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医院史话:北京协和医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浦爱德与中国第一个社会服务部

“中国的美国女儿”浦爱德(Ida Pruitt)

病人社会历史记录表

1920年,浦爱德(Ida Pruitt)来到北京,带着对饱受疾苦的中国患者的深切同情,在北京协和医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服务部。这位“中国的美国女儿”,和她培养的中国第一批社会服务工作人员,将服务延伸进社区、家庭,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架起一座温情桥梁。

协和院史馆中封存着一本近百年前的老病历,扉页褪色,尾页附一张区别于白色病案的淡黄色薄笺,这便是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个案信息采集使用的“病人社会历史记录表”。

在协和的病案室中,类似的病案成千上万,仅1932—1933年,就有4 901份。社工们用整齐的英文在记录表上填写患者门诊号、住院号、姓名、婚否、原籍、住址、职业、家人及朋友联系信息和经济状况等,认真分析患者面临的实际困难,然后给医生提供相应的处理意见。

社会工作是医疗向社会延伸所催生的一门专业。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任何一家医院,如果只有先进的医疗水平、精良的设备、优秀的管理经验,而没有配套的社会服务部和社会工作者,就不能算作一流的医院。

1919年春天,洛克菲勒基金会计划为其新建的北京协和医院物色一名精通中英文的社会工作者。此时,在美国费城慈善协会工作的浦爱德向基金会发出了申请。浦爱德出生于中国,随父母在中国传教办学,长大后回美国学习,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她凭借优秀的双语能力、中美融合的文化背景、优异的成绩和卓越的个案经验应聘成功。

1920年,浦爱德被基金会选送到麻省总医院系统学习社会工作,1921年5月就任协和社会服务部主任。工作伊始,浦爱德就遇到人手短缺和人员专业性不足的难题。幸运的是,燕京大学在时任宗教学院教授的美国传教士步济时的主持下,于1922年创建了社会学系,为学生提供医学管理、医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医学等全面教育,成为协和社会服务部的人才输送地。

浦爱德的童年扎根在中国大地,她对饱受疾苦的中国老百姓抱有朴素、真切的同情和关爱。她始终认为,社会服务部应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为贫穷患者整合资源,将服务延伸到他们生活的社区中,“协和帮穷部”的名号也由此而来。作为患者的知心人,社工遇到家境贫寒的患者时,会通过个人谈话、家庭访问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史、家庭情况和具体难处,记录存档后结合患者实际采取诸如减免诊疗费或分期付款,资助物资,给予营养费、路费、殡葬费救济等措施,实实在在地帮助患者战胜疾病。作为医生的得力帮手,社工还负责患者的随访与记录工作(信访和家访),这对临床医生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大有帮助。社工还兼职院区导航和专科分诊工作。总之,社会服务部对医、护、患三者皆有益处,对提升患者满意度、减轻医生负担有显著作用。

当时协和社工的地位和待遇相当高。他们可像医生一样享有穿白大褂,医生食堂用餐、午茶,生病住头等病房,每年带薪休假4周等待遇,在75元月工资的基础上,年度优秀工作者还可获得5元额外奖励。在浦爱德的管理下,20世纪30年代,共有30多名社工在职工作,为医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作为一名专业素养过硬的社工和“中国通”,浦爱德深谙中国社会的发展线索和内在逻辑,总能立足本土文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据社工张中堂回忆,一尹姓患者,29岁,因患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双腿截肢,住院12次,逐渐丧失了工作能力。其母年迈力弱,其亲戚自顾不暇,皆无法提供人力和物力帮助。社会服务部当即将该患者送入调养院居住以方便照护,并向骨科专家孟继懋请教对策。孟大夫建议为患者安装假肢以恢复行走能力,可是在当时最便宜的假肢也要70元,于是筹款成为难题。社会服务部经过调查,发现雇佣患者母亲当保姆的雇主正是医院庶务科的张佩泉先生,张先生工资较高且深切同情患者一家的遭遇,他愿意帮忙支付35元费用。社会服务部又在浦爱德主任的批准下支付了剩余费用。仅1个多月,医院便为患者安装好假肢,买了一副拐和一双鞋。两年之后,患者成功复健,可以拄拐走路。社工送他到本院职业治疗处学习编织品制作,每天工作半日,每月1元酬金、3元工资。张中堂回忆说,患者对于残疾后还能自食其力,甚感愉快和满足,社工们也倍感欣慰。这个案例只是成百上千服务案例当中的一个,但却可反映协和社会服务部工作的细致程度、挖掘深度和覆盖广度。

在探索和实践中,浦爱德将中美患者对社会工作需求的共性进行归纳合并,将美国先进的社会工作经验引入中国,开办了职工社会服务部、怀幼会、调养院和救济部等机构。从中国社会服务工作开创者、协和第一任社会服务部主任浦爱德,到杰出的医务社会工作专家张中堂,再到我国现代台湾社会服务体系奠基人刘良沼,协和社工部的种子播撒到了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的祖国各地,乃至亚太地区。

因历史原因和环境变迁,浦爱德创建的社会服务部不再以独立的部门存在,但是她所倡导的服务精神却在协和生生不息,流传至今。2001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医患关系办公室”,在帮助患者、协调医患关系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北京协和医学基金会担负起了资助病情疑难、家庭贫困、救治后可重新获得劳动能力患者的责任。“浦爱德志愿服务队”身穿橙色马甲,每天从早7:30就在人流量最大的门诊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就诊服务。2018年,协和恢复社会工作部,隶属于门诊部,从搭建平台到整合资源,从志愿服务、转诊、救助到心理疏导,让患者感受到应有的友善和温暖,医学的社会属性在协和继续发扬光大。

抚今追昔,浦爱德和社会服务部的精神就像一粒种子,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时至今日,社会治疗已成为医学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浦爱德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为患者提供就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