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甘草泻心汤
【原 文】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十、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炙)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病 机】
湿热内蕴(或湿热蕴毒),脾胃升降失常。
【功 用】
健脾除湿,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
余用甘草泻心汤是根据《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十条文所述诸症为依据,或加减,或合方,治疗白塞病、结节性红斑、干燥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痤疮、咳嗽、发热、口腔黏膜白斑、真菌性食管炎、真菌性发热、手足口病、干燥脱屑性唇炎、肿瘤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普通性脂溢性脱发等病症。
(一)狐惑(白塞病)
病例1.孙某,女,35岁,河南长垣县人。病历号:14110196。2014年11月8日初诊。
主 诉| 复发性口腔溃疡,外阴溃疡,反复发热7年。
现病史| 患者7年前出现复发性口腔溃疡,外阴溃疡,反复发热,于2011年7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白塞病,给予泼尼松、沙利度胺等西药,症状消失。3个月前又因发热,头痛,全身疼,口腔、外阴溃疡住某私立医院,按“白塞病”用西药治疗2个月,但因肝功能异常而出院。刻诊:口腔、外阴溃疡,双髋、膝、肩关节疼痛,遇冷加重,目赤,四肢散在瘀斑,舌质淡黯,苔白滑,脉弦。
辨 病| 狐惑病(白塞病)。
辨 证| 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赤豆当归散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黄芪60g,白术15g,防己15g,制川乌15g,当归12g,甘草20g,赤小豆30g,12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
2014年11月26日二诊:诸症均减,但便溏每日2次。上方加吴茱萸10g。12剂。
2014年12月9日三诊:口腔、外阴溃疡未发作,关节疼痛减轻,瘀斑消退,目赤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仍用上方,制川乌加至20g。15剂。
此后,以上方加减一直服至2015年7月29日,除偶有口腔溃疡外,余症消失。
病例2.马某,男,52岁,干部,河南偃师人。1986年7月10日初诊。
主 诉| 口腔及肛周溃疡11年。
现病史| 患者自1975年冬开始,口腔及肛周出现溃疡,时发时愈,并常感低热(体温波动在37.2~37.6℃),畏寒,膝关节酸痛,视力下降(左眼0.6、右眼0.4),食欲不振。曾按“复发性口腔溃疡”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欠佳。遂于1979年3月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诊断为白塞病,嘱服地塞米松3mg/d。服药月余,诸症渐减,但口腔及肛周溃疡仍时发时愈。半年后将地塞米松减至2.25mg/d,视力再度下降(左眼0.5、右眼0.3)。数年来一直服用地塞米松2.25mg/d,口腔及肛周溃疡仍反复发作。现口腔两颊黏膜、舌尖、口唇、肛周各有一处溃疡,视力左眼0.4、右眼0.2,颜面虚浮,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每日3次,小便清长,自汗出,舌质淡,边有齿痕,苔黄白相间而厚腻,脉濡数。
辨 病| 狐惑病(白塞病)。
辨 证| 甘草泻心汤合赤豆当归散证。
处 方| 生甘草30g,半夏30g,黄芩15g,黄连10g,干姜15g,党参15g,当归10g,赤小豆30g,黄芪30g。20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并嘱继续服用地塞米松2.25mg/d。
二诊:前方连服4个月,诸症逐渐消失,饮食增,精神佳,二便尚可,舌仍淡,苔白,脉已不数,两尺无力。视力恢复至左眼0.6、右眼0.3。服上药期间,患者曾试图减少激素用量,但减至1.5mg/d时,口腔溃疡间或复发,故激素未敢减量。据刻下脉症,试以补肾气为法。
处 方| 熟地炭30g,山药30g,山萸肉15g,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5g,制附子20g,上肉桂3g,黄芪30g,黄连3g。30剂。嘱每服15剂,地塞米松减0.37mg。
三诊:服上方1月,地塞米松减至1.5mg/d,诸症未复发,颜面浮虚渐消,尺脉较前有力,舌质稍淡,苔薄白。仍服二诊方,递减激素如前。
四诊:上方连服2月余,激素递减以至停用,除口腔曾出现一处溃疡,数日即愈外,其他无不适,视力明显好转(左眼0.9、右眼0.6)。嘱以二诊方再进2个月,以巩固之。随访3年,诸症未再发。
病例3.王某,女,44岁,农民工,河南信阳人。病历号:14030195。
2014年3月21日首诊。
主 诉| 前阴溃疡疼痛、带下稀黏量多、口角糜烂2年半。
现病史| 患者2年前出现前阴溃疡,在郑州多家省、市医院就诊检查,均未发现阳性结果。刻诊:症如前述,询知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舌质淡,苔白滑,脉弦。
辨 病| 狐惑病(白塞病)。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20g,苦参15g,甘草30g,土茯苓30g。7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服上方后前症大减,间断服药(因其到外地打工)至2015年10月15日,诸症消失。
2016年5月26日二诊:自述原来病症痊愈,故未再来诊。患者于3个月前行子宫摘除术,术后刀口愈合,但刀口处疼痛至今未愈,且伴双膝关节冷痛,舌质淡,苔白滑,脉弦。
辨 证| 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黄芪60g,白术15g,防己20g,制川乌15g,当归15g,甘草20g。10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
2016年6月6日三诊:服上方后双膝关节及腹部刀口疼痛大减,再取上方10剂以巩固之。
