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考察旅游
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乃健康之本。若能外出旅游览胜,天长日久,不仅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而且由于血脉通畅,血流加快,血管壁上的渣滓不断清理,血管弹性增强。同时,呼吸功能和胃肠蠕动也得到了加强,使人食欲旺盛,吃得香,睡得甜。此外,在旅游过程中日光照射充分,也起到了日光浴的作用。
每年4月,万物复苏,卓琳及孩子们都要陪伴邓小平去游春,让他劳累的身心得到一点松弛和快慰。1990年4月,是邓小平退休后的第一个春天。15日这一天,春光明媚,微风拂面,北京西郊的玉泉山迎来了邓小平、卓琳及家人。身穿深色中山装的邓小平从轿车内走出来,手拄拐杖,稳步地行进。卓琳穿着深红色的外衣,紧挨着邓小平一起往前走。路两侧桃花,金黄的迎春、连翘和紫玉兰比比皆是,处处是鲜花盛开,香气扑鼻。
在已摆放好的椅子前,邓小平坐了下来,侧着身照了张像。他满面慈祥,目视前方,仿佛正在思索着什么问题。卓琳则头戴孩子们用树枝编好的枝条帽坐在椅子上,面带笑容对着镜头,内心充满着喜悦。
当老两口走近一簇簇花木丛前,有人建议他们合个影,于是,老两口走过去,以金黄色的花丛、潺潺溪水为背景,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在没有退休前,邓小平常常视察全国各地。他经常带上自己的家人一边了解情况,一边也放松一下身心。
1980年7月,邓小平步履匆匆、风尘仆仆,连续视察了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就农村改革和发展、兴建三峡工程、大中型企业建设、选拔年轻干部、治理黄河等问题进行指导和调查,勾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在成都、三峡、“八七”会址、武钢、“二汽”、郑州等地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7月10日,邓小平在四川省负责同志的陪同下,乘车来到成都市金牛区簇桥公社。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农村沼气建设的情况。
在公社的沼气陈列室,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杨超向邓小平介绍:四川计划以后每年新建沼气池100万口,到1990年沼气池总数达到1400万口。
邓小平问:“能不能搞快一点,三年实现全省沼气化行不行?”成都平原农村的燃料问题,一直困扰着世世代代在此生息的农民,也束缚了这片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土地上的农业发展步伐,作为四川人,邓小平时刻惦记着家乡的建设,因而,他的心情是急迫的。
“三年恐怕不行。”杨超答。
“三年不行,五年怎么样?”邓小平又紧接着问。他希望家乡能起个带头作用,对杨超说:“四川要搞快一点,先沼气化起来,这对于指导全国农村能源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来到第五大队第二生产队,沼气动力房的社员为邓小平作了沼气发电示范。看到沼气发电的电灯很亮,邓小平笑了。有人介绍说,这儿建沼气池是就地取材,建一口只花40多元钱。邓小平频频点头:“很好,这是个方向,可以因地制宜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他转身对杨超说:“发展沼气要有一个规划,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要抓科研。沼气池也要搞三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不这样不好管理,也保证不了质量。”
走进社员吴绍清家的厨房,昔日的土灶、柴禾荡然无存,沼气灶上蓝蓝的火苗欢快地燃烧着。邓小平环视着这宽敞整洁的厨房,感慨地说:“火也变了,锅也变了,干净了,卫生了,沼气把过去的土锅土灶都改掉了。”
他问房子的主人:“烧一锅开水要多少时间?”
“半个钟头左右”。吴沼清答道。
“能不能炒菜?”
