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托思望云端
——自然环境与网络环境
第1章
神经细胞为何昏迷?
如果你能穿越到古代,当你拿着手机,古人看见在这么一块小屏幕上竟然有人唱歌,有人活动,还能学你说话走路,把发生的一切记录下来,他们有可能把你当成“神”来膜拜,以为你是神仙下凡,手里拿着“神器”。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古代人会被你给吓着,把你当成妖怪,妖人执镜于市。你还可能引起朝廷的恐慌,手机被当成你的法宝:照妖镜。此镜可现人形,作人语,妄言千年后帝室倾覆。上怒,执而破之,尽毁妖镜。
如果,你继续穿越到更古老的原始社会,当披着兽皮的先祖在黑乎乎的山洞里看见手机时,他们的眼球将努力适应这些近距离图像,并让它们聚焦在视网膜上,但最终也没看出个所以然。习惯了远距离狩猎的他们,只觉得一阵刺眼。手机射出的奇异光线,既不是他们所熟悉的太阳的光,也不是篝火的光。
面对屏幕上一直在闪闪烁烁、点点星星的发光光源,不断变幻和上下翻滚的屏幕,这时他们的视网膜细胞一点儿也不开心。小细胞们受不了这种刺激,直接“光中毒”,当场晕厥昏迷。
要知道,在这寒冷的冬日,这些细胞通常都是在暖洋洋的阳光下活动的,这时快乐的多巴胺会出来走两步,让视网膜细胞感觉愉悦。而面对手机屏幕时,视网膜里的多巴胺消失了。因为只有自然光线,才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
视网膜中的多巴胺,是基于人体适应地球 24 小时昼夜的生物钟而产生和释放的,在白天的自然光线下释放得最多。多巴胺是最有效的视网膜神经调节剂之一,视网膜多巴胺含量的增加与抑制眼轴增长之间存在联系,它可以抑制眼球前后径变长,从而保护眼睛,避免近视。
随着电灯的发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接触自然光的时间越来越少,近视的人也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要防止近视,儿童每天需要在至少 1 万勒克斯的光线水平下待上约 3 个小时——这相当于在夏天灿烂强烈的阳光下,在有绿荫的树下戴着太阳镜所经历相同时间的光线水平。即便在灯光通明的室内,也只有大概 500 勒克斯的光线。
现代人的教室中,无论电灯和电子白板的光线有多强烈,它显然都比不上自然光线。而且,现代生活也造成了儿童和青少年宅居的习惯,他们接触自然光线的时间就更少了。
我们都有直观的感受:眼睛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会觉得舒服和放松。当然,只要你不直愣愣地盯着太阳看,在户外待的时间再长,眼睛也不累。
在原始社会,我们祖先的生存需要依靠打猎,看得远的基因会被自然选择遗传下来。遗传决定了正常的眼睛多用于看“远”。而到了近现代,人们开始看“近”的事物,这也是人们视力下降最剧烈的时代。
除了缺少自然光线的滋润,看“近”的时间变长也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在电子产品的屏幕前面,无论是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还是工作学习,人们经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现代人从发明电灯开始,就在生活的变化中逐渐适应了人造光线,可这种适应是和进化相悖的。正如本书开篇所说的那样,原始人的视网膜细胞会在屏幕面前“光中毒”——这是一种有保护意义的敏感,而现代化生活中的我们只能一再被动地去适应这些变化。
视网膜小细胞们的不幸遭遇,对于现代的成年人来说,可能不是太好理解吧;但是,灵性十足、知觉敏锐的小婴儿却能够感同身受。
当婴幼儿在看电子产品时,即使屏幕里的人对着他们讲话和朗读,孩子大脑里的相关区域也没有反应,处于停滞状态。
在《电子毒品:电视、电脑和家庭生活》(The Plug-in Drug)这本书里,作者玛丽·温写道:“电子屏幕上迅速变换的视觉图像,会在孩子主管创造力的那部分大脑中,造成一种类似昏迷的结果。”温的论断被 2010 年美国的一项儿童脑部磁共振成像研究证实。实验显示:当父母给孩子读书时,孩子大脑里负责情绪和解决问题的区域会被激活;而当孩子看电子产品时,即使屏幕里的人对着他们讲话和朗读,孩子大脑里的相关区域也没有发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