病例4.白某,女,28岁,职员,北京市人。病历号:16050163。2016年5月24日初诊。
主 诉| 复发性口腔溃疡3年,伴外阴溃疡1年。
现病史| 患者2013年开始反复出现口腔溃疡,2015年伴见外阴溃疡,于2016年5月3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白塞病,因惧怕西药副作用,经介绍,未用西药而找余诊治。刻诊:口腔、外阴溃疡及下肢结节性红斑反复发作,目赤干涩,面部痤疮,头皮毛囊炎,上腹胀,便秘,皮肤瘙痒,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
辨 病| 狐惑病(白塞病)。
辨 证| 甘草泻心汤合赤豆当归散、麻杏苡甘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当归15g,赤小豆30g,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荆芥10g,防风10g,土茯苓30g,苦参10g,甘草20g。15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6年6月13日二诊:前症均减,仍便秘,易汗出。上方加黄芪50g,白术12g,防风10g,防己12g,升麻10g。30剂。
2016年9月11日三诊:诸症均已消失,但仍便秘。用6月13日方加赤芍20g。45剂。
2016年11月22日四诊:前症均未再发作,原下肢结节性红斑处,遗留色素沉着,近几天上腹胀,时恶心,查B超示:胆囊壁毛糙。调方兼治其胆囊疾患。
处 方| 柴胡20g,黄芩10g,清半夏20g,炒枳实10g,白芍20g,乌梅15g,黄连3g,干姜12g,当归15g,赤小豆30g,甘草20g。30剂。
2017年7月2日五诊:服上方后诸症均愈。半个月前诸症又发作,仍是口腔、外阴溃疡,下肢结节性红斑,目不干涩,时目赤,痤疮愈,头皮毛囊炎及皮肤瘙痒偶尔发作,或有黄带。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当归15g,赤小豆30g,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苦参12g,炒苍术15g,黄柏12g,黄芪60g,防己12g,荆芥10g,防风10g,地肤子30g,土茯苓30g,甘草20g。30剂。
2018年6月20日六诊:服上方后,诸症消失近1年,1个月前诸症又发作,在北京某医院用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类中药后诸症加重,口腔、外阴溃疡及下肢结节性红斑发作频繁,目赤干涩,痤疮,腹痛,带下色黄,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当归15g,赤小豆30g,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苦参12g,黄柏12g,黄芪60g,防己12g,荆芥10g,防风10g,柴胡12g,炒枳实10g,白芍20g,土茯苓30g,甘草20g。30剂。
此后以上方稍作加减间断服至2018年11月19日,除偶有结节性红斑外,余症均未再发作,再取上方30剂巩固之。
按 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炎。可侵害人体多个器官,包括口腔、皮肤、关节肌肉、眼睛、血管、心脏、肺和神经系统等,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和会阴部溃疡、皮疹、下肢结节红斑、眼部虹膜炎、食管溃疡、小肠或结肠溃疡及关节肿痛等。《金匮》“狐惑病”与白塞病的临床表现颇相类似,故选甘草泻心汤加减以治之。《诸病源候论》卷八《伤寒病诸候·伤寒狐惑候》云:“狐惑二病者……皆由湿毒气所为也。”可知“湿毒”是狐惑病的主要病机。由于患者体质、病程及治疗经过等的不同,故在证候上有兼寒、夹热、偏虚、偏实的差异。
病例1因湿热兼寒流注关节,致双髋、膝、肩关节疼痛,遇冷加重,故用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制川乌;因目赤,故加赤豆当归散,一般情况下,前阴溃疡者,可用苦参煎水熏洗患处,或于汤剂中加苦参内服,因本例寒湿较重,故未用苦参。病例2初诊时以湿热为主,兼有气虚故用甘草泻心汤合赤豆当归散加味以治之。及至再诊时,证情虽基本痊愈,但激素不能减量,颇为棘手。据有关报道,长期服用激素,多出现阴虚火旺之证,但从本例证情来看,自服甘草泻心汤加味后,热象已除,似以肾气虚为主。此外,据现代药理研究,附子、肉桂、熟地均有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故改用金匮肾气丸加味,以图递减激素用量,结果疗效满意,终至停用激素而诸症未复发。说明长期服用激素,由于个体的差异,也有表现为肾气虚或肾阳虚者。病例3以前阴溃疡为主,即狐惑病“蚀于阴为狐”之症,乃湿热毒邪下注所致,故用甘草泻心汤加苦参、土茯苓以增强其燥湿解毒之力;其后因术后气血亏虚,加之湿热兼寒流注膝关节及刀口处而致局部疼痛,故加防己黄芪汤、制川乌、当归以益气养血,利湿散寒,疗效较好。病例4是较典型的白塞病,多个器官、系统均有损害,如口腔、外阴溃疡(黏膜损害),结节性红斑、痤疮、毛囊炎(血管、皮肤损害),目赤干涩(眼损害),腹胀、便秘(胃肠道损害)等。基本方是甘草泻心汤,结节性红斑合麻杏苡甘汤;目赤干涩加赤豆当归散;外阴溃疡加苦参;痤疮、毛囊炎加荆芥、防风、土茯苓或地肤子;白塞病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多表现为腹胀便溏,本案却表现为便秘,而此种便秘并非热盛或阴虚,而是气虚脾虚不能运化使然,故二诊、三诊加用余治疗气虚便秘的黄芪赤风汤,此外,还加了白术、防己,取其预防湿热流注关节之用。四诊合并胆囊炎,故合大柴胡汤加减。六诊前由于来诊不便,在北京某医院用滋阴泻火、清热解毒类中药使病情加重,仍用五诊方加减继服,终使病情稳定。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认为白塞病患者应当多吃水果,但余认为甘草泻心汤所治的白塞病属湿热为患,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均在禁忌之列,因其能助湿伤脾胃也。
(二)结节性红斑
病例1.马某,女,78岁,郑州市人。1998年4月15日初诊。
主 诉| 发现面部红色肿块1周。
现病史| 患者1周前于右侧面颞部突然出现一如拇指大小不痛的红色肿块,即住郑州市某医院按局部炎症静脉注射消炎针剂(药物不详)1周,原肿块不消且稍增大而疼痛,遂求余诊治。刻诊:右侧面颞部红色肿块如前且痛,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史,现下口唇内侧有一小溃疡,舌质红,苔白滑,脉弦。
