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汗证
汗证是指汗液外泄过多的病证。古代针灸文献中凡有汗出、汗注、汗流、汗泄、汗越、汗多、汗不减、汗不止、汗不收、白汗、魄汗、自汗、虚汗、冷汗、战汗、黄汗等描述字样的内容,本节均予收入。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使毛孔开阖不利所致,如卫气不固、太阳失司、肺失宣肃、心液不藏、肝胆湿热、肝肾亏损、阳热亢盛、正气耗伤、正邪交争等皆可导致本病;临床表现为实证和虚证,与热、寒、风等因素亦相关。本病在古代又被分为自汗、盗汗、战汗、黄汗、脱汗等。其中,自汗为汗自出,或发热汗出,或醒时汗出,在文献中难以作出区分,故合在本节中一并讨论;而盗汗为睡中汗出,较为明确,故另立专篇予以论述,附于本节之后;其他诸汗则在本节“辨证取穴比较”段落中探讨。西医学中的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紊乱、休克、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一时性低血压、某些传染病等均可出现汗液过多的症状,故与本病相关。涉及本病的古代针灸文献共250条,合458穴次;现代针灸文献共55篇,合223穴次。将古今文献的统计结果相对照,可列出表5-1~表5-4(表中数字为文献中出现的次数)。
表5-1 常用经脉的古今对照表
表5-2 常用部位的古今对照表
表5-3 常用穴位的古今对照表
表5-4 治疗方法的古今对照表
根据以上各表,可对汗证的古今针灸治疗特点作以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