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影像诊断学(image diagnostics)是阐明利用影像表现的特点在临床医学上进行诊断工作的一门临床科学。在现代医学的临床论断工作中,除了询问病史和以视诊、触诊、听诊和叩诊为基础的体检之外,还要采用许多其他检查方法,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检查等,以便迟早作出正确的诊断。不同的检查方法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了解每种检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原理、应用范围、诊断效果和发展方向,对于正确选择和运用这些方法以解决诊断上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是一种特殊的检查方法,它是借助于不同的成像手段使人体内的器官和结构显出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因此,影像学检查是一种特殊的“视诊”,可以看到人体内部的解剖结构,如脑、脊髓、心肺、肝胆胰、胃肠道、泌尿器官和骨关节等,包括其部分生理功能,因此,它有特殊的诊断效果。影像学检查是观察活体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及功能最好的方法。所以,它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工作之中。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临床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才100多年。自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发现X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就被用于对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从而形成了X线诊断(X-ray diagnosis)的新学科,并奠定了影像医学的基础。X线诊断直到目前仍是影像医学中的主要内容,应用普遍。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扫描对人体进行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G)和γ闪烁成像(γ-scintigraphy)。70年代以后又相继出现了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如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新的成像技术。这样,就形成了包括X线诊断的影像诊断学。这些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它们互为补充。
20世纪70年代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在影像工具的监视下,从病变区采集标本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迅速兴起,形成了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这样,就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影像医学的新局面。使本学科的工作内容大大扩展,成为临床医学中离不开的重要支柱。
学习影像医学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掌握图像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及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发挥不同的成像技术在诊断中的优势,并尽早地作出正确的诊断。
本书将重点介绍X线、CT、MRI和介入放射学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