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脉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笔记:初临证时,对于“微风吹鸟背上毛”“如循鸡羽”,久不得其要。最近几年,在肺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身上,体会到右寸虚浮,独异于关尺,如微风吹鸟背之状。这时深有感触: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肺肿瘤术后患者右寸虚浮有别于外感脉证,外感虽也有独见寸口的浮脉,但脉体的寸浮到关部的不浮是连续的逐步过渡,有如滑梯状,但部分肺肿瘤患者术后右寸微浮,往往仅仅局限在右寸,其脉浮与关部往往是没有过渡的,严重的甚至浮薄如纸,如鸡羽轻飘。笔者理解应是术后肺气受损,正气亏虚所致。这类患者,右寸虚浮,非关外感者,结合舌象,如舌胖大伴齿痕,可用生黄芪调补肺气。但肿瘤患者的舌象,据笔者所见,由于浊瘀内堵,其舌质颜色往往是不均匀呈现,笔者以“浊”字形容此类舌质。并且这类患者的舌苔一般是薄腻或是厚腻,可视为湿浊聚而化热的舌象。此时用黄芪往往会加重郁火。这种情况,笔者会改用大剂党参平补气血,如伴腻苔,加用金荞麦化浊祛滞,如舌苔腻而质偏干,有湿热化燥倾向的,加用芦根,润燥化湿,可较快减轻腻苔。
浮脉用“如水漂木”四字形容较为形象,但木浮于水,越用力按,则觉抵抗力越重,与《诊宗三昧》所言“按之稍减而不空”显然有别,笔者体会,以“按之稍减而不空”形容指下感觉,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至于如捻葱叶,则易与芤脉相混,似乎也不可取。
如前所述,正气不足,也可显现浮脉,除右寸外,笔者临床体会,左寸脉轻按虚浮,稍用力按则指下无抵抗感,多为心气不足,患者常有喜悲易哭,可视为甘麦大枣汤证。轻按虚浮,稍用力按指下脉势有力,似有气充其中,往往是心气虚亢,可见入睡困难,可用龙骨、牡蛎镇逆安神。左关脉虚浮,多为肝血不足,患者常见睡眠浅显,虽易入睡,但容易早醒,为肝不藏魂的脉证,可用酸枣仁、桑椹养血安神。左尺脉浮,多系肾精阴血亏耗,在诊脉前一段时间内,经常熬夜、耗神写稿的人群中可见。而右尺脉浮(非芤脉),多见平素肾气不足,并于前一日房事之后的男性。相比右尺芤脉,笔者认为右尺浮脉程度较轻,可视为精气外泄后的生理现象,女子右尺脉呈现浮滑,往往是月经来潮或是白带增多,长期右尺滑者,则可见精不正化,带下漏精的证候。尺脉突然虚浮,还可见于遭受重大心理打击时的反应,笔者曾见过中年人遇生活创伤一夜白头,也曾见过中年人遇心理打击尺脉暴浮的情况,精神因素对身体的影响,绝对不容小觑。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笔记:“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久病耗伤正气,虚极正气不能敛藏,浮脱于外,是为危证。外感浮脉和正虚浮脉在产生机制上有所不同,外感脉浮是正气外出抗邪所致,而正虚脉浮是正气亏虚,脉气不能敛藏所致。因此,临证见正虚所致的脉象,较之虚脉、弱脉,应当是更加严重的情景,因为虚脉也好,弱脉也好,尚没有到阴阳离决、血不敛气的地步。而气血虚弱到一定程度,阴血不能敛藏,则气与阴不能相融为一体,气离血而欲脱,形成浮脉,故而说久病逢之却可惊。从笔者经验来看,在肿瘤术后患者中,常可独见某部脉浮,如肺肿瘤术后患者右寸脉虚浮,胃肿瘤切除术后右关虚大兼浮。笔者认为,术后遇此脉,虽是正气耗伤之象,但未见浊瘀证象,且仅一脏亏虚,倒未必是不治之症。此时宜先培补元气,待脉复平和,如显现出浊瘀舌脉,再行攻伐之药。如果贸然攻伐,患者往往会体力不支。