辨 病| 狐惑病(白塞病)。
辨 证| 甘草泻心汤合麻杏苡甘汤证。
处 方| 清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2g,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甘草30g。3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嘱其停用西药,忌食水果、蜂蜜、白糖。
1998年4月18日二诊:服上方后(已出院)肿块已消大半,不痛,色变黯,口腔溃疡愈,再服上方10剂。
后其女来看其他病,言其母服上方后前症愈,未再发。
按 狐惑病(白塞病)的结节性红斑,大多出现在下肢,但也有出现在头面部者,此即狐惑病“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中的“乍赤”者。麻杏苡甘汤原为治疗风湿在表而化热,证见“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的方剂,甘草泻心汤证的结节性红斑是湿热毒邪壅遏在表的脉络所致,其病机相类,故凡伴见结节性红斑者,均可合麻杏苡甘汤以治之。
病例2.秦某,男,49岁,郑州市人。病历号:16090138。2016年9月20日初诊。
主 诉| 左腮腺肿块近3个月。
现病史| 3个月前患者因发热、左腮腺肿块就诊省某医院,住院静脉注射,第2天即不发热,于2016年6月27日做左腮腺肿块手术,但术后肿块复发且刀口不能愈合,2016年8月3日在某院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左腮腺区)软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伴肉芽肿形成。用抗生素无效。2016年8月29日磁共振成像检查报告示:左腮腺肿物术后改变(病史提示);空泡蝶鞍。遂出院。刻诊:左腮腺肿块稍痛,刀口未愈合,有水样渗出,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面部有痤疮,舌质淡,苔白,脉沉弦。
辨 病| 狐惑病(白塞病)。
辨 证| 甘草泻心汤合麻杏苡甘汤证。
处 方| 清半夏30g,黄芩20g,黄连6g,干姜12g,麻黄12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柴胡3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21g。3剂,中药颗粒剂,日1剂,早晚各1次开水冲服。
2016年9月23日二诊:肿痛渗出均减,再服上方7剂。
2016年9月29日三诊:症再减,但刀口仍未完全愈合,易汗出。上方加黄芪50g,白术12g,防己10g。12剂。
2016年10月13日四诊:肿痛基本消失,刀口已愈合,汗出愈,痤疮未再发。
处 方| 清半夏30g,黄芩20g,黄连6g,干姜12g,麻黄12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柴胡18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21g。10剂,以巩固疗效。
2017年5月20日电话随访,言其诸症至今未复发。
病例3.孙某,女,55岁,周口市太康县人。病历号:16110156。于2016年11月21日初诊。
主 诉| 双足底有结节疼痛1年半。
现病史| 患者双足底有结节(不红)疼痛1年半,曾在省市多家医院做多项检查,诊断不明,治疗无效。刻诊:双足底结节(不红)疼痛,行走及休息均疼痛难忍,询知半年前上下肢曾有一如枣样大小的红色结节疼痛,一周后消失,两年前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饮食、二便尚可,舌质正红,苔白滑,脉弦。
辨 病| 狐惑病(白塞病)。
辨 证| 甘草泻心汤合麻杏苡甘汤、防己黄芪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黄芪50g,白术15g,防己20g,制川乌12g,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甘草20g。7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
2016年11月29日二诊:服上方足底结节消失大半,疼痛大减,再用上方加当归15g,制川乌加至20g。14剂。
2016年12月15日三诊:足底疼痛再减,结节较前少,但自觉痛处发热,两眼干涩,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黄芪50g,苍术20g,防己20g,黄柏12g,制川乌12g,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甘草20g,当归15g,赤小豆30g。15剂。
2017年1月4日四诊:疼痛、结节、眼干涩、足底热均较前大减。再服上方20剂。
2017年2月9日五诊:诸症基本痊愈,再服上方20剂巩固疗效。
按 此案可谓疑难病例,双足底结节疼痛一年半,经多项检查无阳性结果,余抓住曾有口腔溃疡和曾有结节性红斑这两个特异性症状,诊断为狐惑病的甘草泻心汤合麻杏苡甘汤、防己黄芪汤方证。初诊加制川乌,二诊加当归,增制川乌用量,乃因患处痛甚,而痛甚之因,则为兼有寒邪,正如《素问·痹论》所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故用制川乌散寒止痛,当归活血通经。三诊自觉痛处发热,两眼干涩,说明有化热之象,故减川乌用量,加黄柏、赤小豆以清热利湿。由于辨证无误,方证相应,故能取得满意疗效。
(三)干燥综合征
病例1.李某,女,40岁,郑州市人。2012年4月2日初诊。
主 诉| 双侧腮腺肿痛伴发热1周。
现病史| 患者双侧腮腺肿痛伴发热1周,在省人民医院做腮腺造影示腮腺体实质严重萎缩,几乎不能分泌唾液,诊断为干燥综合征。因患者惧怕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而求中医诊治。刻诊:发热(38.0℃),双侧腮腺肿痛,口干无唾液,眼干涩,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便溏,每日1次,膝关节冷痛,舌质淡红无苔,脉滑数。
辨 病| 干燥综合征。
辨 证| 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柴胡30g,黄芪50g,白术12g,防己20g,制川乌15g,甘草20g。3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
