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比较】
表5-3显示,古今本病临床均多取合谷、复溜、关元、神阙,穴次较为集中,成为常用穴位或处方,故先对其作一介绍。
1.古今均取合谷、复溜
古、今文献中合谷、复溜的穴次均列全身诸穴的第一、第二位,这是古今一致的,十分突出。其中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可泻阳明之热;复溜为肾经经穴,可补肝肾之不足,故多取之。如《玉龙歌》道:“汗多宜将合谷收。”《采艾编翼》云:“汗出不止,加复溜。”现代黄建章治疗面汗淋漓,针刺合谷;张伯平治疗大汗欲脱,针补复溜,治疗表虚自汗,灸复溜;谢中灵治疗头面汗出,针刺合谷、复溜等穴;许海岚等治疗多汗症,针刺合谷、后溪、复溜。
对于合谷,古、今均多用泻法,分别为8、5穴次,同列泻法诸穴之首;对于复溜,古、今均多用补法,分别为11、7穴次,同列补法诸穴之首;古、今又将泻合谷、补复溜相结合,成为经典配伍,文献记载分别为8、6处,亦为突出。早在宋金元时期《琼瑶神书》已有记载:“伤寒自汗不能收,合谷全凭泻内投,复溜穴处专用补,内庭提刮泻中求。”以后历代直至现代多有传承。如明代《神应经》谓:“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针方六集》记:复溜治“伤寒多汗(补此穴,泻合谷,汗立止)”。《循经考穴编》载:“伤寒”,“汗多,补复溜、泻合谷即止”。现代王侃治疗汗证,针泻合谷,后补复溜;霍则军治疗女性围绝经期汗证,针补复溜,泻合谷;张登部治疗手足多汗症,针刺双侧合谷用泻法,复溜、阴郄用补法。
2.古今均取关元、神阙
表5-3显示,古今又多取关元、神阙,其穴次在古代分列全身诸穴的第三、第四位,在现代分列全身诸穴的第五、第四(并列)位,亦为瞩目。两穴均属任脉,均在小腹部,其中关元为小肠之募穴,与足三阴经相交会;神阙为“元神之庭阙”(《经穴释义汇解》),其内有“脐下肾间动气”,是“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难经·六十六难》),故治疗本病之虚者,古今多取该两穴。如宋代《伤寒百证歌》道:“虚汗不止咽不利”,“速灸关元不可迟”。清代《身经通考》言:“自汗盗汗,五倍子末,唾调,填脐中,束定一宿止。”现代滕树群治疗自汗,灸关元3壮;张伯平治疗大汗欲脱,灸气海、关元;付静治疗产后汗证,以龙骨散(龙骨、五味子,研末调醋)外敷神阙;李立新治疗小儿汗证,每晚用醋调五倍子粉敷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