笔者曾遇乙肝伴乳腺肿瘤三阴证患者,术后服扶正攻癌中药,药后脚酸不能忍,神疲体弱几乎不可支撑。观其方药,于扶正益气药中加入大队清热抗癌药物,予改用益气养血药后,精神明显恢复,再逐步加入攻癌药物,直至患者耐受。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笔记:笔者体会,浮脉与芤脉,最大的区别在于,芤脉有较为明显的边界感,这个边界感,是指脉管的横向边界,也可见于寸、关、尺三部之间的纵向边界,比如尺脉常见芤象,与关脉之间就会有一定的边界感,可以分出关、尺的区别。而浮脉则不同,除特殊情况,如肿瘤术后可呈现某部虚浮之外,一般浮脉较为连续,比如外感风热,见左寸脉浮,其浮象从寸部到关部往往是呈顺势递减,如滑梯状,而不是突然断裂,且邪热越重,浮象越显,甚至可由寸部波及关部。
分清浮脉和芤脉的意义十分重要,浮脉排除虚浮脉,一般多系外感,需用表散药物疏风祛邪,芤脉则要养正固涩,芤脉误用表散之药,容易进一步损伤正气而出现危象,临床常见用麻黄后心悸心慌的患者。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就是表散药物伤及了正气。现在临床所见,素体久虚的人越来越多,常可见芤脉,此类患者遇外感时,即使见到浮脉,需要用表散药物,也需同时顾护正气。笔者经常在一些正气不足的患者需要解表时,加用龙牡来固涩正气。在虚人外感遇浮芤脉象时,常在银花、荆芥、蝉蜕等药之外,加用生龙骨、生牡蛎收敛防脱,桑寄生、黑豆衣养血滋营以供汗源,颇有疗效。这一用法借鉴了张锡纯从龙汤的经验,他曾称赞龙骨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同时,笔者认为因正气不足而引起的虚浮脉象,如果久虚不能得到正气滋养,进一步可以发展成为芤脉。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笔记:迟风、数热、紧寒拘三种情况,在体质较为平和的患者身上是十分典型的,浮而迟或者浮而缓者,是桂枝汤证,一至二剂,便可邪去正安,如伴有咳嗽者,则加厚朴、杏仁。浮而数者,多为风热,银翘散可用。脉紧而拘,既可出现在右寸,也可两脉皆紧,两脉皆紧则风寒闭塞更为严重。拘紧脉的形成机制,一者是外寒郁闭,二者是正气奋力抵抗。笔者所处江南,一来体虚之人颇多,二来气候相对较暖,整体脉都见寒拘之象并不多见,曾在2012年冬天,集中见到了一批整体脉紧寒拘的患者,用麻黄类方效果明显。其中一位少年,咳嗽伴有少腹胀痛,用小青龙汤后咳喘、腹痛皆愈,贴切地应和了仲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的用法。
关于浮脉,在了解基础脉象的情况下,体会外感浮脉则更有实践意义,因为每个人的基础脉象不同,比如素体脉沉者,有外感症时,稍觉脉浮甚至是正常脉象时,就要考虑是否为浮脉,当用表散药物。但还有一种情况,虽感受外邪,但正气不足以抵抗外邪,则脉不显浮象。读古医书,先贤常先用扶正药物,使正气充足,再一汗而愈。笔者经验,可用小建中汤去饴糖调补,既有养营补血的作用,又能在血足精充时驱邪外出。
有时外邪明显,正气奋力抵抗时,基础脉象会出现完全改变的情况。笔者无事常自诊其脉,一次外感,基础脉象全无,仅见浮缓脉象,顾及原本阴血不足,以荆芥、防风等药物疏散表邪,效果不显,改用桂枝汤一剂而瘥。另一次外感,左关弦紧,周身酸痛,动则胸廓肌肉酸痛,以柴胡桂枝汤一剂症减,服至三剂却作鼻衄。再察左关脉,已非弦紧脉象。此处柴胡桂枝汤是用于解除外邪,但从基础体质来说,仍有阴血不足的基础,因此表证一除,则需中病即止,否则进一步使用柴胡桂枝就会由驱邪外出转而成为劫阴、动血,从而出现鼻衄、齿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