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宁海县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宁海县地处北纬29°06′~29°32′,东经121°09′~121°49′之间,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北连奉化区,东北濒象山港,东接象山县,东南临三门湾,南壤三门县,西与天台、新昌为界。

宁海县历史血吸虫病流行较为严重,历史血吸虫病病人3 952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病人61人,病牛733头,历史有螺面积为1 687 060m2。自1955年开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至1971年年底,全县基本消除血吸虫病,1992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一、调查与质控

控制钉螺是防治血吸虫的重要环节。随着消除血吸虫病步伐的日益推进,明确钉螺的分布范围与时间是实现血吸虫病的精准监测、疫情评估与控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根据《浙江省卫计委关于开展浙江省钉螺调查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血防中心关于下发〈浙江省钉螺调查实施细则〉的通知》(浙血防[2016]8号)精神,宁海县对所有历史螺点开展了现状调查工作,并利用电子地图建立螺情电子信息库。

在开展钉螺调查工作之前,宁海县于2016年参加了浙江省血防中心组织的相关业务培训,使相关专业人员熟悉并掌握调查方案、调查技术、螺情电子地图制作等事项和要求,为顺利完成钉螺调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向省血防中心讨教、交流调查工作的进展、调查的数据、制作的螺情电子地图等情况,对调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改进。

二、结果和讨论

(一)钉螺孳生环境调查

1.历史钉螺孳生概况

钉螺在宁海县分布广泛,涉及辖区内9个乡镇(街道),全部为山丘型。地理分布范围主要介于东经121°09′~12°43′,北纬29°05′~29°28′之间;调查孳生环境共91处,环境分布为沟渠、水田、旱地和其他环境,以沟渠、水田为主(87处/91处);累计环境达到1 819 041m2,历史有螺面积为1 687 060m2。最早发现钉螺年份为1930年。经过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及专业人员防治,历经65年,于1995年末次发现钉螺后,宁海县再无钉螺发现。详见表3-30。

表3-30 宁海县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基本情况

2.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宁海县目前处于无螺状态,无Ⅰ类钉螺孳生环境。在政府的重视及多部门的配合、专业人员的防治下,宁海县的血吸虫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加上经济发展,路政建设、新农村建设推进,历史钉螺孳生环境均发生了改变,目前无Ⅱ类钉螺孳生环境。

宁海县流行类型为山丘型,水田、沟渠为主要环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多部门的配合下,宁海县的历史有螺环境已经得到整改,但因种植水稻田仍为农村居民的农作方式之一,目前仍有Ⅲ类环境49处:主要为水田环境38处,占77.56%(38处/49处),环境面积达969 190m2,历史有螺面积达到904 060m2,占88.32%(904 060m2/1 023 670m2);其余环境为沟渠、旱地和其他环境,共11处。详见表3-31。

表3-31 宁海县Ⅲ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随着路政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宁海县部分历史钉螺孳生环境发生了彻底改变,环境改造面积达到720 000m2,消除历史有螺面积663 390m2,见表3-32。

表3-32 宁海县Ⅳ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二)钉螺分布调查

1.调查概况

宁海县流行类型为山丘型。此次调查共调查环境91处,环境面积达1 814 641m2,未发现钉螺,见表3-33。

表3-33 宁海县不同流行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植被类型对钉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宁海县植被类型目前主要包括杂草、树林、旱地作物和其他植被,环境面积达1 814 641m2,未发现钉螺,其他植被和旱地作物占近80%,见表3-34。

表3-34 宁海县不同植被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宁海县环境类型为沟渠和其他环境,分别有2处和89处,其中其他环境占绝大部分,见表3-35。

表3-35 宁海县不同环境类型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2.现场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对全县历史有螺环境、可疑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开展调查,系统抽样共调查38 060框,环境抽查共调查73 390框,未捕获钉螺,见表3-36。

表3-36 宁海县不同流行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植被类型对钉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此次调查有杂草、树林、旱地作物和其他等植被类型,利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开展调查工作,系统抽样共调查38 060框,其中杂草9 990框、树林4 750框、旱地13 630框、其他植被9 690框,未发现钉螺;环境抽查共调查73 390框,其中杂草19 470框、树林9 060框、旱地作物26 190框、其他植被18 670框,均未发现钉螺。详见表3-37。

系统抽样调查沟渠环境200框,其他环境37 860框,共38 060框,未发现钉螺;环境抽查调查沟渠环境400框,其他环境72 990框,共73 390框,均未发现钉螺。详表3-38。

表3-37 宁海县不同植被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3-38 宁海县不同环境类型钉螺调查结果

在政府的领导支持、多部门配合和专业人员努力防治下,宁海县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采用环境灭螺、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的方式,至1995年,宁海县消除了曾在76个行政村生长繁殖的钉螺,此后一直处于无螺状态。虽然宁海县每年都会开展监测巩固工作,积极组织查螺员对原历史流行区及周边重点区域开展调查,但是由于调查工作粗放、散在,未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归纳性的电子报告。2016年宁海县对历史螺情开展调查,更加明晰了目前无Ⅰ类和Ⅱ类环境;随着环境改造,Ⅳ类环境有42处;目前宁海县主要植被类型为杂草、树林、旱地作物和其他,环境类型为沟渠和其他。

宁海县通过此次调查全面、系统地摸清了全县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钉螺孳生现状,而且建立了以历史螺点为单位的钉螺孳生地数据库和环境空间数据,极大地方便了钉螺孳生地的螺情、环境和植被等情况动态更新与追踪,为今后开展钉螺回顾调查和螺情监测提供重要保障。目前宁海县仍有49处Ⅲ类环境,环境内主要种植苗木及茶树等经济作物,人群流动性大,疫情回升风险存在,将成为今后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重点。

宁海县达到消除标准后,仍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一是存在疫情回升风险。目前全县仍有Ⅲ类环境49处,随着苗木经济及畜牧贸易的发展,外源性输入性钉螺的可能性很大,对巩固血吸虫防治工作成果增加了一定的挑战。二是存在疫情扩散的风险。我国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血吸虫病低流行状态,传统病原学、免疫学的漏检率增高,可能使一些低感染度传染源被漏诊,从而导致疫情扩散。三是可持续精准防控能力储备力量薄弱。由于宁海县血吸虫病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多年,近年来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人和钉螺,领导、专业机构对血吸虫病的防治意识出现淡化;查螺队人员老化,乡镇血吸虫病专业人员对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历史螺点现状都不甚了解。四是尚缺乏依据地方螺情与疫情不同制订的精准、适宜的防控策略或措施。因此,利用新媒体宣扬血吸虫病防治的艰辛路程,唤起全社会对血吸虫病防治的意识,提高公众的健康行为;开辟宣传血防历史的科普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作为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同时,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对血吸病现症感染的诊断方法进行更多深入细致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现有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血吸虫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复杂、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工程,更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发挥决策作用,支持与鼓励地方开展血吸虫病防治;专业防治人员应进一步奋力拼搏、努力创新,坚实推进血吸虫病的防治步伐。

顾敏霞

宁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