2012年4月5日二诊:服上方后,已不发热,腮腺肿痛、口干、膝关节痛均稍减,上方柴胡减至15g,另加当归12g、赤小豆30g。10剂。
2012年4月15日三诊:腮腺肿消1/3,不痛,口眼干大减,膝关节已不痛,大便成形,舌质淡红,有少许薄白苔,脉弦。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柴胡12g,黄芪50g,白术12g,防己20g,制川乌15g,甘草20g,当归12g,赤小豆30g。15剂。
此后,上方一直服至2012年10月15日诸症消失而停药,至今未复发。
病例2.吴某,女,51岁,干部,河南省商丘市人。病历号:14030149。2014年3月12日初诊。
主 诉| 口咽干燥7年。
现病史| 患者2007年因口眼干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干燥综合征。自述免疫力低下,白细胞低,平素易感冒。曾服养阴益气类中药2年余,无效且泄泻。昨天河南省人民医院检查:白细胞2.62×109/L。刻诊:鼻塞流清涕,头汗出,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口眼微干,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发作约3次),大便溏泻,每日3~4次,不发热,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浮而虚。
辨 病| 狐惑病(干燥综合征)。
辨 证| 甘草泻心汤合御寒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干姜12g,甘草20g,川羌活10g,白芷10g,防风10g,升麻10g,黄芪60g,苍术15g,黄柏10g,黄连3g,党参20g,陈皮6g,款冬花12g,甘草20g。14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上方一直服至2014年9月25日,感冒次数明显减少,已无汗出,全身肌肉关节未再痛,口、眼微干,大便溏泻,每日1次,舌正红,苔薄白,脉弦。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检查,免疫球蛋白G 22.3g/L↑(参考值:6.3~15.2g/L),血沉25mm/h↑(参考值0~20),白细胞2.62×109/L,自身免疫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Ro-52抗体(+),余正常。续服上方30剂。
其后仍间断服上方至2015年10月,经河南省人民医院检查:免疫球蛋白G 21.30g/L↑,血沉24mm/h↑,其余均正常。
后仍以此方出入间断服药至2016年5月13日,自述服上药后未再感冒,自觉身体抵抗力增强,多次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升至正常,血沉逐渐降至19mm/h。再服上方30剂巩固之。
按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其病机较为复杂,上述两例均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史,故均用甘草泻心汤。例1因有发热及腮腺肿痛,故加柴胡;因伴见膝关节冷痛,故合防己黄芪汤加制川乌;因眼干,故合赤豆当归散。干燥综合征的口眼干燥,其病机并非都是阴虚燥热,如此两例就是湿热毒邪壅遏三焦腠理,津液不能正常布散所致。其治法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例2因容易感冒、白细胞低,故合李东垣的御寒汤以治之。
(四)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病例1.陈某,女,56岁,河南荥阳人。病历号:13070559。2013年7月26日初诊。
主 诉| 复发性口腔溃疡10余年。
现病史| 患者10年前出现反复口腔溃疡发作,每年约15次,曾服三黄片、知柏地黄丸及中药汤剂等,或无效或加重,此次咽部扁桃体及下唇内侧各有两个绿豆大溃疡,已1周未愈合,食欲可,但溃疡处疼痛,便溏每日1~2次,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
辨 病|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20g,甘草30g,大枣5枚。10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嘱其忌食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蛋糕、羊肉、辣椒。
2013年8月5日二诊:溃疡已不痛,便溏每日1次。上方加上肉桂3g(另包冲服)。12剂。
2013年8月18日三诊:溃疡愈合,大便成形,但前天感冒,不发热,不头痛,咳嗽吐白痰。用8月5日方加紫苏叶12g,款冬花10g。12剂。
2013年8月29日四诊:咳嗽愈,溃疡未再发作。继服8月5日方12剂。
2013年9月9日五诊:口腔溃疡未再发,再取8月5日方14剂巩固疗效。
病例2.李某,男,76岁,郑州市人。病历号:1311014。2013年11月8日初诊。
主 诉| 复发性口腔溃疡15年。
现病史| 反复口腔溃疡15年,每年复发20余次,每发或舌或唇或两颊或咽2~3处溃疡,常服B族维生素、黄连上清丸、栀子金花丸等,服中成药时便溏、偶有泄泻,时或便秘。食欲尚可,但吃东西时患处疼痛。刻诊:舌边、下唇、上颊各有1处如黄豆大溃疡不等,接触食物疼痛,此次发作半月未愈合,舌质淡,苔白滑,脉弦。
辨 病|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20g,淡附片12g,上肉桂6g,甘草20g,大枣5枚。12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嘱忌食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蛋糕、羊肉、辣椒。
2013年11月20日二诊:口腔溃疡愈合,再服上方12剂。
2013年12月2日三诊:口腔溃疡未再发作,仍服上方12剂以巩固之。
病例3.张某,男,20岁,大学生,郑州市人。病历号:19010078。于2019年1月14日初诊。
主 诉| 复发性口腔溃疡10余年。
现病史| 患者复发性口腔溃疡10余年,每年15次左右,每次发作约半月方能愈合,曾服多种中西药,效不佳,此次扁桃体及上、下唇内侧各有一绿豆大溃疡,接触食物时疼痛已3天,食欲二便可,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
