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
我国从业者半数有心理学背景,1/3有医学背景,有“其他”专业和教育学背景的各占约1/5(注:一人可拥有多个专业背景)。2/3的华北区从业者拥有心理学背景,这个比例是西北区的2倍,中南区和西北区医学背景者比例最高,均超过40%。超过半数发达城市从业者拥有心理学背景,中等发达城市医学背景的从业者比例最高,超过40%,而近1/4欠发达城市的从业者为教育学背景,这个比例高于中等发达城市,显著高于发达城市。半数女性从业者有心理学背景,显著高于男性,而不足1/3的女性从业者有医学背景,则显著低于男性。30岁及以下从业者有心理学背景的比例显著高于另外三种背景,31~39岁的从业者有心理学背景者的比例低于有医学背景者,而40岁及以上的从业者心理学背景的比例则同时低于有医学背景和“其他”专业背景者。结合学历比较,拥有博士学历者几乎均为心理学和医学背景者,硕士学历者心理学背景者最多,本科学历者心理学背景和医学背景者的比例接近,各占约1/3。医学背景者从业时间≤3年比例显著低于“其他”专业背景者,而从业时间为≥7年的比例则显著高于“其他”专业背景者。
我国的心理咨询起步于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所以医疗系统平均从业时间最长,例如,武汉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开始的时间最长就可达到20年。随后高校兴起了心理咨询,而社会从业是在2001年«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颁布,2004年职业标准正式出台之后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所以就专业背景看,医学背景从业7年及以上者近40%,而“其他”专业背景者则是从业3年及以下者超过40%,这也反映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同时,从业时间的长短也可以反映职业的稳定性,所以可以说明医疗系统的从业最稳定,而社会从业者则最有可能改换职业。
我国从业者的教育背景与早期70%~90%均为医学背景,而心理学背景者不足10%的调查结果相比,从业者心理学和教育学背景的比例逐渐增多。这种教育背景的改变与心理学教育在中国开始较晚,所以心理学毕业生进入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也较晚相关。从三个年龄段从业者专业背景的比例中,低年龄组心理学背景者比例高于其他背景者,也可以反映出心理学背景者在逐渐增加。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机构以及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设置与心理学教育水平高度相关,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院校越多,心理学教育水平越高,心理咨询机构开设的数量就越多,从业人员也越多,这可以反映在目前心理学背景从业者增多的结果当中,也可以反映在西北区心理学背景比例最低,医学背景者比例最高的结果中。因为目前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价格和需求层次方面尚不属于大众消费,所以可以推断,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时,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可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当地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就可能具有该行业初期的特点,即:起步于医院,医学背景者较多,且开始时从业者学历偏低。西北区就是这样的状况:医疗背景者的比例在6个行政区中最高,大专及以下学历者的比例也最高。
发达城市从业者心理学背景相对较多,中等发达城市医学背景比较多,欠发达城市则是教育学背景相对较多,这反映了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水平在经济发达地区较高,而教育系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所以在欠发达地区也得到重视。上述结果结合三个心理服务从业系统的职业稳定度,可以反映出政府和政策的支持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和成熟非常重要。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心理服务的发展速度和行业水平在整个亚洲地区都是领先的,这归功于当地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大力支持心理行业的发展;同样的,美国1963年颁布了«社区心理健康中心法案»(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s Act),使得各个社区有权利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中心,直接促成了2 000个心理健康中心的建立;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在心理学领域的科研水平一直遥遥领先,这也与政府的关注和大力投入密切相关。在我国,正是由于政府政策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规定课程,对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教师要使用包括心理干预在内的不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也指出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所以,在1995年,就有20%~30%的高校提供某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在一些大城市,比例达到60%~70%。目前,我国发达城市中学和大学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接近100%,同时,在欠发达城市,从业者也以教育学背景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