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不完美的儿女
我在第1章中描述了我的惊讶和困惑,当时,在完成测试并告知家长他们的孩子“很正常”时,家长们经常感到失望。他们宁可接受可以诊断出来的问题,也不接受孩子与生俱来的缺陷。因为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面对天生的缺陷父母却不得不调整期望,接受不完美的儿女。如果孩子躁动不安实际上是因为他患有多动症,耽于幻想是因为患有注意力缺乏症,数学成绩差是因为存在学习障碍,害羞是因为患有社交恐惧症,做错事是因为“间歇性爆发障碍”发作——这反而可以点燃父母的希望。一旦症状确诊,父母就可以聘请各类专家和心理咨询师提供药物、制定治疗方案,这样他们便可以继续幻想如何克服此类缺陷,重新相信孩子拥有无限的潜力。
父母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养育完美的孩子呢?答案有两个:虚荣心和害怕未来。
孩子,我的杰作
珍妮特向我和我们育儿班的其他成员请教如何和她的大儿子迪伦“讲道理”。她说:
你知道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寻找人才项目吗?他们为六年级学生提供了参加SAT考试[1]的机会。如果学生的语言能力或数学成绩达到普通高三学生的水平,那他就有资格在大学校园里参加特殊的夏季学习课程。我知道迪伦的数学水平符合该要求,但他说不想参加考试。这太不明智了,因为不参加考试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根本不会知道他的成绩优异。如果他取得了好成绩并参加寻找人才项目,那他的简历就会显得非常耀眼。
外行人认为这是贪慕虚荣,而用心理学术语描述则是“代理成就综合征”。有些父母将自己缺失的安全感、个人成就或者未实现的梦想寄托于孩子的成就上。即使是那些不会利用孩子来逃避生存恐惧或标榜自我价值的父母,也不得不屈从于竞争的浪潮。
但过去并非如此。那时,父母会根据工作需求(比如,给农场添帮手)养育孩子。而今天,许多父母将孩子的成就视为重要的家庭“产品”。这种态度导致了一种本末倒置、以孩子为中心的观点。基于此,我们纵容孩子的异想天开,同时又敦促他们不惜任何代价,实现学术、社交和运动目标。但是,这种压力只会适得其反。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应该超越父母已有的卓越成就,或者好高骛远,他们必然会承受痛苦。想要资质平平的孩子变得多才多艺,这种努力本身就是徒劳无功且具有破坏性的。如果督促得太紧,孩子甚至会忘记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如果孩子开始觉得自己所做的全部事情只是为了取悦父母,他们就会公然反叛。在面对压力时,有的孩子再也感受不到掌握技能的天然乐趣,有的则以身心失调的症状为由逃避竞争。通过夸大自身缺陷,这些孩子希望避免失败,希望父母能采取更贴合他们个性和切合现实的标准来评估他们的进步。
孩子不是你的杰作。犹太教认为:你的孩子甚至都不是“你的孩子”。在希伯来语中,没有任何动词可以表达“占有”的意思。我们将“yesh li”翻译为“拥有”,实际上是指“它在那里等我”或“它因我而存在”。虽然没有任何东西属于我们,但上帝已经把一切都借给了我们,并要求我们用之于更圣洁的目的。这也包括我们的孩子,他们是上天给予我们的宝贵的借贷。每个孩子都有一条侍奉上帝的独特道路,我们的责任是帮助他们找到这条道路。
驾驭未来的勇敢小通才
如果仅仅要求孩子在某些领域出类拔萃,他们也许更能满足父母的期望。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认为,我们对青少年不公平地提出了“通才”要求:“只有在人生的这个时期,你才需要将所有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而成人不必遵守这些标准。我们面试儿科医生时不会关心他是否能够投球进篮,或者在会计师进行税收工作前考察他的生物学是否及格。在小学和高中,我们赞美通才,但在现实世界,除了面临危境之外,通才几乎无用武之地!”
我们正在对年龄越来越小的孩子提出这种“通才”要求。这在部分程度上源于父母担心未来变化无常,如今这种担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地困扰着我们。最新款的电脑可能在我们开箱使用前就落伍了,因为市场上出现了更轻巧、更时尚、运行速度更快的电脑。这个世界的节奏过快,这常常让父母忧心忡忡,觉得似乎只有“通才”才能生存下来。如果年幼的孩子不懂如何设计网站、没有在班上名列前茅、没参加过马拉松比赛、没能自信地在人群中演说,那他将会落后于人。
我们会竭尽所能为孩子规划未来,但我们的努力受限于自身对未来的想象。这让我们疑虑重重。而孩子们不会有这样的担忧,因为瞬息万变的高科技世界对我们来说似乎不可理喻,对孩子来说却再寻常不过。要帮助孩子成为极具竞争力的通才以求在新世界中做好准备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我们无法预料二十年后这些技能是否仍然适用。只有诚实、坚韧、灵敏、乐观和同情心等人格品质是当之无愧的无价之宝,这些特质在多个世纪以来一直造福于人类。
害怕平庸:“乌比冈湖”[2]式育儿
还记得盖瑞森·凯勒在小说中虚构的小镇乌比冈湖(Lake Wobegon)吗?那里“所有女人都很强壮,所有男人都很英俊,所有孩子都很出众”——小学教师非常熟悉这种违反统计数据的阳光心态,他们每年都在家长会上重复同样的溢美之词。某位对此感到厌倦的中学主任这样告诉我:
家长们都过度焦虑。如果孩子们在每个方面都成绩优异,就意味着正常。但如果孩子们成绩平平,他们就会感到恐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老师开始提供“乌比冈湖”式的成绩单。老师们担心如果给出的分数偏低,父母会把孩子成绩不佳的原因归咎于老师缺乏技能而不是孩子本身能力不足。遗憾的是,这会掩盖真实的问题,或者直到孩子四年级时家长才开始重视。到了那个时候,问题已无法继续隐瞒,孩子的弱项会在标准化测试中暴露无遗。
有些父母可能会在孩子进入四年级很久之后还继续保持这种“我的孩子独一无二”的观念。但这有益于孩子的自尊心吗?不妨听听我在精英私立学校采访学生伊莎贝尔时的谈话。她明年将上高二。她告诉我,她很难与人交往,她最近喜欢的两个男孩都不喜欢她。而且,老师似乎也偏袒其他学生。她感到困惑而受伤:
我知道我无法与人交往的原因。爸爸妈妈总是让我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最美丽,最聪明,最迷人。而且大多数时候,我都能稳妥地处理各种事情。但是现在我发现,我并没有那么不同寻常。也许我已经足够好了,但我不知道这是真是假。
就像许多父母那样,伊莎贝尔的父母害怕女儿认为自己很普通。我不知道他们本人是否也不愿承认他们的孩子确实很普通,但他们“乌比冈湖”式的育儿态度对伊莎贝尔并没有好处。他们把她放在神坛上,而现在她却被困在那里了。当她有机会和其他人交往的时候,她根本无法确切地认识到自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