辨 病|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4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人参15g,淡附片9g,肉桂6g,甘草21g。7剂,中药颗粒剂,日1剂,早晚各1次,开水冲服。
2019年2月22日二诊:服上方后,口腔溃疡愈合,且未复发,因赴成都上学,故取上方30剂以备复发时服用。
按 口疮乃临床常见病,西医学称其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其发病或为免疫缺陷,或为自身免疫反应;亦与遗传密切相关,多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父母复发性口腔溃疡,子女更易罹患。就中医辨证而言,复发性口腔溃疡有多种病机,如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肺胃积热,阳虚浮火等。甘草泻心汤证乃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所致,湿热蕴毒伤及口腔黏膜,故致口腔溃疡,即狐惑病之“蚀于喉”“蚀于上”者也。甘草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服清热解毒或滋阴泻火类中药(成药或汤剂)症状不轻或加重;多伴有上腹胀满(心下痞),大便溏或秘;舌淡红,苔白滑。日久不愈者,可加附子、肉桂,即“引火归原”之意。
关于本证忌食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蛋糕、羊肉、辣椒的问题,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蛋糕均属寒凉甜腻之品,此类食品均能伤脾生湿,而羊肉、辣椒则能生热助火,故均需忌之。临床往往见到服甘草泻心汤已愈的患者,由于不忌口而使口腔溃疡复发。
(五)强直性脊柱炎
病例1.张某,男,22岁,郑州某大学学生。2014年2月14日初诊。
主 诉| 腰痛2月余。
现病史| 患者于2013年12月,因腰痛在某院检查:双侧4字试验阳性,双侧髋关节外旋受限,直腿抬高实验(+),腰椎前屈、后伸、侧弯受限,实验室检查:HLA-B27(+),血沉50mm/h,C反应蛋白12mg/L,类风湿因子(-),抗“O”正常。骨盆X线:双侧骶髂关节面呈锯齿样改变,部分韧带钙化,间隙模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服柳氮磺胺嘧啶等治疗,效果欠佳,故找余诊治。
刻诊:诉腰痛2年余,近2个月腰部酸楚疼痛加重,夜间尤甚,活动不利、行步受限(以其所住之学生宿舍位于六楼,因上下楼不便而休学),腰部板滞,久坐明显,稍活动可略有缓解,髋、膝关节冷痛,伴气短乏力,纳差,面部痤疮较重,多梦,大便每日2次、黏腻不爽,小便赤,患者平时有反复性口腔溃疡,每年10余次,舌质红苔黄,脉浮滑。
辨 病| 强直性脊柱炎。
辨 证| 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证。
处 方| 清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0g,党参15g,甘草30g,黄芪60g,防己30g,生白术15g,生薏苡仁30g,荆芥10g,防风10g,制川乌30g。7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
2014年2月22日二诊:患者服药1周,腰部疼痛明显缓解,舌红,苔薄黄,脉浮滑。继以前方7剂。
2014年3月2日三诊:患者腰、髋及膝关节疼痛几无,纳可,便调,寐安,痤疮亦减轻,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前方加桂枝30g,15剂。此后又以上方加减服用2个月,诸症若失,已返校恢复学业。
病例2.叶某,女,30岁,农民,河南偃师人。病历号:13080113。2010年4月11日初诊。
主 诉| 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半年。
现病史| 患者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半年,到洛阳某医院检查:HLA-B27(+),血沉49mm/h。骨盆X线:双侧骶髂关节面呈锯齿样改变,部分韧带钙化,间隙模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因惧怕西药不良反应而求余诊治。刻诊:腰骶及髋关节疼痛,天阴或遇冷加重半年,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5~8次),月经、饮食、二便均尚可,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
辨 病| 强直性脊柱炎。
辨 证| 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甘草20g,黄芪60g,防己20g,生白术15g,制川乌15g,桂枝12g,生薏苡仁30g。7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
按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与HLA-B27呈强关联,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机较为复杂,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味所治者,仅限于伴有复发性口腔溃疡者,即狐惑病“状如伤寒”的“体痛”症候。其病机为湿热兼风寒侵袭筋骨督脉,故用甘草泻心汤健脾清热祛湿,防己黄芪汤加薏苡仁、荆芥、防风、制川乌、桂枝,益气祛风湿,散寒以止痛。湿热除,风寒祛,经脉通,筋骨督脉得以荣养,则诸症悉除。忆及1989年在偃师县中医院坐诊时也曾用上方治疗数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收到症状消失、HLA-B27转阴的效果,惜病例未保存。
附案1:季某,男,32岁,河南开封人。病历号:18050177。2018年5月25日初诊。
1 该案未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作为附案收录于此。
主 诉| 腰背及左下肢疼痛2年余。
