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西汉》:厚颜无耻的刘邦与他众多的追随者
汉高祖九年(前198),气势磅礴的未央宫终于落成。
逢此盛事,刘邦大宴群臣。宴会的高潮是刘邦给老父亲刘太公祝寿敬酒,可他的祝酒词却满是讥讽:“想当初在沛县,您老说我不务正业,像个无赖一样瞎混日子,比不上我哥刘仲。老头子,现在您看看,我和刘仲的产业谁做得大啊?”群臣听闻高呼万岁,并随着刘邦开怀大笑。
《史记·高祖本纪》没有记载太公的反应,不知道他有没有被臊得脸红脖子粗,酒还喝不喝得下去。不过,可以想象到,以老父亲对刘邦的了解,刘太公多半是尬笑两声,接着该吃吃、该喝喝。否则,要跟刘邦这个“混账儿子”置气,他早就没脸活下去了!
这个儿子到底有多混账?世人最熟悉的桥段是:广武对峙时,刘太公被项羽抓去,项羽威胁刘邦要把他老父亲活煮了的时候,刘邦竟喊出:“分我一杯羹!”也许有人会替刘邦开脱:这正是刘邦的聪明之处,看似不重亲情,其实是救父的权宜之计。
刘邦的冷酷自私,还真不是嘴上说的。有一次被楚军追赶,为了逃命,刘邦多次把自己的孩子(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从车上踢下去,以使车辆减重,从而加快速度,作为车夫的夏侯婴只能不断地回去捡孩子。所谓虎毒不食子,单从这件事看刘邦,就是用诸葛亮骂王朗的那句千古名骂也不为过——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就是这样一个无情无义之人,为何能让“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死心塌地跟着他干?就是这样一个品性有明显瑕疵的流氓无赖,居然最终夺得天下,他是如何做到的?
纠错比翻书还快
刘邦被民间吐槽为“品性差”,确实是因为他做过不少糊涂事。他带领反秦义军进入咸阳时,当下就花了眼,窝在咸阳秦王宫里吃喝玩乐;他率领反楚联军拿下彭城时,也是一进城就脑袋犯晕,狂饮滥宴;他带三十万大军去攻打匈奴,看到对方是老弱残兵后立马放松警惕,傻乎乎地往人家的包围圈里撞。
刘邦虽然犯错多,但他拥有一项神奇的技能——纠错比翻书快。
在咸阳城里,刘邦被樊哙、张良指出错误后,立刻就从纸醉金迷中走了出来,站在咸阳大街上义正词严地公布约法三章,轻松赢得了人心。因他不识韩信的才华,韩信负气出走,好在萧何月下追韩信,回头又劝诫刘邦一番,刘邦知道自己看走了眼,便举办了隆重的典礼,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
有一件和韩信有关的事,特别能体现刘邦的现场改错能力。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攻下齐国后,派使者去见刘邦,说了一堆理由,要求封韩信为假齐王。刘邦大怒,当场破口大骂:“我被困在广武,日日夜夜盼望你韩信来救援,你不但不来,反而想自立为王,岂有此理?!”
这时,身边的张良和陈平双双踩了他一脚,并附耳言语几句,刘邦立刻开悟,改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马上铸印,派张良出使,立韩信为齐王。
这当真是“纠错比翻书还快”。人在愤怒的时候往往不能理性思考,刘邦在这样气急败坏的情况下还能立即纠错,确实非常人可比。
更多时候,刘邦的纠错,认真到“自我打脸”的地步。在刘邦北伐匈奴前,谋士刘敬高呼匈奴有陷阱,刘邦一怒之下将其下了狱。后来果如刘敬所言,刘邦陷入白登之围。若是换成后世几位“枭雄”“霸主”,回来后定然先把刘敬从监狱里拖出来砍了,比如袁绍和谋士田丰的故事,最后田丰被杀;而刘邦的做法却与袁绍大相径庭,刘邦回朝后心急火燎地把刘敬放了出来,心悦诚服地向他道歉,给刘敬加官晋爵,委派他赴匈奴和谈,咬牙与匈奴谈定“和亲”条款——只要能给新生的汉王朝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就算“啪啪”打脸,朕也认了。
不拘一格用人才
刘邦能够从“草根”奋斗成为帝王,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就是有自知之明,而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会有所谓的知人之明。
韩信与刘邦那段最著名的对答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韩信初次和刘邦对话时曾不客气地问:“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刘邦老老实实回答说:“不如也。”一个有地位、有权力的人说自己不如别人,估计很多人做不到,但当时的刘邦做到了。
之后,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扳着手指头说道:“大王带兵,不过十万。”刘邦又接着问道:“那将军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自信地说了四个字:“多多益善。”一般的领导,见下级如此狂妄自大,估计早就拂袖而去了,但刘邦笑了笑说:“那你为啥给我打工呢?”韩信机智地答道:“大王不能带兵,可是能带将啊!”
