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人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室内育秧

农谚云:“当家的望莳田,小孩儿望过年”。说明莳田是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进展顺利,能漂亮地完成,那么作为一个庄稼人一年的牟望已经看到了收获的曙光,哪一个庄稼人能不愉悦呢?正好比是小孩子们过新年、穿新衣一样的高兴。

作为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民,他们的莳秧作业能不能顺利完成,主要决定在育秧这个环节。传统的育秧方法皆是在露天秧田里进行育秧,这种育秧方法受气候的制约。当农夫将催好芽的种谷播到整得平坦的秧田时,必须遇上三至五个好晴天,种谷的根才能扎稳。如果把种谷撒播到秧田里的三天内遇到大雨,那就糟了,大雨会把种谷的芽尖(根)打倒或打的向上,种谷要重新扎根,这就会变成弯脚秧苗;有的种谷被大雨打起泥浆压住了,就再也无法长出来,以致秧苗稀疏。有经验的农民在预计将要下大雨以前,及时放水入秧田护秧,使大雨打在水面上以减少种谷被打翻的损失。但是,种谷不能长时浸泡,长时浸泡使种谷的芽尖不能通气而造成烂芽。大约一星期左右,秧苗长到三四厘米时,可以在秧田灌上盖泥一厘米的水,才能勉强保住秧苗不受大雨的威胁。这时的农夫可以凭肉眼观察秧苗的稀密度,如发现秧苗较稀或者很稀,那就赶紧补种,不然,计划的水稻种植面积就不能全部及时莳上秧苗,农夫一年的牟望就会大打折扣。

凡是庄稼人都知道育秧作业的艰难性和重要性,所以会用百倍的认真态度去操作。然则天有不测之风云,育秧阶段的天灾多得很。

播种育秧正处在清明时节,古人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正是对这时气候多雨的描写。由于雨期长,致气温明显下降,形成庄稼人育秧时节最不愿见到的“倒春寒”,气温会降到冰点。遇到如此低温,就是一拳高的秧苗也会被冻死。

还有一种最恶劣的气候就是暖气流回旋产生的冰雹。如果遇上冰雹,哪怕是能移栽的秧苗也会被摧残。

因为育秧作业要受气候的制约,所以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历代劳作积累的经验,摸索到天气因节气变化的规律,并将这些气象规律编造许多为耕种作息服务的农谚。下面记载一首农夫趁阴历二月少有的晴暖天气时节,抓紧出种的谚语:

建卯风和百花芬,

农夫翻耕忙不停;

出种莫待杜鹃叫,

抢在社后暖时辰。

正因为育秧工作有这么艰难、这么重要,所以如果每年能把秧育好而顺利地移栽到大田,对于庄稼人来说,就是一个大胜利,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就是“当家的望莳田,小孩儿望过年”这一农谚的解释。

龙夫良见阳春在迩,三位稻田承包农友还没有开始建育秧室,便亲自走访了三位农友,发现三人有着共同的顾虑,即是建育秧室需要一笔投入,都有仍在露天育秧的想法。

龙夫良对他们说:“露天育秧有风险不说,主要是露天育的秧不适合用插秧机移栽,因为露天育的秧秧龄长,起码要一个月,所以秧苗的根多且长。而室内育的秧有15—20天即可以移栽,秧苗的根少且短。龙夫良向他们算了一笔账说:“室内育秧可以节省很多人力和财力:(1)可以节省种籽,因室内育秧的成苗率可达100%,露天育秧如果顺利的话,成苗率最多也只是70—80%,如遇上恶劣气候,成苗率就更低了。(2)室内育秧不需要秧田,可以节省整秧田的人工,秧田管理的人工也比露天育秧的人工少得多。(3)室内育秧不需要杀农药,既省工又省钱。(4)室内育秧可以节省扯秧的人力,它是将种谷撒匀在框架内培育的,移栽时一框一框拿下即可。”