现病史| 患者于2016年2月17日因腰背及左下肢疼痛半年,在郑州某院诊断为腰2椎管内神经鞘瘤而行手术治疗。术后腰及左下肢疼痛消失,但背痛不减。2017年12月在北京某医院诊断为棘上韧带炎、肌筋膜炎,给予盐酸乙哌立松片,服1周后症状不减。又到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断为骨关节炎(HLA-B27阳性,但骶髂关节X线片不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刻诊:背(胸椎下段)痛,阴天加重,夜间痛甚2年余,肢体散在数个小脂肪瘤,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10余次),童年有在地板上睡觉史,大便溏,每日2次,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
辨 病| 胸椎骨关节炎。
辨 证| 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证。
处 方| 清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5g,人参12g,甘草15g,黄芪60g,防己20g,生白术15g,制川乌15g,桂枝15g,炒白芥子12g,制天南星12g。7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
2018年6月1日二诊:服上方后背痛大减,再服上方14剂。
2018年6月15日三诊:背已不痛,为巩固疗效,再取上方20剂。
按 此病例以背痛为主症,虽HLA-B27阳性,但X线片检查不符合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断为(胸椎)骨关节炎,余当时诊治中亦未嘱进一步检查,按中医痹证治疗。因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史,故符合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证,又因其伴有多发性脂肪瘤(痰瘤),故加白芥子、天南星以祛皮里膜外之痰瘤,方证相应,疗效颇佳。
(六)溃疡性结肠炎
江某,男,45岁,职员,河南杞县人。病历号:15070203。2017年4月2日初诊。
主 诉| 泄泻伴左腹疼痛半年。
现病史| 患者因大便泄泻带黏液于2016年10月13日到郑州某院检查,电子肠镜诊断:结肠溃疡、内痔;横结肠活检示:黏膜慢性炎,符合溃疡,部分腺体增生。口服美沙拉秦后症状消失。平时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约5次),前几天感冒。刻诊:咽干痛伴咽喉不利,咳少许白黏痰,口腔内两颊黏膜白斑稍痛,左少腹疼痛,泄泻每日4~6次,带少许白黏液,不带血,无里急后重,目前服美沙拉秦每日1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 病| 溃疡性结肠炎。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20g,甘草20g,大枣5枚。12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7年4月20日二诊:咽中不利消失,口腔内两颊黏膜白斑不痛,但左少腹疼痛、大便泄泻及黏液不减。上方加淡吴萸10g,盐补骨脂12g,五味子12g,煨肉豆蔻12g。12剂。
2017年5月3日三诊:前症均减,嘱其停服美沙拉秦。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20g,甘草20g,大枣5枚,淡吴萸10g,盐补骨脂12g,五味子12g,煨肉豆蔻12g,乌梅20g,肉桂10g。14剂。
2017年6月2日四诊:咽不痛,口腔黏膜白斑消失,大便每日3次,黏液较前少。继服上方30剂。
此后以上方稍作加减服至2017年10月27日,诸症消失而停药。
按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溃疡性结肠炎就中医病机而言,往往是寒热虚实错杂,尤其是以血便为主者治疗较为困难。本案是以泄泻、黏液便为主症,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故用甘草泻心汤合四神丸以治之,后又加乌梅、肉桂,有乌梅丸之意。对于平时没有口腔溃疡及以血便为主的患者,本方效果不好。
(七)痤疮
病例1.李某,女,21岁,郑州市人。病历号:13120289。2013年12月18日初诊。
主 诉| 面部两颊、口周痤疮伴胸背毛囊炎样皮疹5年。
现病史| 患者5年前出现面部两颊、口周痤疮伴胸背毛囊炎样皮疹,每于经前加重。月经量少,色黯有块,平素手足逆冷。2年前至今患复发性口腔溃疡年10余次。此前服清热凉血类中药无效且大便溏、每日1次。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
辨 病| 痤疮。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甘草20g,荆芥10g,防风10g,当归12g。10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嘱其忌食生冷瓜果、甜食及辣椒。
2013年12月30日二诊:痤疮及毛囊炎样皮疹明显减轻,大便成形,每日1次,再服上方20剂。
2014年2月10日三诊:痤疮及毛囊炎样皮疹消失,月经量、色正常,故又取上方10剂巩固疗效。
病例2.曹某,女,38岁,教师,河南巩义人。病历号13120345。于2013年12月23日初诊。
主 诉| 面及胸背部痤疮2年。
现病史| 2年前出现面及胸背部痤疮,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现症见:上腹胀,饭后重,便溏、每日1次,头油重且脱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 病| 痤疮。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4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20g,当归20g,荆芥10g,防风10g,地肤子30g,土茯苓30g,甘草18g,大枣20g。12剂,中药颗粒剂,日1剂,早晚各1次,开水冲服。
2014年1月3日二诊:诸症大减,再服上方20剂。
2014年1月24日三诊:诸症基本愈,再取上方20剂巩固疗效。
按 痤疮别名粉刺,俗称青春痘,好发于青少年,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感染性炎症。其病机也有多种,如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痰瘀凝结等。痤疮属甘草泻心汤方证者,其辨证要点是:曾有或刻诊有复发性口腔溃疡;舌淡苔白,便溏,服清热凉血类中药无效或加重。甘草泻心汤所治之狐惑病,类似白塞病,而白塞病的症状之一就有毛囊炎样皮疹,由于湿热毒邪郁于肌肤,玄府闭塞,故致痤疮及毛囊炎样皮疹。甘草泻心汤加荆芥、防风者,取其辛温以开腠理通玄府,亦有风能胜湿之意;加当归活血者,有活血祛风之意;或加地肤子、土茯苓者,乃加重祛风渗湿之功。
