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感染控制管理
医院感染是一门新学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发展错综复杂,涉及临床、医技、行政等多部门,涵盖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药学等多学科,因此感染控制工作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影像科患者多,病情复杂,而且有一部分患者可能为传染病患者或传染病病毒携带者,造成医院感染的概率也相应增大,给影像科感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节针对影像科等技诊科室接待的患者、环境及各种易发生感染的因素以及对策,对放射科感染控制方面的管理进行阐述,为影像科医护工作者较好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帮助。
一、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认知缺乏
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不够,加上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匮乏,致使影像科医院感染管理常被忽视。影像科工作较为繁忙,影像科患者多,病情复杂,患者的病情尚未确诊(如怀疑肺结核等呼吸系统传染)等因素是造成影像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2.污染物未做好处理
影像科不乏有传染病患者。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及被污染的物品未经消毒处理,如排泄物直接倒入下水道或垃圾桶,可导致传染病蔓延。尤其是医护人员身上有伤口或皮肤有破损且防护不到位时,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呕吐物、排泄物的情况下更易引起自身感染及交叉感染。
3.用具的污染
如为多重耐药菌患者或其他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的器具,如床单、铅衣、铅裙,铅围脖等,若消毒不严格,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可间接地把病原微生物传播给其他患者或工作人员而造成交叉感染。
二、防控措施
1.健全全科感染质量控制组织
在医院感染控制科管理下,科主任担任感染控制组长,护士长担任感染控制副组长,由医生与护士各一人担任感染控制医生和感染控制护士,负责本科室的感染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定期召开感染控制小组会议,分析反馈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2.提高医护人员控制感染意识
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知识,使各类人员(医生、护士、技术员、登记员、清洁人员等)能了解消毒隔离制度,掌握各种消毒液的性能、作用原理,配制方法、使用方法及有效浓度监测等,并自觉执行防止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
3.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来医院做检查的患者,可能患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医务人员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如在操作中穿工作服,所有操作前均应洗手、必要时戴手套,操作后进行手的消毒并更换手套,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严禁戴一双手套接触多个患者等。还要避免血液、体液飞溅污染或锐器损伤,防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标准预防的定义就是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均具有传染性,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有:①戴手套;②适时使用一次性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③避免锐器刺伤;④正确处理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⑤手卫生,即洗手和手消毒。
以下重点介绍手卫生消毒管理。工作人员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手卫生包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手卫生实施的具体方式如下:
(1)当发现手部不干净、污染或变脏时,采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首先,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然后取不少于3ml的洗手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按7步洗手法进行揉搓(内: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外: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夹: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弓: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大:右手握住左手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立: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腕:腕关节相互揉搓)。最后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并使用一次性的擦手纸干燥双手。总洗手时间是40~60s。洗手设备要求采用感应式,洗手液保持清洁,备有一次性的擦手纸。
(2)手部没有可见的污物时,采用含乙醇的快速手消毒液常规进行手消毒。首先取不少于3ml的免洗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然后按7步洗手法揉搓,揉搓时确保速干消毒剂完全覆盖双手所有皮肤表面,直至彻底干燥。卫生手消毒总时间为20~30s。各检查间及治疗车上配有速干手消毒剂,放置在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操作后伸手可及的地方。每次操作前后认真洗手,消毒手部皮肤。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每月对各级工作人员进行抽查手卫生情况包括洗手、手消毒等,医院感染控制科每季度对影像科进行交叉检查手卫生等执行情况。