“能。”
“能炒腰花吗?”邓小平饶有兴趣地问,炒腰花是要有足够大的火力的。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邓小平脸上布满了笑意。
返回宾馆的途中,邓小平在车上再次和杨超谈起沼气开发建设的问题。邓小平对杨超说:“你们要把沼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种经济收益的账算清楚,能养活多少人?给中央好好写个报告。”
杨超汇报,全省推广沼气,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希望国家能帮助解决部分建设资金,减轻社员一点负担。几经问答,邓小平表示接受杨超提出的中央资助的请求。他风趣地说:“杨超同志,算你把这笔生意做成了。”
7月11日,东方红32号客轮一声长鸣离开了重庆,沿长江东下。
两岸峰回路转,脚下江水湍急。邓小平稳稳地立于甲板上,思考着一个争论了几十年的重大课题——三峡工程。
建国后,曾有过修建三峡水利工程的动议,毛泽东、周恩来都对此事予以关注和重视。后由于种种原因,此事被搁置下来。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的发展,兴建三峡工程一事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世纪性工程,不仅要考虑到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还涉及整个长江流域的航运、环境、生态、地质以及未来战争的破坏可能等诸方面的复杂因素。因而,围绕三峡工程是否上马,国内、国际有关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意见,陈述利弊,争论日趋尖锐。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多次听取关于三峡工程评论和意见的汇报,并明确表示:事关重大,作出决策要审慎,利弊得失要悉心权衡,要对中华民族及子孙后代负责。他决定,亲自到三峡走一趟,了解掌握三峡的第一手材料。
回到船舱,陪同邓小平的四川、湖北省负责同志和长江流域水利方面的领导各抒己见,发表对三峡工程的意见。邓小平点燃一支烟,静静地坐着,认真倾听各人的陈述。大家希望邓小平能讲几句,表个态,但邓小平摆摆手,笑笑说:“你们说的意见我都听明白了。”
船到西陵峡三斗坪附近,邓小平要求减速缓行。他走到船舷边,举起望远镜。镜头中的中保岛,即是拟议中三峡大坝坝址。
邓小平又将望远镜转向南岸的三斗坪和距中堡岛仅千米的乐天溪。他一边仔细地观察着,一边向身旁的陪同人员询问了有关情况。
12日下午,客轮停靠在葛洲坝。此时,葛洲坝水利工程正在紧张地施工,工地上喧腾着工人们的欢笑声和机器的轰鸣声。
邓小平走进葛洲坝工程电动模型室,听取了关于工程进度和水利枢纽布置情况的汇报。尔后,邓小平视察了葛洲坝一期工程的二号船闸、二江电站厂房安装现场、三江防淤堤。
在二号船闸下游闸首,邓小平问:“是今年年底截流吧?”
当有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完成时,邓小平满意地点点头。看到如此庞大的船闸,邓小平说:“这船闸大啊!1920年,我在法国时人家就修了船闸,那时巴黎的地下铁路也修了。”
在二江电厂,邓小平询问了电厂的耗煤情况。在大江截流基地,邓小平又了解截流的办法,并关切地对有关负责同志说:“这么个大江,要把它截住可不容易呀!”
临行前,邓小平与葛洲坝工程局负责人握别时,满怀期望地叮嘱:“你这里是今年年底截流,明年‘七一’发电啊!”
