚在一起,充分利用,从而变成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一般叫作“认知盈余”。而社群的内容生产就是要将用户的认知盈余资源开发出来,并且让供需合理匹配。如果想要让一群人持续贡献自己的认知盈余,只靠他们的内在动机是不够的,需要搭建拥有完善协作机制的网络共享社群。对于内容共享来说,用户的认知盈余是一个基础,也是其能量来源。但认知盈余的发现、发掘,并不仅仅取决于用户本身,还取决于平台。要从内容共享上升为内容付费,不仅要通过机制实现认知盈余的发掘,还需要为内容生产者的认知盈余找到出口,也就是在内容的供需双方建立起连接。用户的需求刺激,也会反过来推动内容生产者的认知盈余开发。内容生产者除了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用户的需求外,还需要在心理层面了解用户对内容的渴求。
(2)“内容共同体”的内容生产
用户的内容生产动力不仅来自于他们的认知盈余,也来自他们对社群的关系需求、归属感及文化认同。内容共享和内容付费社群的内在秩序的形成,往往依靠“自组织”机制,但自组织的形成不只是取决于用户的自发互动,也需要平台制度的内在引导。好的内容分享社群在自我进化的过程中,也会形成社群的文化。社群文化能体现成员的共同价值观、文化趣味,使成员产生更多的亲密感与认同感,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用户的黏性,更可以使用户从产品的被动使用者变为产品文化及社群文化的建设者,共同拥有关系连接带来的共享信息、协调行动、集体决策等社会资本。
【答一答】
你关注的共享产品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产生经济效益?
四、新媒体编创核心技能
麦克卢汉曾经指出:“媒介即信息。”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还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内容。这对新媒体的编创岗位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因为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输出内容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平台的兴衰。那么新媒体编创岗位需要具备哪些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呢?
思考问题
(1)新媒体编创者需要具备哪些核心技能,才能确保优质内容的输出?
(2)新媒体编创者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一)工作能力
通常,岗位的工作能力包含对工作内容、流程的熟知,以及具体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新媒体编创者,需要履行的职责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负责新媒体平台内容的日常维护、审核更新;对各个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用户习惯,把握用户需求和痛点、社会热点,进行选题内容和主题活动的策划;负责提供具备优质传播价值的图文或音视频内容;掌握多媒体内容的制作方法,保证内容的定时发布。简而言之,工作能力分为三大部分:选题策划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和编辑发布能力。
1.选题策划能力
新媒体的创作过程和传统媒体的创作过程相比,思维方式和追求目标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不再强调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获得用户的共鸣认同,而是想用户所想,为用户所用。用能贴近用户需求的内容,吸引用户的目光,满足他们的物质或精神需求,让用户多级传播或使用、消费才是最终目标。
(1)选题的思考
新媒体中的内容带给粉丝的福利,都是通过提升内容的阅读、收听、观看人数来实现的。那么如何提升单篇文章的阅读量或单个音频、视频的收听或观看人数,这就需要利用大数据分析,将自己的内容建立在科学的选题策划的基础上,同时运用新型的传播思维进行创作输出。俗称的内容选题“八段锦”包括以下方面。
① 本选题希望达到什么目的和效果?
② 目标用户是哪些人?他们的人文特征及心理特征是什么?
③ 希望目标用户看了内容激起何种想法,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④ 内容的定位和特点是什么?
⑤ 定位的支持点以及任何有助于发展创意的信息是什么?
⑥ 内容要给用户什么样的利益?承诺利益是吸引用户的灵魂。
⑦ 内容要表现什么样的格调?
⑧ 内容发布媒体的特点是什么?