龙夫良还说:“你们既然承包了大量的耕地,就必须走科技生产的道路。传统的农作技术很快将全部进历史博物馆。”

龙夫良最后说:“你们如果准备建育秧室的话,就应该立即行动了,因春分节气已临近,种谷下水的时节到了。我明天去镇农科所给你们请一位技术师来,由他具体指导你们备料建室和传授室内育秧技术。”

贺升荣认为龙夫良说得很有道理,遂决定建育秧室。他心想:“我一家种了三个小组的耕地,这靠什么?靠的是科技、是机器。如果不用插秧机插秧,凭一家人插到猴年马月也插不完。既然只能用机器插秧,就必须建育秧室以适应机器插秧的需要。”他把建育秧室的想法同妻子李禾馨商量。

李禾馨对丈夫说:“我们承包这么多稻田,既要买拖拉机、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又要建育秧室,你算了没有,一共需要多少投入?”

“因为买农机,国家有50%的补贴,我估计有十五万块钱该够了。”贺升荣回答妻子。

“老公,如果我们把这些田种好了,赚头还是可观的。但是我有一个顾虑,以前一些年,我们村经常闹干旱。你看,村里没有大的塘坝和水库,所有灌溉水源都是依赖这山上流下的涧水,如果长时不下雨,涧内流水减少,我们三家承包稻田的人怎么办?只能看到禾苗干枯。”

“这几年都是风调雨顺的,如果我们承包稻田就天旱,那只能是我们三家的运气!”

“看起来你还是没有作这方面的思想准备。”

“老婆有什么好的预防干旱的办法?”

“如果万一遇到干旱达颗粒无收的地步,我们有拖拉机,把地全翻耕一遍,重新种上杂粮作物,不是也可以挽回部分损失。”

“我道是什么好的办法,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总比听天由命好得多。”

“我说不过你,到底这育秧室是建还是不建?”

“哪个说了不建!不建育秧室,到了插秧时你准备请多少人来帮我们扯秧?”

“那我明天就去买材料。”

“你去问一声龙支书,请的技术人员什么时候来?等技术人员来了,问清楚一下再去买不迟。你现在去知道买些什么?什么又要买多少?”

镇农科所的技术员叫扈从民,三十六岁年纪,农业科技专业大学本科博士研究生。他性格开朗、平易近人,一进屋便向贺升荣自我介绍说:“根据镇党委的要求,我会长期驻住你们村,在新科技方面有什么不解的问题,可以随时找我。”并掏出一张名片递给贺升荣说,“这上面有我的电话号码。”

李禾馨从里屋出来对技术员说:“扈同志,到我们这偏僻乡村来,我们如果招待不周到处,请你务必原谅!”

“嫂子别太客气了。我到这里来,也是跟你们一样为了建设现代化,要什么招待!”扈从民说,“我家也在农村,祖辈都务农,所以与你们如同一家人。”

“哎哟!扈同志真谦和。你爱人是干什么工作的?你们小孩有多大了?”

“爱人跟我一样搞农科的,我们是同学,如今既是夫妻又是同事。我们有一个小孩,三岁多了,在农村由他爷爷奶奶抚养。”

“你两口子都在咱们镇里?”

“不,她在我们的邻县文明镇。”

“那你们经常聚在一起吗?”

“容易得很,一百多里路,只一小时车程。我们差不多每个星期都聚在一起。”扈从民一五一十地回答李禾馨,并问道,“嫂子你们的小孩有多大了?”

“今年十四岁,上初中二年级,在学校寄宿。”

“学习成绩一定很好!”

“学习成绩还可以,全班前五名。”

“那就好,用心把他培养出来”扈从民说,“嫂子,人是社会财富,你们培养后代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尽义务。”

“扈同志真会说话。”李禾馨说,“依我看,你们两口子还是蛮幸福的。”

“是的,生长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都幸福!”

