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我国民族福利制度实施大半个世纪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涌现出新问题,制度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巨大变化。“汉—少”二元结构的存在、部分群众心理认知的变化、群体性事件的多发都成为当前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准确把握民族地区现实动态的基础上客观评估民族福利制度的成效。
本研究以在多民族混杂居省份的城镇居住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为对象群体,主要的研究问题是民族福利制度与民族认同的内在关联:一方面,深入探讨民族福利制度如何作用于民族认同的生发过程;另一方面,探讨制度作用对象如何解构制度的作用语境。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新制度主义为理论视角,运用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厘清民族认同的层次与类型,并发掘民族福利对民族认同的内在作用机制;同时通过深度访谈材料的质性分析,解构行动者对制度作用语境的塑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关于民族福利制度的调整意见,构建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政策体系。
本文的研究意义分为两个方面。其理论意义在于:本书结合实证材料对民族认同意涵的深入探讨,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对于民族优惠政策和民族认同的研究,深化对民族认同内涵的认知。同时,在借鉴国外较成熟的民族认同量表、族际关系指标、政策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具体指标进行了本土化操作,这些探索性尝试可为今后我国民族认同以及制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其现实意义在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有利于准确把握民族地区族内认同、群际关系、国家认同的社会现实,从而为准确评估民族福利制度的实际成效提供第一手数据支撑;并通过针对性地提出制度完善方案,推动我国民族福利制度和民族关系向更完善、和谐的方向迈进。
[1] 敖俊德:《新世纪初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新成果——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2] 国务院办公厅:《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2012年7月20日。
[3] 路宪民:《社会主义民族优惠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意义》,《民族论坛》2011年第8期。
[4] 郝时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第144页。
[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第25页。
[6] 习近平:《南疆发展实行特殊政策 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中国网新闻中心,2014年5月30日,http://news.china.com.cn/2014-05/30/content_32530634_2.htm。
[7] 朱秀英:《新疆且末县民汉通婚有“大礼”》,新疆新闻网,2014年8月25日,http://www.xj.chinanews.com/html/V62/2014/08/25/29662196.htm。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3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12/23/nw.D110000renmrb_20141223_2-01.htm。
[9] 《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http://jjckb.xinhuanet.com/2015-08/26/c_134554951.htm。
[10] 《朱维群:少数民族在民族混居等地区生活超其人数1/3》,中国网,2015年3月11日,http://news.china.com.cn/2015lianghui/2015-03/11/content_35018604.htm。
[11] 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12] 郝时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第144页。
[13] 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14] 裴圣愚、陈永亮、公铭:《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民族理论研究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载金炳镐主编《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第272页。
[15] 胡鞍钢、马伟:《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1949~2009)》,《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6] 马戎:《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7] 陆学艺、杨桂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当前对策》,《人民论坛》2013年第14期。
[18] 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19] 郝时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第144页。
[20] 〔美〕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平等》,徐朝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98页。
[21] 马戎:《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问题——区域差异、职业差异和族群差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2] Horowitz,Donald L.,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p.657.
[23] 张宝山、俞国良:《污名现象及其心理效应》,《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6期。
[24] Barry Sautman,Scaling Back Minority Rights?:The Debate About China’s Ethnic Polices. Standfor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10:p.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