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方入路
(一)适应证
1.学步期儿童。
2.闭合复位失败的患儿。
3.前方可充分暴露,需要清除影响复位的前方阻碍的患者。
4.需要同时进行髋臼手术的患者。
(二)操作流程
1.患儿取仰卧位,垫高患侧臀部,麻醉满意后开始手术。
2.常规消毒铺巾,消毒范围从胸廓下缘,包括骨盆,向下直至整个患肢,会阴部和对侧大腿根部也应消毒。
3.可采用前方Bikini切口入路,起自髂嵴中点,经髂前上棘和骨盆中线之间沿Langer线向远端延长。也可采用前方Smith-Peterson切口入路,起自髂嵴中点,经髂前上棘沿Langer线向远端外侧延长,指向髌骨外侧面。
4.沿髂前上棘至股骨上段切开皮下组织和阔筋膜,暴露缝匠肌和股外侧皮神经。分离出股外侧皮神经后,用橡皮引流条牵拉保护。
5.沿髂嵴外侧切开骨膜向内剥离髂骨骨膜,沿髂骨翼于骨膜下剥离阔筋膜张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直至暴露坐骨大切迹。
6.于髂前上棘处分别切断缝匠肌和股直肌,并将肌肉牵向远端,充分显露髋关节前方。
7.暴露髋关节内侧的髂腰肌,切断髂腰肌暴露整个股骨头关节囊。
8.从关节囊最内侧到最外侧,T形切开关节囊,尤其注意切开内侧关节囊,充分暴露髋臼。
9.探查髋关节内阻挡复位的因素,切除圆韧带、横韧带以及髋臼内的纤维脂肪垫。若盂唇有内翻则可将其外翻,尽量不要损伤盂唇的生长带。
10.将股骨头试行复位,复位后进行髋关节稳定试验,使髋关节做屈曲、后伸、内收和外展活动,测试髋关节稳定性。若髋关节从屈曲90°逐渐伸到25°左右,从外展45°逐渐到中立位,股骨头仍没有再脱位则表示髋关节稳定。若出现脱位则要寻找原因:如股骨颈前倾角过大或髋臼指数过大,并进行相应的手术。
11.进行股骨头压力试验,轻柔牵引大腿,复位的股骨头应牵离髋臼1mm左右,若股骨头不易拉动则需要松解周围肌肉或缩短股骨以避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2.若髋关节复位后稳定,将髋关节在屈曲外展约30°、内旋20°位置缝合髋关节囊。
13.切除多余的关节囊后将关节囊紧缩缝合。
14.缝合髂骨骨膜、股直肌和缝匠肌,缝合浅筋膜、皮下组织和皮肤。
15.患侧髋关节外展45°、屈曲10°、内旋20°以髋人字形石膏外固定。
(三)术后处理
1.髋人字形石膏外固定4~6周。
2.之后复查骨盆X线片确定髋关节位置好,拆除石膏。
3.床上进行髋关节曲伸功能锻炼。
4.术后2个月再次复查骨盆X线片确定髋关节位置好可下床活动,活动时应避免外伤导致髋关节再脱位。
【笔者经验】
1.髋关节前方入路的主要优点是通过切断松解股直肌和髂腰肌后可以完全暴露髋关节的外、中、内方结构,尤其是对外上方组织的松解,是暴露最清楚的入路方式,但手术损伤较大。
2.前方入路时应注意保护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坐骨神经,其中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在处理股直肌时易被损伤,而坐骨神经在处理髂腰肌时易被损伤。
3.前方入路切开和缝合关节囊时应注意尽量避免损伤旋股内、外动脉,其损伤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直接相关。
4.术中应注意避免髋关节未中心型复位,甚至错把“假臼”当“真臼”复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