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绿色路径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为导向,以生态安全为底线,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目标,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特征,以生态与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清洁能源体系、绿色消费模式为核心内容,以绿色金融、考核评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见图0-1)。生态与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清洁能源体系、绿色消费模式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内容,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支撑,绿色金融、考核评估和技术创新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手段,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制度保障。
图0-1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
(一)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为目标
对经济增长动力的研究几乎就是整个经济学的发展史。经济转型最本质、最根本的要求和任务就是更换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把经济增长动力从依靠投资、出口转换到依靠创新和效率提升,培育壮大新动能。新动能,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如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与旧动能主要的区别是,新动能通过创新驱动、提高效率拉动经济增长,旧动能主要通过要素投入、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30]在中国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过程中,旧动能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能源资源消耗过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特征日益突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目标。
(二)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31]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是生态安全的标志,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象征。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自然生态空间已经被不断增长的生产空间挤占,部分区域生态退化问题依然突出,仍处于环境风险高峰平台期,长期积累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高发、频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生态安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意味着经济增长要不超越环境阈值、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突破生态阈值,使自然生态系统持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稳定、可持续的资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发展。
(三)促进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
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可以实现互利共生。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构成以产业生态化为前提的因果循环累积关系。只有实现产业生态化、最小化的资源索取与最低化的环境负担,才能实现山青水绿,使其蕴藏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进而促进生态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拓宽社会财富来源渠道。产业生态化要求产业服从生态、服务生态、提升生态。生态产业化要求将生态融入市场,用生态打造市场,靠生态提升市场。产业生态化是生态产业化的基础,生态产业化是巩固、扩大和转化产业生态化成果的保证。[32]只有首先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以后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决定一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经济领域。制造业是实现经济增长、实现人民生活幸福、推动现代化、保障国家安全的主导力量。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制造业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制造业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生产生活消费品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消耗巨量的能源和资源,产生巨量的污染排放和碳排放,严峻的环境气候问题倒逼中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不断创新发展先进生产技术、绿色低碳技术、循环应用技术、绿色低碳管理模式是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内涵。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为中国企业在21世纪全球制造业低碳化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和优势。
(五)构筑清洁能源利用体系
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与能源消费国,中国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能源粗放利用造成的能源效率低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日渐突出。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对大气环境、生态保护等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构建清洁低碳、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能源体系,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截至2018年末,中国水电、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已达40%,发电量占比接近30%。[33]在清洁能源的利用成本逐渐与化石能源的成本持平的情况下,中国应加快能源低碳绿色化转型,最终实现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15%和20%的发展目标。
(六)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升级
2018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7.8%,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在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重要拉动作用的同时,又要防止不合理的消费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压力。绿色消费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和气候安全为特征的产品与服务消费行为,不仅包括对传统意义上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绿色低碳循环化的消费需求,还包括对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等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加快促进绿色消费发展,有利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缓和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行绿色消费,有助于倒逼绿色生产,充分发挥绿色消费对绿色生产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为中国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七)促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新时代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综合来看,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就是以市场主体、市场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规则、市场体系为基础,促进绿色技术研发、扩散、应用和产业化,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市场导向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旨在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增强市场在配置资源和连接创新各环节方面的功能,充分吸引多元资本投入绿色领域,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和升级,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八)发挥绿色金融的激励引导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产业,倒逼产业主动进行绿色转型。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贡献者、推动者和受益者。从整体上看,中国初步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从碎片化的状态到建立起完整的政策框架和形成强大的政策合力,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持。绿色金融通过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引导资金流向绿色生产和节能环保领域,引导各个市场主体注重绿色、环保和生态平衡,引导广大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实现中国梦、建设生态文明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九)强化考核评估的引导约束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评价是客观衡量生态文明建设进展和成效的重要手段。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有利于提升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认同度,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评价考核,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面临的问题,为改进和优化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对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考核评价,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助于推动由唯GDP政绩观向绿色政绩观转变,为中国建立科学绿色GDP考评制度奠定基础,推动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全面变革。
(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国家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任务仍需不断努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顺利运行的制度保障。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建立并完善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范式转型要求的绿色生产和消费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