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学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消毒学绪论

第一节 消毒学定义及学科范畴

一、消毒定义及其内涵

(一)消毒定义

消毒(disinfection)指用消毒因子杀灭、清除、中和或抑制人体外环境中的目标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消毒是指一种状态、一种结果。有时消毒又指一种消毒处理过程、一种消毒方法。

(二)消毒的内涵

消毒定义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消毒因子

指用于消毒的物质或能量。消毒因子(disinfection agents)包括物理消毒因子、化学消毒因子和生物消毒因子,或其组合而成的复合消毒因子。

(1)物理消毒因子(physical disinfection agents):

通过物理原理产生消毒作用的因子,主要有热力(heat)、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紫外线照射(ultraviolet irradiation)、微波(microwave)、超声波(ultrasonic wave)和等离子体(plasma)。或通过物理摩擦、物理过滤、物理与空间阻隔等方式产生消毒作用,如用水冲洗或擦洗:流水洗手、洗头,毛巾洗脸,冲洗卫生间地面等;扫帚扫地、抹布擦拭家私和器具等;过滤介质(filtration media):层流手术室、细菌过滤器、口罩等;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面罩、医用防护眼镜等医护人员自我隔离;疫点和疫区的封锁隔离:隔离治疗室、隔离医学观察室、居家隔离,封村、封城,或远距离隔离生活区等。

(2)化学消毒因子(chemical disinfection agents):

主要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消毒作用的因子,主要有灭菌剂(sterilant)、消毒剂(disinfectant)、抗(脓)毒剂/抗(脓)毒药(antiseptic)、抗菌剂(antibacterial)、抑菌剂(bacteriostat)和防保剂(preservative)等。

(3)生物消毒因子(biological disinfection agents):

通过生物学原理产生消毒作用的因子,主要有植物提取物(plant extracts)、动物提取物(animal extracts)、微生物代谢的生物活性成分或微生物活体,主要包括酚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精油、生物碱、多糖、多肽、酶(enzyme)和噬菌体(bacteriophage)等。

2.人体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 of human body)

指人体生存所处的自然界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直接接触的机体部分微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1)人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和创口等;

(2)人体所处的周围环境和场所,如空气、水体、土壤和物体表面等;

(3)人体食用、使用和享用的物品,如食品、药品、化妆品、饮水、医疗器械、卫生用品、餐饮具、衣物、书籍、字画和古董等。

3.目标微生物(targetm icroorganism)

指每次消毒活动消毒因子要杀灭、清除、中和或抑制的微生物。这些消毒目标微生物存在于消毒对象的里或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对人、动物和植物致病的病原微生物;

(2)对人体具有卫生学意义的卫生微生物;

(3)对环境和物品有害的微生物;

(4)其他特定的微生物。

4.消毒作用方式(disinfection mode of action)

指消毒因子作用于目标微生物的方式。消毒因子通过杀灭、清除、中和或抑制等几种方式作用于目标微生物。

(1)杀灭(kill):

包含杀死(kill)、毁灭(destroy)和灭活(inactivate)几种表述,是消毒因子对目标微生物不可逆、彻底地摧毁,灭活是针对病毒而言,因为病毒的核酸具有感染活性,必须毁灭其核酸,使其丧失感染活性,才算达到了对病毒的杀灭。

(2)清除(eliminate):

通过物理摩擦去除目标微生物的方式达到消毒的目的,如用水冲洗或擦洗:流水洗手、洗头,毛巾洗脸,冲洗卫生间地面等;又如扫帚扫地、抹布擦拭家私和器具等;或是通过过滤介质滤除目标微生物的方式达到消毒的目的,如细菌滤器、层流手术室的空气高效过滤器、医用口罩等;或是通过物理和空间阻隔隔离或远离目标微生物的方式达到消毒的目的,如医护人员穿着医用防护服、使用医用防护面罩、佩戴医用防护眼镜等自我隔离;如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定点隔离医学观察、可疑症状者居家隔离观察;如封村、封城防止人员和动物外出;如集中传染源于偏远地,远距离隔离其救治区和生活区等。

(3)中和(neutralize):

是针对抗原抗体反应的消毒方式,如机体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抗原产生的中和抗体(可溶性蛋白),能有效地中和掉该病原体抗原对机体细胞的感染。

(4)抑制(inhibit):

是指消毒因子暂时控制住了目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活性而并未杀灭它们,在抑制因素解除后,目标微生物可以复活生长。

5.无害化(harm less)

指通过消毒因子的处理,使消毒对象目标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对人体、物体和物品等不产生危害的程度。通过消毒处理,消毒对象或达到了要求的无菌(sterility)状态,或达到了要求的消毒合格(qualified disinfection)状态、抗菌和抑菌合格状态、防腐保存合格状态。消毒对象,表面上看是可感知的作用对象,实质上是针对肉眼无法看见的目标微生物。若消毒的目的是,消毒作用后消毒对象的表和/或里目标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对人体无害的程度,则为医学消毒的范畴。

6.消毒方法(method of disinfection)

或称消毒措施(measure of disinfection),指对不同消毒对象所采取的具体消毒方法。这些消毒方法包括用各种消毒因子,如物理消毒因子、化学消毒因子、生物消毒因子以及这些消毒因子组合而成的复合因子,处理消毒对象的表和/或里,使其作用于目标微生物,达到所需消毒效果,如无菌或不同的消毒,或抗菌,或抑菌,或防腐保存等状态的所有措施。因此,这里的“消毒”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使消毒对象达到所需消毒效果的各种消毒方法。