邓小平乘车离开葛洲坝,进入宜昌市区,察看了宜昌市的市容和城市建设情况。天色朦胧,白日的暑热尚未被江风驱散。邓小平登上了客轮,驶向这次三峡考察的最后一站——武汉。
在江城武汉,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已群聚此地,他们是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专程赶来研究三峡工程的。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此时正开始进入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召开的此次讨论会,一如这儿的天气一样,热气腾腾。会上,邓小平再次听取了各方面的情况介绍和意见,并结合这次的实地考察作了慎重而细致的分析判断。经过深思熟虑。邓小平在会上开了口:修建三峡工程,航运上的问题不大,生态变化问题也不大,而防洪作用大,发电效益很大。他说:“轻易否定三峡工程不好。”
这一至关重要的表态,为10余年后上马的三峡工程开了绿灯。
在邓小平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期间,他的所谓旅游,实际上就是外出考察,但是外出考察一边工作,一边也有着旅游的健身作用。
旅游活动历来是传统养生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遍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全国17个省,除增长见识学问外,对他的身心健康亦起了很好的作用。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一度曾弃官,并以游山玩水、钓鱼打猎作为自己陶冶情趣、驱除烦恼的一项养生术。我国地大物博,山河锦绣,名胜古迹众多。因此,节假日结伴或举家旅游,涉足于名山大川之间,观赏着大自然的美景,既可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又能休养精神而有益于健康。
现代医学和旅游学认为,旅游健康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移情养性,养神增寿。
人们离开喧闹的都市,悠然置身于奇峰飞瀑、幽林清泉、草地田园、明月平湖或碧海苍天的景色中,顿使人进入到人间现实的诗境之中,心绪豁然开朗,情感得以升华。旅游者或漫步于波光清澈的湖旁,发思古之幽情,寻找历史的遗迹;或攀高登临,看千峰竞秀和茫茫雾海中的红日;或到景色秀丽的海滩,观那万顷碧波连天,常让人意趣激奋飞扬,在轻松自由、赞叹神奇宇宙之际,忘却了人间所有的烦愁。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结庐在人境》一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杭州西湖玉泉,有一副槛联日:“鱼乐人亦乐,泉情人共情。”说明湖光山色的清静世界能使人移情养性,养神增寿。
(2)陶冶情操,增长见识。
旅游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大彻大悟的超越感,从“小我”进入“大我”,从瞬刻求得永恒。从有限达到无限。如泛舟黄河、长江,会唤起我们思古怀旧之情,给人以深沉崇高的历史感。旅游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极佳方式。旅游者可根据自己的气质选择景点。多血质者可去名山大川,直抒胸臆。胆汁质者则游亭台楼榭,静静心境。抑郁质和粘液质者应以瞻今古奇观和起落较大的险景胜地,从而改变抑郁多愁的心境。旅游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性情,还能够增长知识。如苏州的怡园为什么称“怡园”?原来主人是取自《诗经》上的一句话:“兄弟怡怡”。他造这座花园,是要子孙和睦相处。清代乾隆的御花园大多是小房间布置,原来乾隆晚年极喜欢独居斗室看书写字。游风景名胜,从某种角度说,是在看一部实实在在的历史,能丰富人的阅历。
(3)促进代谢,健体强身。
在旅游过程中,除了被风光美景所陶醉,取得精神上的收获外,还能通过这种综合运动,活动筋骨,流通气血,调剂精神,呼吸新鲜空气,沐浴阳光,增进健康。旅游带给人们的回报是丰厚的。
1984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来到珠海,写下了“珠海经济特区好”的题词。八年之后,1992年1月,邓小平再次踏上了这块土地。
这次,邓小平是在考察完深圳后,乘海关快艇来到珠海的。途中,陪同的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向他详细介绍了珠海的情况。并提出,力争在下世纪初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邓小平对此很是关切,第二天就开始了对珠海的考察。
1月24日,邓小平首先来到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
当邓小平乘坐的中巴驶进厂门口时,欢迎的人群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们紧握着邓小平的手说:“我们全厂职工盼着你的到来啊!这是我们全厂职工的幸福。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我们能够有今天,是您指引的结果。”
邓小平微笑着摆摆手说:“过奖了。”
随后,他仔细听取了工厂负责人的汇报,接着又参观了工厂的生产车间。他边走边对陪同的厂负责人说: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应有一席之地,你们这个厂的发展就是这个一席之地中的一部分。
当走到一座楼梯的转弯处,看到墙上挂着一块写有“不求虚名,只求实干”的标语牌时,邓小平停下脚步,轻声念了一遍,然后赞许地说:“对,就是要实干。”
参观结束后,邓小平对厂负责人说:“我是个外行,但我要感谢你们,请转达我对全体职工的感谢和问候。”
1月25日,邓小平来到珠海高新技术企业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参观。一下车,他看到公司门口站立着那么多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十分高兴地向大家招手,说:“祝贺你们,祝贺你们年轻啊!”
