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外阴上皮内瘤变
外阴上皮内瘤变一般指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vulvar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为曾用名,现在多用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vulvar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指局限于外阴表皮内,未发生间质浸润的癌前病变。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
一、分类和病理
病因暂不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大约80%病变与HPV阳性相关。其他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外阴性传播疾病、肛门-生殖道瘤病变、免疫抑制和吸烟。
2014年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将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
(一)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
以往称为普通型VIN、轻度不典型增生、扁平湿疣、不典型挖空细胞等。与低危和高危型HPV感染均相关。多发生于年轻女性,超过30%的病例合并下生殖道其他部位上皮内病变(以宫颈部位最常见),病变常退化,进展为浸润癌的风险极低。
(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
曾用名 VINⅡ、VINⅢ,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鲍文病、鲍文样不典型增生等。绝大部分为高危型HPV16感染所致。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如果不治疗,复发或进展为浸润癌的风险提高。
(三)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differentiated-type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曾用名分化型VIN、单纯性原位癌。和HPV感染无关,可能为p53突变所致。表现为外阴鳞状上皮内异常的成熟性分化和底层细胞不典型。主要发生于老年女性,常伴有硬化性苔藓、扁平苔藓,有时伴有角化型鳞癌。该病损常常伴随鳞癌出现。一般认为,一旦发生进展,常在6个月内发展为浸润癌。
二、临床表现
症状无特异性,多表现为外阴瘙痒、皮肤破损及溃疡。部分患者无症状。病变可发生于外阴任何部位,最常见外阴病变为丘疹、斑点或乳头样赘疣,单个或多个,呈灰白、粉红色,少数为略高皮肤的黑色素沉着,严重者可呈弥漫状覆盖整个外阴。
三、诊断
肉眼观察评估组织病理作用有限,确诊需依据病理检查,但将组织病理学作为筛查手段对于发现所有病变是有限的。对任何可怀疑恶变、常规治疗无效、组织破坏伴颜色变化快、有典型异型血管的、病灶变大、生长迅速的病灶应做活检。应注意避免遗漏浸润癌。局部涂抹3%~5%醋酸或1%甲苯胺蓝,有助于提高病灶活检检出率。
四、患者门诊分流
因病变较为少见,一旦确诊,排除恶性,应当转诊有经验的妇科医师。对于LSIL者,门诊随访、治疗即可。对于HSIL、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者,一般考虑入院手术治疗。
五、术前检查
术前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型、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生化、乙肝、丙肝、梅毒、HIV、HPV等。特殊检查项目可考虑盆腔MRI或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六、治疗
(一)LSIL
若无明显症状,可暂不处理,定期随访。有症状者,可选择局部用药,如咪喹莫特软膏、5-Fu软膏、1%西多福韦。激光治疗适用于年轻患者病灶广泛时的辅助治疗。
(二)HSIL
有潜在浸润性风险,多建议手术治疗。若病灶局限,可采用病灶局部表浅切除术,切缘超过病灶外至少0.5cm。较大融合型病灶或病变较广泛或为多灶性、怀疑早期浸润癌可能者,可考虑行局部广泛切除。若明确排除浸润性癌,不需切除淋巴结。
(三)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
建议手术治疗,可采用单纯外阴切除,若发现伴有浸润癌,则按外阴癌手术处理原则。
七、术前、术后医嘱
参照外阴癌处理常规(详见第十八章“妇科肿瘤患者围术期处理”)。
八、出院标准
术后恢复好,伤口愈合可。
九、出院医嘱
若病理未回复,追踪病理。术后1个月门诊复诊。注意切口干结。
十、随访
药物治愈/术后第1个月门诊复诊,如果无特殊情况,第1年内可每6个月复查1次,之后每年复查1次。
十一、逸仙推荐
1.外阴良性肿瘤建议手术切除。
2.外阴上皮内瘤变分类推荐按2014 WHO病理分类,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
3.对外阴任何怀疑恶变、常规治疗无效、组织破坏伴颜色变化快、有典型异型血管的、病灶变大、生长迅速的病灶活检,可涂抹3%~5%的醋酸提高检出率。
4.LSIL患者药物治疗,病变广泛行激光治疗。
5.HSIL患者行手术治疗,根据病灶范围行病灶浅表切除或局部广泛切除,切缘至少距离病灶0.5cm。
(谢晓飞 卢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