(2)培养选题策划能力
新媒体内容的选题策划与传统媒体的创意策划有着明显的区别。大数据强大的功能为编创者奠定了对用户需求的锚定。无论多么简单的文案,最终定稿的背后都包含着相关的数据调查、目标用户的分析、头部“爆品”的分析、内容自身卖点的提炼、内容呈现方式的选择等工作,这一系列的工作都可以称为新媒体内容选题策划。选题策划决定了新媒体内容的质量。
① 建立自己的领域知识库
每个账号都会有自己的内容领域,要做好内容策划,自然需要对这个领域有全面的认知。如写自媒体干货的,要去研究自媒体领域的相关知识。自媒体有多少个平台,平台的盈利模式是什么,自媒体运营的基础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心中有数,脑海中要有一个关于该领域的知识库。只有知识完备,才能筛选与鉴别内容。
那么领域的知识库要如何建立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中进行搜索,了解一些大致要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关注相关的用户搜索,一般人们对某事有疑惑就会选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编创者可以从这些搜索记录中了解该领域的用户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都可以作为选题。
编创者还可以通过问答平台,如知乎等收集问题,同时也可以搜集答案与回答者的思路,做好笔记;也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数据工具搜索资讯,如易撰,它有各大自媒体平台的实时资讯库,数据多,更新及时,领域齐全,并且通过一个关键词就可以同时查看到不同平台的相关资讯,省时省力。
② 学会拆分选题
在建立了自己领域的知识库后,编创者还要懂得拆分选题。自媒体文章不提倡篇幅过长,每篇文章最好是从一个小点去切入,这就需要进行选题拆分。例如,服装领域的自媒体,可以选择的主题有颜色搭配、穿搭风格等,而颜色搭配又可以拆分为同色系搭配、混色搭配、暖色调搭配、冷色调搭配等。这几个小点都是可以单独编辑为一篇文章的,这样选题自然就丰富了。此外,还可以从同行、热门、实时资讯等途径去获取选题。
他山之石 “爆款”选题的共同属性
一般来说,“爆款”选题通常具备以下三大共同属性。
(1)满足“人性公约数”
那些“爆款”文章通常利用了人性的某一方面,通过洞察人性刺激用户打开文章甚至转发。“洞察人性”是正确的,但哪些人性真正适用于打造内容呢?专业人士认为人性分为私密性和社交性两种人性。观察发现,私密性人性的特点,是内容比较私密,人们通常不愿意公开传播;社交性人性的特点,是内容比较轻松、有趣,人们乐意分享。因此,满足社交性的人性特点也就是人性公约数,是“爆款”选题的属性之一。
(2)信息密度适中
当用户从一篇文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大脑里储存的内容形成映射时,他们就能在这条信息中找到快乐。相反,如果文章信息密度过低,都是些老生常谈、众所周知的内容,用户没有新奇感;或文章信息密度过高,用户理解、消化成本高,就容易导致用户注意力的流失。
(3)做情绪的操盘手
在2016年的夏天,“刷爆”朋友圈的“爆款”选题是“逃离北上广”。这篇文章发出来后,迅速引“爆”朋友圈,一个多小时达到了百万阅读量。由于免费机票名额与心中的情怀交合,无数人涌向了机场!这个案例就是利用了北上广的奋斗者们内心深处的压力、焦虑、愤怒、悲伤和沮丧等诸多情绪,这些情绪促使他们有那么一些时刻,想要逃离这座爱恨不能的城市。
除了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日常的洞察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结合了现实进行洞察,创作出的内容才能鲜活生动。什么是洞察?专业人士下的定义是,洞察是所有人都知道,但没有人提及的事实真相。故而,优秀的热点海报/文案,至少在“品牌”和“热点”的某一端是有洞察的。那么,如何“洞察”呢?我们可以通过回忆生活场景、利用搜索引擎查关键词、和朋友聊天、看同期案例等方式进行“洞察”。
2.文案写作能力
新媒体编创者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写作文案,进行内容输出。写作文案时不能闭门造车,否则成功的概率非常低,甚至所写的与想要表达的内容背道而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写出的内容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整个文案就会被忽略。所以,文案的内容必须触及用户感兴趣的热点和痛点,而且要有亮眼的标题,这样才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同时,内容的结构要符合用户的习惯,且具备真实和精彩的特征,这样才能提升阅读量。
(1)文案的内容组织
综合各类平台的头部编创者的“爆款”内容,我们基本可以发现,阅读量10万次以上的作品都符合这样的内容构成方式:热点+垂直领域+痛点。
所谓热点指各大平台相应垂直领域目前的热门内容。例如,某亲子教育类公众号总结出以下可以写作的热点内容。
① 知名人士的育儿经验很容易吸引眼球,这是当下的热点,也是用户的兴趣点。
② 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政策能够带来相当大的关注度。例如,近几年的三孩政策。
③ 女性发展类内容也是当下热点。该类主题主要是鼓励女性发展事业、重新思考女性的价值。
所谓痛点指用户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某亲子教育类公众号对现实和未来的场景进行构思,发现随着季节、社会发展等变化的生活场景中的痛点是最贴近用户的,将这些痛点加入选题更能吸引用户的眼球。例如:
①《姹紫嫣红总是春?小心!宝宝可能已经“糊一脸”了》,看了该篇文章,年轻的父母可能会在春季及时关注自己宝宝的体质,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孩子出现春季花粉过敏的情况。