(八)咳嗽
病例1.余某,女,38岁,郑州市人。于2015年12月5日初诊。
主 诉| 发热、咳嗽、咽痛10天。
现病史| 10天前患者感冒后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曾服双黄连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小柴胡颗粒、川贝枇杷膏等诸症加重而求治于余。刻诊:鼻塞有白黏涕,微恶寒,体温38.1℃,无汗,咳嗽吐白黏痰,咽痛,左侧扁桃体及舌尖各有一绿豆大溃疡,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食欲不振,二便尚可,舌质正红,苔白腻,脉浮滑数。
辨 病| 咳嗽。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甘草20g,大枣5枚,麻黄10g,杏仁10g,款冬花12g,柴胡30g。3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5年12月8日二诊:上方服1剂即热退咳减,3剂后咳痰止。上方去麻黄、杏仁、款冬花、柴胡。再取7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后为其女看病时,说自上次服药后口腔溃疡未再发作。
病例2.孙某,女,5岁。病历号:13110394。2013年11月26日初诊。
主 诉| 午后发热、咳嗽、吐白痰7天。
现病史| 7天前出现午后发热,体温37.6℃左右,咳嗽、吐白痰。曾服清热解毒颗粒、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等无效。询其母,患儿有复发性口腔溃疡,舌质红,苔白厚,脉浮数。
辨 病| 咳嗽。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12g,黄芩10g,黄连3g,干姜6g,麻黄6g,款冬花10g,柴胡18g,甘草15g。2剂,日1剂,水冲分多次服。
2013年11月28日二诊:服上方后热退咳减,上方去柴胡加炒苏子10g,再服3剂而愈。
病例3.朱某,女,16岁,学生,郑州市人。病历号:18090169。于2018年9月24日初诊。
主 诉| 反复发热1年。
现病史| 患者反复发热1年,此次发热1周。刻诊: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嗽无痰,发热,体温38.6℃,无汗,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约10次),现舌尖有一小溃疡,咽痛不红,便溏、每日1次,舌质淡红,苔薄白润,脉浮。
辨 病| 外感咳嗽。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人参12g,柴胡20g,麻黄10g,款冬花10g,甘草20g,大枣5枚。5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9年6月12日二诊:去年服上方5剂后前症均愈,今年又发热(体温39.0℃)、咽痛、咳嗽10天,再取上方6剂。
2019年7月10日电话随访,言其诸症均愈。
病例4.张某,男,51岁。病历号:14080117。2014年8月10日初诊。
主 诉| 膝关节、足跟痛1个月。
现病史| 患者膝关节、足跟痛,遇冷加重。伴口干渴,咽痒、咳嗽、吐白黏痰半月,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舌质淡,苔白滑,脉弦。
辨 病| 咳嗽伴痹证。
辨 证| 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麻杏苡甘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4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黄芪60g,白术12g,防己20g,制川乌15g,麻黄6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甘草20g。10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
2014年8月21日二诊:服上方后口干渴、咽痒、咳嗽、吐白痰基本消失,膝关节及足跟痛亦大减,再用上方制川乌加至18g以治其痹痛,服12剂诸症均愈。
按 甘草泻心汤所治之咳嗽是湿热体质又感受风寒所致者,或伴发热、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白痰症状。其辨证要点是:既往有复发性口腔溃疡(若为儿童,其父或母之一方曾有该病史);大便溏,用宣肺清热或养阴止咳类中药无效或加重;舌质或红或淡或正常,但舌苔白。
(九)发热
病例1.白某,女,57岁,郑州市人。病历号:19040014。2019年4月2日初诊。
主 诉| 发热20天。
现病史| 20天前出现发热,午后重,发热前微恶寒,无汗,体温38.9℃,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年10余次),便溏、每日3次,空腹血糖8.01mmol/L(未服降糖类西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辨 病| 狐惑病。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10g,干姜12g,人参12g,柴胡30g,甘草20g,大枣5枚。2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9年4月4日二诊:发热减(体温37.9℃),便溏、每日2次。上方加地骨皮30g。4剂。
2019年4月8日三诊:未再发热(体温36.9℃),大便成形,每日1次,今查血糖7.71mmol/L。再服上方7剂。
2019年4月12日四诊:无不适,继服上方7剂巩固之。嘱其多运动,控制饮食,尤其是忌生冷甜食,注意血糖变化。
病例2.倪某,男,8岁,学生,河南平顶山市人。病历号:19010145。2019年1月21日初诊。
主 诉| 反复发热半年,再发2周。
现病史| 患者反复发热半年,此次发热2周,体温38.6℃,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约8次),咳嗽吐白痰,便溏、每日1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辨 病| 狐惑病兼外感。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18g,黄芩10g,黄连3g,干姜6g,党参10g,麻黄6g,柴胡18g,甘草18g。7剂,日1剂,水冲分多次服,嘱其忌食生冷甜食。