在扈从民的精心指导下,贺升荣在自家门前的一块空地上建起一幢钢架育秧室,有一百平方米左右,室顶和四周都用厚膜盖严,室内安装了十二层钢架,以安放育秧框。其供电设备和通风设备都是按科技要求配套。

扈从民还嘱咐贺升荣买十来口塑料缸,准备浸种使用。贺升荣建育秧室的那段时间里,全在礼和龙兴臣时常到贺升荣家去参观,并不时向农技员扈从民提出一些解疑的问题,这使扈从民也感慨地说:“当今农民的向进心非常强!有这样一批农民,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就大有希望!决心在农村打拼的人将大有作为、大有前途!”

全在礼的妻子王采芹见全在礼每天都向贺升荣家里跑,而风趣地说:“你的学习应该快要结业了吧?”

“这是我们见都没有见过的事情,不学能知道吗?”全在礼对妻子说,“我们现在要干我们庄稼人有史以来未做的事情,切不能马虎!”

“你去参观学习了这些天,应该都弄懂了吗?”妻子王采芹问,“我们自己的育秧室你准备什么时候动工?”

“科学是深奥的、是有一定规律的。去看几遍,不过是了解其表面,等到亲自操作育一批秧出来,才能了解它的实际原理。”全在礼回答妻子说,“我明天去买材料开始建育秧室,必须把扈从民也请过来直接指导。”

在扈从民的指导下,全在礼在他家的侧面建了一幢与贺升荣同等规模的育秧室。龙兴臣的妻子刘菽芬见其他两家承包户的育秧室都已建成,责问丈夫落后说:“你天天向人家家里跑,自己的育秧室什么时候才能跑成?”

“那着什么急,就是把种谷下了水才开始建也不晚。”

“你问了他们没有,建成共花了多少钱?”

“两万块钱就够了。”

“两万块钱还少?你勾着指头算一算,还有两台大机器没有买回来;虎子今年初中毕业,下半年读高中是要交学费的,据说要六七千。”刘菽芬向丈夫唠叨着,“你莫样样跟人家比,他们两家比我们家的条件好得多。贺升荣老子每月有四千块钱的退休金,家里存款起码有几十万;全在礼两口子这十来年打工也赚了不菲的钱,加之他们孩子才上小学,家庭负担又轻······”

龙兴臣打断妻子的话说:“比不比这育秧室是一定要建的。”

龙兴臣也在扈从民的指导下,在离自家门口五十米的地方建起一幢与其二位承包户同等大小的育秧室。

3月底,三位稻田承包农民的第一批种谷下了水。他们将种谷泡浸两昼夜后,洗出沥干,可以直接上苗床催芽,因为苗床是用电控制温度的。室内育秧与露天育秧比较,它省去了温水催芽这一道程序,又省工又省力。

将种谷上苗床后,可以把温度控制在50度左右,三十来个小时后,种谷便全部绽开了口子,第二天便长出白色的芽尖,这种芽尖即是秧苗的根。等到苗根长到两厘米时,从根的基部即种谷绽口处分蘖出苗尖,这种苗尖一个星期可以长到6—7厘米高,即成为秧苗。这时只要把温度控制在35度左右,每天及时洒水,使秧苗基部保持经常潮湿,等到秧苗长到18—20厘米时,即可以移栽了。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扈从民的妻子常丹雨驱车来到了幸福村。扈从民介绍妻子给村民们认识。

李禾馨向前拉着常丹雨的手上下打量了一番,以羡慕的口气赞道:“哎哟哟,三四岁孩子的妈妈了,还是这么水粼粼的。这扈老弟前生修的什么福,真相配!你两口子的确是男才女貌,绝佳一对!”

王采芹接着说:“禾馨没说对,不是男才女貌,而是男女亦才亦貌,绝佳一对!”