汉语文化语境下的“消毒”除有“消毒定义”本身的含义外,有时指“消毒方法”,如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食品消毒、饮水消毒;有时亦指“消毒动作”,如消毒手术器械、消毒手、消毒空气。英语文化语境下的“disinfection”是名词,指通过消毒因子的处理,物品或场所处于“消毒的状态”或达到了“消毒的结果”,有时指某种“消毒方法”;“disinfect”是动词,指“对……进行消毒”。注意不同文化语境下“消毒”一词的表述和含义。

7.消毒方法分类(classification of disinfection method)

消毒方法主要分类如下:

(1)按消毒因子本身的性质分类:

主要包括物理消毒法(physical disinfection)、化学消毒法(chemical disinfection)和生物消毒法(biological disinfection)。

(2)按消毒因子对目标微生物作用的目的分类:

主要包括灭菌法(sterilization)、消毒法(disinfection)、抗(脓)毒法(antisepsis)、抗菌法(antibacteria)、抑菌法(bacteriostasis)和防保法(防腐保存法)(preservation)。

(3)按消毒因子对目标微生物作用的水平分类:

主要包括低水平消毒法(low level disinfection)、中水平消毒法(middle level disinfection)、高水平消毒法(high level disinfection)和灭菌法(sterilization)。

8.传染病病原体消毒必须遵循的三个铁律

当我们了解了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结构、致病性、传播途径和对消毒因子的抵抗力之后,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传染病,尤其是列入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烈性传染病,切断传染源的传播途径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工作。消毒能够实现这一目的,但必须是科学消毒。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传染病病原体科学消毒必须遵循以下三个铁律或原则,这也适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毒。

(1)尽早发现病原体:

通过加强日常监测、提高对病人的诊断水平,尤其是提高对病原体的检验水平,尽早发现病原体;通过对病原体储存宿主、中间宿主的监测检验,尽早发现病原体;必要时,通过对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样本的监测检验,尽早发现病原体。发现病原体越早,越能为消毒控制病原体的传播感染赢得时间。

(2)立即隔离控制病原体:

一旦确定了某传染病的病原体所在,传染源就确定了,这时需要做的事情是立即隔离控制传染源,也就是隔离控制病原体。控制传染源必须马上实施,不能等待,控制带有强制性,因为病原体在传染源体内,它随时会随传染源呼出的气体、说话的飞沫、呼吸道的分泌物及肠道的排泄物等传播。若传染源为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则须立即隔离治疗。若为密切接触者,则须进行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是限制传染源的活动空间,是对病原体的物理阻隔,更是维护广大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隔离传染源是最古老、最有效的消毒措施。隔离传染源越快、越彻底,越能有效控制病原体的传播。

(3)立即彻底杀灭病原体:

若传染源为人,除立即隔离治疗外,还要对该传染源此前活动的场所、乘坐的交通工具、使用的器物等立即做好终末消毒,因为不排除病原体已经污染了这些场所、工具和器物的可能性;对接诊传染源的医疗场所、使用的医疗器械和物品,要做好随时消毒,杀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同时,医护人员要做好隔离防护,防止医源性感染;若传染源为媒介生物,如某种动物,应立即扑杀,做好终末消毒;若传染来自污染的环境,应立即对污染的环境及其物品做好终末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场所,必须加强随时消毒。立即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体,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越彻底,越能控制病原体的传播感染。

二、消毒学定义及其学科范畴

(一)消毒学定义

消毒学(science of disinfection)是研究用消毒因子杀灭、清除、中和或抑制人体外环境中的目标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科学。消毒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消毒理论(包括消毒动力学和消毒机制等)、消毒因子(包括消毒药械产生和医护人员防护用品提供等)、消毒目标微生物(消毒因子作用的微生物)、消毒指示微生物(实验室评价消毒因子消毒效果的标准微生物)、消毒技术和消毒方法、消毒相关产品毒理安全性评价和消毒学检验(包括消毒因子在实验室、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实验中的消毒效果检验评价,各种实际消毒活动消毒效果的检测评价,消毒因子浓度或剂量的检测等)等方面系统化的知识。简而言之,消毒学是研究消除体外微生物毒害人体健康的科学。除另有所指外,我们所说的消毒学通常是指医学消毒学。

(二)消毒学的学科范畴

消毒学属于抗微生物学的范畴。消毒学既涉及预防医学、分析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卫生检验学等的理论和知识,也涉及物理学、化学、毒理学、仪器分析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融合,是一门交叉学科,有其独特性。

消毒学的学科范畴非常广泛,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消毒的定义及其内涵、消毒学历史回顾、消毒学趋势;消毒学研究基本技术和术语要求;消毒因子作用机制、物理消毒因子、化学消毒因子、生物消毒因子;感染性疾病概况;消毒目标微生物、消毒指示微生物;消毒效果影响因素和消毒方法选择原则;消毒学检验;消毒因子杀灭微生物效果评价、消毒因子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效果评价、消毒因子抗(抑)菌效果评价、消毒相关产品消毒效果评价、消毒因子毒理安全性评价;食品消毒、药品消毒、化妆品消毒、水体消毒;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托幼机构和学校消毒、公共场所消毒、口岸消毒、疫源地消毒、军事医学消毒、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特殊环境消毒、其他领域消毒、消毒器制造和消毒剂生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