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原 文】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二十一、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病 机】
风湿在表而化热。
【功 用】
解表祛湿,轻清宣化。
【临床应用】
(一)湿病(类风湿关节炎)
田某,男,13岁,河南偃师人。1984年3月10日初诊。
主 诉| 发热伴双侧膝、踝、髋关节肿痛热半年。
现病史| 患者半年前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1~40.0℃,曾在县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用青霉素、泼尼松、吡罗昔康等西药,时轻时重。刻诊:发热,午后甚,双侧膝、踝、髋关节肿痛,扪之而热,无汗,口不渴,食欲不振,小便短黄,血沉60mm/h,舌质绛红,苔薄白,脉浮滑而数。
辨 病| 湿病(类风湿关节炎)。
辨 证| 麻杏苡甘汤证。
处 方| 麻黄10g,杏仁10g,薏苡仁30g,甘草15g,犀角粉1 3g(另包冲服),丹皮10g,知母15g,防己15g,白术10g。10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1 犀角已禁用,现多用水牛角代替。为维持医案原貌计,此处予以保留。下同。
1984年3月22日二诊:发热退,关节肿痛减,食欲增,小便清利,舌红不黯,脉浮不数,苔薄白,上方去犀角粉再取10剂。
1984年4月1日三诊:关节肿痛减,饮食正常,时有汗出,脉浮而虚,舌象正常。血沉20mm/h。改为防己黄芪汤加味。
处 方| 防己15g,黄芪30g,白术15g,当归10g,白芍12g,黑杜仲10g,桑寄生15g,甘草15g。10剂。
后以此方加减一直服至1984年5月10日,诸症消失而停药。
按 本案即后世所谓“热痹”。发热午后甚半年,关节肿痛而热,脉浮滑而数,说明风湿仍在表,但舌质绛红,则提示有邪入营血之象,故初诊用麻杏苡甘汤合防己、知母、白术以祛在表之风湿,加犀角、丹皮以清营热。二诊不发热,关节肿痛减,故减去清营热之犀角粉。三诊关节肿消痛减,时有汗出,脉浮而虚,提示邪未尽而正已虚,故改为防己黄芪汤加减,方证相应,故疗效颇佳。
(二)湿病(发热)
张某,男,28岁,农民工,河南平顶山市人。1989年5月20日初诊。
主 诉| 午后低热2个月。
现病史| 2个月前出现午后低热,体温波动在37.2~37.8℃,因当时在广东打工,就诊于广州某省级医院,经检查无阳性结果而返乡。在平顶山某医院做多项检查,除C反应蛋白为42mg/L外,余无阳性结果。刻诊:午后低热,体温37.2~37.8℃,发热时稍感肌肉困痛,无汗,饮食、二便正常,舌质正红,苔薄白,脉浮。
辨 病| 湿病(风湿在表证)。
辨 证| 麻杏苡甘汤证。
处 方| 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甘草12g。7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1989年5月29日二诊:服上方后,前两天微微汗出,即未再发热,体温正常,别无不适,为巩固疗效,故来再取上方7剂。
按 本案属原因不明之低热,可能与其在南方感受湿邪有关,风湿在表而化热,出现低热、身困痛,故用麻杏苡甘汤轻清宣化,解表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