在公司的大厅里,公司总经理游景玉向邓小平汇报了公司的科研、生产和科技队伍等情况。邓小平亲切地向游景玉说:“你是留美学生吗?”
游景玉说:“我曾经去美国接受培训,负责引进仿真技术。我们这里有一批人在美国学习过,他们每天工作十多小时,决心把祖国的高科技事业发展起来。”
邓小平听了这些话,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你们带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来好。”
接着,邓小平参观了公司的计算机房。看到许多良好的设备,他高兴地连声说:“好东西,好东西啊!”看到这些,使他想起了过去的一些情况,他对在场的科技人员们感慨地说:“你们现在的条件要比50年代好多了。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项目搞了起来。应该说,现在的科学家更幸福,因此对你们的要求也更高了。”
在计算机房内,邓小平握着一位年轻人的手说:要握一握年轻人的手,科技的希望在年轻人。接着,他又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对国家要爱哟!中国要发达起来。中国穷了几千年,现在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由计算机房回到大厅后,邓小平与公司的科技人员合影留念,然后再次绕到后排与没握过手的几位年轻人握手。
参观完“亚仿”公司后,邓小平对我国的科技事业似乎更有信心了。他说:当时钱学森搞导弹的时候,给他100个中学生、高中生,就这样带出来了。现在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在这个公司就差不多有100人,学历比那时高多了。珠海这个公司就容纳了这么多高科技人才,从全国来说就更多了。
从“亚仿”出来,邓小平又乘车来到位于拱北地区的芳园大厦。这里距离澳门近在咫尺,登上大厦最高层的旋转餐厅,即可俯瞰珠海这个新兴的经济特区并可眺望几年后将回归祖国的澳门。
在大厦的最高层,邓小平一边观赏窗外的拱北新貌和澳门风光,一边兴致勃勃地听取广东省委领导人的汇报,并与他们亲切交谈。
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当邓小平走进下行的电梯时,女儿萧榕(即毛毛)告诉他说:“楼下有好多群众想见您。”
邓小平高兴地说:“好,我就去看看他们。”
当他步出芳园大厦,出现在群众面前时,人们欢呼雀跃。闻讯前来的多达几千人,他们大部分是珠海市民和来特区的“打工仔”、“打工妹”,也有来浏览观光的游客,还有许多从澳门来拱北购物的港澳同胞。大家虽然素不相识,但一起自发地维持着秩序,又情不自禁地朝前拥着、挤着,想多看看这位伟人的风采。
邓小平面带微笑,稳步向人群走去。顿时,掌声雷动。不少人用普通话高呼:“小平同志,您好!”
一位站在后面的40多岁的男子,忘情地跳起来,用广东话喊道:“邓伯伯,您好!”
邓小平微笑着向四面八方的人群挥手、点头。
1月27日,邓小平又和杨尚昆、叶选平一起,来到内联企业江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考察。在公司的职工俱乐部里,他们听取了公司副总经理丁钦元的汇报。邓小平听了之后十分高兴,带头鼓起掌来,并对丁钦元说:“你讲得很好,特别是不满足现在的状况,要日日新,月月新,年年新,不断创造出新东西来,才有竞争力。”
随后,邓小平参观了该公司的工厂车间。在厂区,员工早已等候多时,当邓小平向他们走来时,大家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邓小平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很高兴。他对大家说:“我们拉手吧,拉拉手。”
他边和在场的每一个职工握手,边说:“谢谢你们。”有些员工当场激动得热泪盈眶,尤其是那些被人们称为“打工仔”的职工,做梦也没想到能和这位伟人握手。
邓小平在珠海的日子里,足迹几乎踏遍了特区的土地,这片土地是在他亲手扶植下成长起来的快速发展的经济特区,他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生活、劳作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于他更是满怀深情和敬意。
多年来,邓小平在视察全国各地情况的同时,也走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这既让他锻炼了身体,也使他的精力更加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