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节 腹痛的中医治疗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腹部分为大腹、小腹和少腹,分别涉及脾胃、肾、大小肠、膀胱、胞宫及肝胆等多种病变。

中医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常用“温通”“泻通”“理气化瘀”之剂,同时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以气血来确立处方用药。腹痛暴作,疼痛拘急,遇寒加重,得温痛减,此为寒痛。寒性凝滞收引,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拘急,腹皮挛急筋缩,寒气攻冲作痛,故以药温之。痛在脐周,灼热疼痛,得凉痛减,常有身热烦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等,此为热痛,当以凉之泻之。腹痛胀闷,时轻时重,痛无定处,攻窜作痛,常随情志变化而改变,此为气滞所致,当以理气。少腹刺痛,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拒按,常于夜间加重,伴有肌肤甲错、面色晦暗,此由血瘀所致,应活血化瘀。

一、口服汤剂的运用

(一)寒邪内阻证

寒凝气滞,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中阳被阻,脉络痹阻。

1.证候主症

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2.治则治法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3.代表方药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高良姜、香附、乌药、陈皮、苏叶、干姜)。

4.随症加减

若寒重,疼痛剧烈,手足逆冷,脉沉细者,可加附子、肉桂等辛热之品,以温通经脉,散寒止痛。若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手足厥逆,此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可加干姜、附子等回阳救逆之品。若少腹拘急冷痛,畏寒喜暖,苔白,脉沉紧,此为肝经寒凝气滞所致,可加枸杞子、小茴香、肉桂、乌药等暖肝散寒,理气止痛。若腹中冷痛,全身亦痛,手足逆冷,此为表里俱寒,可加乌头、桂枝、芍药等以解内外之寒。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此为寒邪上逆,可加附子、半夏、粳米等祛寒止呕,温中降逆。

(二)湿热壅滞证

湿热内蕴,脾胃运化失调,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1.证候主症

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治则治法

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3.代表方药

大承气汤加减(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4.随症加减

若右下腹肿痛拒按,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苔黄腻,此为湿热蕴结肠道,热毒互结,热腐于肠,可加桃仁、丹皮、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等活血化瘀、祛腐排脓之品。若小腹胀痛,尿频、尿急、尿痛,此为湿热久积下焦,与水互结下注膀胱,阻滞膀胱气化引起腹痛,可加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等清热祛湿、利尿通淋之品。若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此为少阳阳明合病,改用大柴胡汤。若夏日感受湿邪,伴有恶心呕吐,胸闷纳呆,头身困重者,可加用苍术、藿香、厚朴等祛暑化湿之品。

(三)饮食积滞证

饮食内停于肠胃,纳运无力,运化失调,胃肠不和,腑气通降不利。

1.证候主症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心欲吐,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泻下臭如败卵,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2.治则治法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3.代表方药

枳实导滞丸加减(枳实、大黄、黄连、黄芩、六神曲、白术、茯苓、泽泻)。

4.随症加减

若食滞不重,腹痛较轻,可改用保和丸。若腹痛胀满痛甚者,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消胀。若脘腹胀满疼痛喜按,食少便溏,此为脾虚所致,可加党参、山楂、麦芽等健脾消食之品。

(四)肝郁气滞证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失调。

1.证候主症

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两胁兼有攻窜作痛,时作时止,每遇情志不舒时加重,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2.治则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代表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4.随症加减

若气滞较重者,可加川楝子、郁金等疏肝解郁。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可改用痛泻要方。若妇人经后腹痛,拘急胀痛,时痛时止喜按,此为肝脾失调,脾虚湿盛,导致气血郁滞湿阻所致,可加当归、茯苓、泽泻等活血祛湿之药。若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此为肝经寒凝气滞证,可用天台乌药散。若肝郁日久化热者,可加丹皮、山栀子、川楝子以清肝泄热。

(五)瘀血内停证

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1.证候主症

腹痛较剧,痛如针刺,部位固定,夜间较甚,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脉细涩。

2.治则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3.代表方药

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4.随症加减

若妇人产后腹痛者,此为产后血虚瘀阻胞宫所致,可加大黄、桃仁等活血逐瘀之品。若妇人产后烦满不得卧之腹痛,此为血虚气滞,血郁日久不通化热所致,可加枳实、桃仁、麦芽等活血行气散瘀之药。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则为下焦蓄血证,可用桃核承气汤。

(六)中焦虚寒证

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1.证候主症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治则治法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3.代表方药

小建中汤加减(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

4.随症加减

若脘腹剧痛,呕不能食,手足厥冷,此为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证,可用大建中汤。若久病不愈,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便中夹杂有黏液,泻后则安,形寒肢冷,面色㿠白,腰膝酸软,此为脾肾阳虚所致,可用附子理中汤。若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此为中阳虚寒、冷积内阻所致,可用温脾汤。

二、中成药的运用

临床可辨证选用参苓白术丸(颗粒)、补脾益肠丸、人参健脾丸、四磨汤口服液、麻仁丸、少腹逐瘀丸、柴胡疏肝丸、保和丸等。

(李瀚旻 吴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