4.加强检查室的空气环境管理
做好检查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是减少空气途径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室内必须保持洁净,并做好终末消毒处理。紫外线照射时间应>30min,以减少空气中细菌的数量。清洁卫生做到定时、定人的岗位责任制。每天定时开门通风、地面湿式清扫,用500mg/L含有效氯的消毒液浸泡拖把并擦拭消毒地板;用消毒液浸泡过的抹布擦拭室内物品表面。每天工作结束后必须进行一次室内空气紫外线灯消毒,每次30min,每周用95%的酒精纱布擦拭紫外线灯管一次,每半年监测紫外线强度一次。
烈性传染病患者检查后可按以下方法进行消毒。
(1)化学消毒法:
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法:5 000mg/L过氧乙酸按照20~30ml/m3的用量加入到电动超低容量喷雾器中接通电源,即可进行喷雾消毒。消毒前关好门窗,喷雾时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由里向外,先表面后空间,循序渐进的顺序依次均匀喷雾。作用时间为lh。消毒完毕后打开门窗彻底通风。
(2)熏蒸法:
采用0.5%~1.0%(5 000~10 000mg/L)过氧乙酸水溶液(1g/m3)加热蒸发。消毒剂用量、消毒时间、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消毒前应关闭门窗,消毒完毕后打开门窗彻底通风。
5.加强仪器物品的消毒灭菌处理
物体表面与消毒室内用品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不耐腐蚀物表:采用1 000~2 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或使用75%乙醇溶液擦拭物体表面2遍,作用3min。使用后的铅衣、铅裙、铅围脖每天用清水擦拭清洁、晾干备用。每周用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15min后再用清水擦拭、晾干备用。清洁消毒责任人记录消毒时间、消毒剂浓度、执行人。无菌物品保存在清洁、干燥的环境中,并按照灭菌时间顺序排列,先到期的先用,并做到定期检查,杜绝无菌物品过期使用。
6.防范感染性疾病,加强个人防护
主要基于传播途径进行防护,分为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
(1)接触隔离:
可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微生物,如多重耐药菌患者检查。影像科工作人员应按以下方式实施接触隔离:①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ce organism,MDRO)患者前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②给患者检查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帽子、穿隔离衣。③物体表面可用0.5%过氧乙酸喷雾、擦拭消毒,或用含有效氯2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洗。如地板、检查床、仪器表面,椅子、门窗台等,擦拭2次,间隔时间30min,最后用新的抹布,用清水擦拭,去除消毒剂残留。④墙壁、地板、桌子等被患者血液等感染性物质污染后,须立刻处理,用含有效氯2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再进行清洁处理。⑤患者更换的衣服、被单等棉织品怀疑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时,应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扎紧袋口送消毒处理。
(2)空气隔离:
见于肺结核患者等检查中,影像科工作人员应按以下方式实施空气隔离:①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等感染性物质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②给患者检查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戴医用N95口罩、帽子、穿隔离衣。③对环境及物体表面,可用0.5%过氧乙酸喷雾、擦拭消毒或用含有效氯2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洗。如地板、检查床、仪器表面,椅子、门窗台等,擦拭2次,间隔时间30min,最后用新的抹布,用清水擦拭,去除消毒剂残留。④墙壁、地板、桌子等被患者血液等感染性物质污染后,须立刻处理,用含有效氯2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再进行清洁处理。⑤患者更换的衣服、被单等棉织品怀疑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时,应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扎紧袋口送被服中心消毒处理。⑥患者产生的污物视为传染性医疗废物,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锐器置入锐器盒。
7.污染物的处理
沾染了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的物品被视为潜在感染源,特别要严格处理,将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分别用有警示标示的塑料袋或容器盛装,必须进行紧实严密的封口。
三、感染控制的常用监控方法
1.紫外线灯
对新的和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每半年进行照射强度监测一次(具体方法:打开紫外线灯管5min,稳定后,将指示卡置于紫外线灯管下方垂直1m中央,将有图案的一面朝向灯管,照射1min,图案中的紫外线感光色块由乳白色变成深浅程度不同的紫外色,将其与标准色块相比,即可测出紫外线灯辐照强度是否达到使用要求。新开启使用的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的旧灯管辐照强度值≥70μW/cm2时,可继续使用。辐照强度值<70μW/cm2时,应更换成新灯管。
2.环境卫生学监测
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1)治疗室空气监测:
每月对治疗室进行空气监测,如遇医院感染暴发,以及空气污染时,要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注射室等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视为达标。
(2)医务人员的手:
在进行卫生手或外科手消毒后,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卫生手消毒后,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