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任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问题提出

有关人际信任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我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中,“信”是维系家庭、国家乃至于天下之结构的重要德行之一。按照孔子的观点,“信”的重要性在于它关涉人立身处世,这既是“立人之道”的大问题,也是人道的第一原则。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何以行之哉?”的观点(金海民,2010:26)。虽然孔子很早就从“信”的层面强调了人际信任的重要性,但其研究主要是从伦理学层面展开的,作为一种概化的本体论研究,它没有从发生学的层面具体讨论人际信任的相关问题。

而在西方,有关人际信任的系统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西方之所以能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因为西方宗教改革以后的新教所遵奉的经济伦理中饱含着一种以勤劳、节约、信任等为核心内容的世俗精神(韦伯,2010:28)。韦伯认为人与人之间普遍性信任的建立,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韦伯指出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的人际信任模式主要是以血缘与亲缘连接起来的特殊性信任,而缺乏陌生人之间普遍性信任的建立。这对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韦伯,1997:296)。韦伯对于人际信任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标志着人际信任问题正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20世纪70年代,人际信任成了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诸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纷纷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研究人际信任问题,在西方学术界涌起了一阵人际信任研究的热潮。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主流社会科学对人际信任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持久的探讨,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术界也逐渐对人际信任研究产生了兴趣,并就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人际信任问题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人际信任问题展开的探讨,多是基于各自独立的学科视角展开,缺乏跨学科的整体性研究,也没有建构出成熟的人际信任理论体系。而且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受到了学术功利主义的影响,当人际信任成为学术界热切关注的话题时,便产生了大量缺乏理论根基和实证检验的低水平重复性研究成果。这就造成了国内人际信任研究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体、系统的理论建构缺失的局面。为了能够推动国内人际信任研究的发展,弥补国内人际信任研究中整体理论架构上的匮乏,夯实后续研究的理论根基,本书将以跨学科的视角,打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的藩篱,汲取和吸收目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关于人际信任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笔者长期以来的思考和理论设想,以统摄全局的研究视野重新建构人际信任的概念分析架构和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