②《时隔15年,我终于拿回了第一》《如果公司不要我了?没关系,我可以挣得比上司多》,这样的文章对于婚后女性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她们看见可能性。这能让她们不囿于一日三餐、老公和孩子,而有信心去追求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所以,这样的文章会让婚后女性、年轻妈妈对重返职场拼搏重拾信心,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陷于焦虑之中,找不到出路。
文案内容能够关注热点和痛点只是基本要求。新媒体时代,文章的标题甚至直接决定了文章的“生死”,因为文章标题决定了用户是否会打开文章。所以,即使文案内容是用户关心的,和用户利益相关的,能够满足用户需要的,但在标题当中没有显示,也有可能失去用户的关注。能够产生较好效果的标题往往对应着用户的关注点、生活习惯、地域、工作内容等,和目标用户的相关性较强。
文案内容应当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和用户相关的信息,才能够引起用户的代入感,产生共鸣。例如《谁说婆婆不如妈,这个婆婆却让儿媳感动哭了》,这样的标题对用户就有一定的冲击力。
(2)文案的结构设计
文案创作不仅涉及内容的创意,还涉及内容的结构。一般编创者的想象力相对丰富,感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使用得较多,这样能迅速导出文案的创意,但在内容输出过程中则会导致内容逻辑不够清晰流畅,导致新媒体用户阅读理解有难度。所以,许多新媒体文案教程中会介绍许多著名公司都在使用的逻辑思维方法——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见图1-3)其实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论述过程”,或是“以结论为导向的逻辑推理程序”。其中,愈往金字塔上层的论述价值越高。此外,根据归纳法与梅切原则,支持结论的每一推论之间均保持“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且构成每一层的推论之间也满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图1-3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有以下3个特点。
① 金字塔原理是以结论为导向的推论过程。
② 金字塔原理大量运用归纳法(感性)与演绎法(理性),以加速推论过程。
③ 金字塔原理的解构过程即是梅切原则的运用过程。
金字塔结构其实就类似说明文的“总分总”结构,把重点的结论先说明清楚,突出文章的主题诉求点,或在结尾部分强调升华。
不同类别的新媒体内容,需要写作的文案样式也有很大的区别。图文类的新媒体内容需要大段文字,配上优美而富有创意的图片来构成整个内容。而短视频和直播类的新媒体内容则需要不同的脚本和相应的台本。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内容,都必须有能够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标题和用户关注的热点与痛点。
3.编辑发布能力
新媒体编创者需要完成新媒体内容的选题策划、信息采集、编辑、创作、审核、发布、扩散等一系列工作。但编辑的内容不只有文字,还有图片、音频、视频,甚至漫画。除了创作内容之外,编创者有时也需要转发其他平台的相关文章。这就对编创者提出了以下要求。
(1)具有网感,即具有敏锐的网络感知能力和洞察力。新媒体编创者应该对当下的网络流行趋势具有把控能力,能够根据相关信息判断热点,采集素材完成原创;能判断相关转发内容是否符合自己平台的调性,能否扩大平台的流量。
(2)要了解编辑的规则,熟知相关网站并能灵活使用各种工具。例如,图片素材网站——花瓣网、千图网等;图片编辑工具——Photoshop、创可贴、美图秀秀等;排版工具——135编辑器、秀米等;H5编辑器——易企秀等。
(3)具备数据分析及策略制定能力。编创者虽然不是运营,但对内容发布之后的粉丝反馈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控,了解数据变化背后反映的信息。如果市场用户反馈不好,编创者要能够及时调整内容的发布策略和具体战略。
上文提到的数据包括以下3种。
基础数据:阅读量,点赞数,打开率,留言率,分享率。
用户数据:用户属性,用户画像,用户习惯,用户标签,用户需求。
业务数据:粉丝转化率,阅读转化率,打开转化率,购买转化率等。
(4)了解算法及推荐机制,选择固定发布时间。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侧重领域,因此,新媒体编创者要根据自己所在平台的算法,推出相关领域的内容,要尽量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发布内容,让用户形成习惯。一般来说,16:00—20:00是很“火爆”的发布内容的时间,很多平台的大号会在这个时间段发布内容。
编创者在学习初期,可以先参考垂直领域大号的发布时间。后期,账号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拥有一定粉丝基础后,可以根据粉丝的生活习性,选择最佳发布时间。但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灵活地安排发布时间。例如:内容比较特殊,需要借热点发布。不同平台的账号,在发布时间上可以关注用户的使用方式和习惯。例如:抖音最佳发布时间一般在上下班早晚高峰前后、中午休息时间,以及晚上休息前。
【答一答】
新媒体的内容必须是能够引起用户兴奋的热点内容和解决用户痛点的内容。通常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获得垂直领域用户当前关注的热点和痛点?