正如韩信所说,刘邦确实是帅才,而且能不拘一格地用将,所以他的队伍里什么出身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郦食其是说客,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下岗待业青年”……但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让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其实,有很多人,如韩信、陈平,都是从项羽麾下转投刘邦的。根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投奔刘邦后,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排挤,他们在刘邦面前打小报告,说陈平这人品行不端,从前在家“盗嫂”,如今当了护军,“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刘邦听后火冒三丈,可把陈平叫过来后,却瞬间被他的口才征服:“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刘邦听得心花怒放,“黑钱”的事不追究了,还要重重赏他。刘邦为何如此?因为他明白,争天下要靠奇谋之士,而不是靠道德模范,所以“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即使到了生命最后一刻,病榻上的刘邦,面对吕后的询问,对他死后大臣该怎么用,仍桩桩件件交代得很清楚。特别是他对几位重臣的点评,均在未来应验。而在关键时刻挽救汉王朝的,就是刘邦寄予厚望的周勃。
可以说,刘邦开创汉王朝的伟业,就在于其精准的识人能力。
骂归骂,用归用
在很多后世儒生的评价中,刘邦日常的一大招厌之处,就是举止粗俗,而且经常粗口骂人。奇特的是,那些被他骂得狗血淋头的部下,仍旧继续忠心耿耿地干活——原因是爱骂人的这位领导,虽然骂部下难听,但锅往往是自己背。
对这事最有发言权的,是曾经被他骂得非常惨的一个人——谋士郦食其。这位老先生干得最多的是出使工作,却在刘邦血战荥阳渐渐抵挡不住时,出了个非常馊的主意:“赶紧刻制玺印,把战国六国的贵族后裔全都封王,叫他们拉队伍来助战。”这条计策,让着急上火的刘邦动了心,连封王的印信都准备好了。倘若不是张良及时阻拦,刘邦就晕乎乎按郦食其说的办了。
当时,张良在对刘邦发出著名的“八难”前的第一句就是:“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史记·留侯世家》)听完张良反对的八点理由,惊出一头汗的刘邦,找来出馊主意的郦食其,怒喷出另一句千古名骂:“竖儒几败而公事。”——你这个臭书呆子,差点儿误了我的大事。
但挨过一顿暴骂后的郦食其,是被刘邦拖出去打了,还是剁了?什么惩罚都没有。这就是刘邦的风格——骂归骂,该用还会用。哪怕张良强调“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刘邦也没有“甩锅”给郦食其。他出的主意不对,可以不听;但不能因为一件事,就把一个人给否定了。之后刘邦继续任用郦食其,让其从事擅长的出使工作。
这样一位坏脾气的领导,每次骂人都够粗暴,但骂过之后却是霸气大度地揽责。犯了错的部下,只要你是认真做事,即使犯了错也不会失去信任,对于这样用人的领导,部下当然服气。正如挨过骂后的郦食其,继续辛苦奔走游说,最后在齐王暴怒的刀锋下慷慨就义。以死相报的壮烈,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
主次分明,大局观超强
刘邦虽然脾气坏,不太尊重人,但是他足够尊重规则。在真正做决策时,刘邦往往能公私分明、分清主次,从大局出发,绝不公报私仇。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汉高祖六年(前201)时,刘邦刚得天下,还有很多功臣没有封爵,因为具体到每个功臣,如何记功,封什么样的爵位,是颇为复杂而且容易引起矛盾的事,因此时间就拖得有点儿久了。
有一次,刘邦远远地看到宫殿外的将军们三三两两地交头接耳,就问张良:“他们在谈什么呢?”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啊,他们在商量谋反啊!”刘邦听了大惊失色。张良的回答可能有些夸张,他是在提醒刘邦,由于分封不及时,很多人的思想在发生变化,怀疑自己是否曾得罪过刘邦,怕他记仇……对此张良给出解决方案:“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就是在群臣中,找个与刘邦关系最恶劣的人封侯,来安抚人心。
刘邦马上接受了张良的这一建议,急封雍齿为什邡侯。雍齿一封,所有功臣都安心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雍齿是皇上最讨厌的人,连他都封侯了,那些功臣还担心什么呢?
雍齿能活着封侯甚至平安终老,也显示了刘邦的宽容大度。
说起来,作为老乡的雍齿从一开始就瞧不上刘邦,他是最早一批参与刘邦义军队伍的人,当时纯粹是因为不参加义军队伍就会家产不保,所以豪绅出身的雍齿,打心眼儿里看不上无赖出身的刘邦。刘邦对雍齿倒是很重视,想借助他家的声望,募集力量。刘邦对雍齿委以重任,让他镇守义军的后勤补给基地,也是刘邦的老家——丰邑。
但雍齿认为刘邦成不了大事,转投他人献出丰邑,刘邦得知勃然大怒,试图夺回基地却铩羽而归。没了基地的刘邦,无奈之下投了项梁。项梁为刘邦派出援军,才总算夺回丰邑。
历史就是这样爱捉弄人。后来,雍齿兜兜转转成了项羽的手下,刘邦则成了项羽的对手。等到项羽节节败退时,雍齿又不失时机地投奔了刘邦,刘邦虽然痛恨雍齿的反复无常,但是没有公报私仇。直到刘邦过世,雍齿也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还阴差阳错地及早获封。汉惠帝三年(前192),雍齿病逝,被追谥为肃侯。
当然,刘邦从来没有掩饰过个人对雍齿的成见。在生命末期,刘邦曾重返沛县,与父老乡亲纵情畅饮,留下了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临走时,沛县全城出动相送,一起跪倒在尘埃中,求刘邦也免除他出生地丰邑的赋税和徭役:“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回答说:“丰邑是我生长的地方,我怎么能忘呢?只是当初你们跟着雍齿反叛我,才落得这样的下场。”在父老乡亲的再三恳求下,刘邦才答应免除丰邑的赋税和徭役。
由此可见,刘邦始终记着这个仇,而且属于咬牙切齿那种,但是他公私分明,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怨念而加害雍齿,作为一个皇帝,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
综合上面几个方面来说,看似“品性差”的刘邦,其实是一个拥有精准眼光与豁达管理方式的领导。这样的卓越人物,无论放在哪行哪业,都足以吸引业界最优秀的人才为他死心塌地去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