常丹雨被二人逗哏得不好意思的说:“二位嫂子折煞小妹了。我们夫妻俩都是来自农村,到这里是向大家学习的,希望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来实现我国的农业科技现代化。我今天第一次来,特向在场各兄弟姐妹们问好!从民在这里驻村,广大村民对他热情关照,我特向大家深表感谢!”

“这位妹子这么客气,说话文质彬彬的。”刘菽芬不由地称赞,并问常丹雨说,“妹子在哪里工作?是农村还是城市?”

“我在与你们相邻县的文明镇工作。”常丹雨回答刘菽芬并告诉大家说,“我干着跟扈从民一样的农科行业;我也经常去到农村,与那里的农民们同吃同歇同劳动。”

“你们那里的农民用了机器种地没有?”刘菽芬继续发问。

“文明镇80%的耕地都是用机器耕种和收割的。”常丹雨说,“文明镇有两个大规模的育秧工厂,农户先与该厂签订计划协议,如品种、移栽面积等,插秧时到该育秧厂买秧苗就是。”

“妹子,你们那里还有什么先进的生产经验只管介绍给我们。”王采芹说,“你爱人在我们这里驻村,我们是熟人了。”

“嫂子,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是不论人际关系的,只要是先进的、可行性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我们不但向你们推广,而且要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常丹雨说,“对了,还有文明镇的植保工作是统一的,该镇建立了植保站,植保站的技术人员专门观察、研究和发现农作物的病虫害的趋向,如果发现病害或虫害来临前夕,立即组织无人机喷洒农药。洒药后,植保站按面积再向农户收取费用。”

“这个办法蛮好!”李禾馨赞道,“哎,小扈老弟,你去向镇党委提个建议,我们镇也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你说我们镇能做到吗?”

“我一定将你们这个意见反映到镇党委去。”扈从民说。

“讲了半天的话,也不到屋里坐坐。小常妹妹今天第一次来,到我家吃了中饭才去。”李禾馨说。

“这就不打扰了,谢谢你的好意!我们到镇食堂去吃中饭。”扈从民一边回头向常丹雨说,“我们走吧。”

“乡亲们再见!”常丹雨一面跟大家告别,一面拉着扈从民走向汽车。

随着一声鸣笛,小汽车向着镇政府方向飞快驰去。

幸福村三位稻田承包农民的室内育秧作业进行得非常顺利,不觉已到了秧苗移栽的时候。贺升荣第一个从市农机公司把插秧机开到了家。因为是初次购买插秧机,市农机站特派一位技术员顾振国跟随机器也来到了幸福村。

第二天,贺升荣开始试插,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观看,见证幸福村这史无前例的新事物的诞生。其中来观看的一定少不了村党支部书记龙夫良、镇农技员扈从民与另两位稻田承包人全在礼和龙兴臣。

开插的第一车由市农机站技术员顾振国驾驶,贺升荣站在机上后方掌管秧苗自动到位。顾振国驾着满载秧苗的插秧机行驶了第一路,(随着机后十个钢钳匀速转动,将秧苗插进泥里),大田里工整地栽上了十行秧苗。这时在田埂上观看的人群,齐声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李禾馨与公婆一起用人力车把秧苗从育秧室运到田埂上,以保证插秧机的用秧供给。只工作了一个多小时,一丘五亩多的大田便全部插上秧苗。

顾振国把机器开进第二丘田时,要贺升荣自己驾驶,他在机后管秧苗。顾振国把操作技巧告诉贺升荣,贺很快掌握了要领,能顺利地开着机器插秧。站在田埂上的全在礼和龙兴臣看了也手痒痒的,都要求登机尝尝驾机插秧的味道。贺升荣让他们分别登机试插了几路。

看到这种热烈情景,龙夫良心有感触,祖祖辈辈躬着背在田里的插秧作业到今天结束了,不觉心潮澎湃,遂即赋诗一首:

弯腰躬背手莳田,

辛酸风雨数千年;

超强劳作机器替,

万民讴歌史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