(二)职业素养
作为新媒体编创者,成熟的标志是能够成功策划选题、写作文案和及时编辑发布内容。因此,每一个编创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能搜集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准确捕捉用户的兴奋点和痛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具有活跃而又独特的创意,从最专业的角度、用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提供给用户需要的内容。为了完成这样的工作,编创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与技术,不断创新,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同时还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协作。因此新媒体编创者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具备个人专业价值,必须具备三大核心职业素养:持续学习的热情、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
1.具备持续学习的热情
新媒体是一种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上的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正是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才使其具有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到达精准、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要想适应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媒体编创者必须具备持续学习的热情,不断学习新技术,不断掌握新知识。
随着网络及AI技术的不断成熟,VR技术同数字媒体不断融合,数字技术重塑媒体格局也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新媒体编创者的系统学习和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在新媒体职业中已经有了不错的案例或业绩,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也是一种长期的、必须持有的态度。编创者可以学习大数据的知识,因为新媒体积累了大量用户和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成为用户分析的大数据基础。大数据不是一个概念数据,而是十分重要的资源和资料,是新媒体的核心资源,它不仅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还是媒体统计及确定战略方向的重要依托。
2.具备创新精神
一位媒体人曾经说过:“没有所谓的新媒体,只有不断创新的媒体。”创新是新媒体与生俱来的基因。无论使用新技术,还是生产新内容,都要求新媒体编创者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或做法。新媒体编创者要能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
随着中国新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除了各类官方媒体,各行各业的普通个体也涉足其中。从纪实、“鸡汤”、知识到柴米油盐等领域都有图文、短视频和直播的一席之地。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些内容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抄袭、重复,内容没有价值。如何提高新媒体的内容价值,给用户提供合适的内容,是每个新媒体编创者应该树立的目标。新媒体编创者还需要有决心,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实践能力,真正成为术业有专攻的社会化媒体人。
3.具备团队合作意识
创业或转型的初期,个人或2~5人的小团队都可以运营。发展到今天,可能很多新媒体团队运营的微信账号数量并没增加,但团队人数在不断增加。因为新媒体从最初的荒漠原野,变成了喧嚣繁华的都市,要求内容更加精致,形式更加丰富,分工更加明确,所以只有团队合作才能获取不同赛道的竞争力。
人都有上进心,团队可以营造一种工作氛围,使成员都不自觉地要求自己进步,力争在团队中做到最好。这样个人才能产生工作的积极性,激起更强的工作动机,提升整个团队的效率。
同时,团队合作有利于激发新颖的创意。团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及独创的想法,团队成员的多元化,有助于产生不同的想法,有助于在决策时集思广益,产生更好的方案。
团队合作可以完成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大项目。很多大的项目或大的作品不是一个人能够独自完成的。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多么有才华,也难以把全部事情都做尽、做全、做大。多人分工合作,将团队的整体目标分割成许多小目标,然后再分配给团队的成员一起完成,这样可以缩短完成目标的时间,提高效率。团队与一般的群体不同,团队的人数相对比较少,这种情况有利于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缺失,便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成员参与团队决策的积极性。
【答一答】
新媒体编创者熟练掌握了选题策划、文案写作、编辑发布的技能后,是不是就可以持续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了?新媒体编创者在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提升哪些方面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