2019年1月30日二诊:发热减(体温37.3℃),咳嗽减,再服上方10剂。
2019年3月8日三诊:服上方后未再发热,仍稍咳,上方去柴胡,再取10剂巩固疗效。
病例3.牛某,女,43岁,教师,郑州市人。病历号:16070140。于2016年9月6日初诊。
主 诉| 反复发热近1年。
现病史| 患者于2015年7月2日无明显原因开始发热,用西药而愈,1个月后又发热,先后住多家医院,经多项检查均未明确诊断,给予对症治疗,但发热时有反复。刻诊:发热3天(体温38.7℃),咽痛,右扁桃体有一小溃疡,鼻塞,咳嗽,晨起咳白或黄痰,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约6次),下肢怕冷,二便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辨 病| 狐惑兼外感。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20g,柴胡20g,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冬瓜仁30g,款冬花12g,甘草20g,大枣5枚。12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嘱其忌食生冷甜食。
2016年10月20日二诊:发热、咳嗽均减(体温37.5℃),但失眠,上方去麻黄,继服。12剂。
2016年10月25日三诊:服上方后未再发热,咳嗽愈。近几天咽痛,便秘,膝关节痛。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20g,黄芪50g,赤芍15g,防风10g,白术12g,防己15g,甘草20g,大枣5枚。12剂。
后以他病就诊,言其前症均愈。
病例4.李某,男,16岁,学生,河南焦作修武县人。病历号:18090082。2018年9月12日初诊。
主 诉| 反复扁桃体炎4年。
现病史| 患者反复扁桃体肿大、发热4年,每年发作10余次,每次需输液方可退热。此次发热2天,患者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刻诊:发热(体温38.9℃),扁桃体Ⅱ度肿大,咽痛,右侧咽壁有一小溃疡,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约10次),大便溏泻、每日3次,舌质淡红,苔薄白滑,脉弦数。
辨 病| 狐惑病。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4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人参10g,柴胡30g,升麻12g,甘草21g,大枣20g。7剂,中药颗粒剂,日1剂,早晚各1次,开水冲服。嘱其忌食生冷甜食。
2018年9月18日二诊:患者服上方3剂时,仍发热,于9月15日检查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继续服中药,不再发热,咽痛减,但颈部淋巴结较前大,便溏、每日3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处 方| 清半夏24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人参10g,柴胡30g,升麻18g,淡附片9g,肉桂3g,甘草21g,大枣20g。7剂。
2018年10月9日三诊:上方服4剂又发热,于2018年9月22日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患者颈部淋巴结免疫组化结果明确诊断为坏死性淋巴结炎,排除肿瘤。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刻诊:不发热,咽痛、颈部淋巴结肿大均减。
处 方| 清半夏24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人参10g,柴胡30g,升麻18g,淡附片9g,肉桂6g,甘草21g,大枣20g。12剂。
2018年10月22日四诊:未再发热,咽已不痛,颈部淋巴结肿大消失,大便正常。再服上方12剂。
2018年11月7日五诊:诸症消失,但夜间汗出,上方去柴胡,再取12剂巩固疗效。
病例5.郭某,男,52岁,住郑州市惠济区。病历号:18090011。2018年9月3日初诊。
主 诉| 发热2个月。
现病史| 患者2个月前开始发热,体温最高达40℃。2018年8月1日以“发热1个月”为主诉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后行全面诊查,并经科室讨论,考虑患者感染的可能性不大,对激素较敏感,暂排除恶性肿瘤可能。考虑成人斯蒂尔病的可能性大,治疗上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激素等,仍控制不佳。于2018年8月14日办理出院。出院诊断:发热原因待查,成人斯蒂尔病?刻诊:出院至今仍然午后发热,最高达39.8℃,时自汗出,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10~15次),最近1次是住院前10天,左侧颈部淋巴结肿痛,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数。
辨 病| 狐惑病。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12g,人参12g,柴胡30g,甘草20g,大枣5枚。3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8年9月6日二诊,发热不减,有时咳嗽吐白痰,上方合麻杏苡甘汤。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12g,人参12g,柴胡30g,甘草20g,麻黄10g,杏仁10g,薏苡仁30g,大枣5枚。4剂。
2018年9月10日三诊:体温稍降,最高39.0℃,咳嗽减。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12g,人参12g,柴胡30g,甘草20g,麻黄10g,杏仁10g,薏苡仁30g,淡附片10g,肉桂6g,大枣5枚。2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
2018年9月12日四诊:发热大减,最高37.2℃(夜间10时左右),咳愈。再服上方6剂。
2018年9月18日五诊:已不发热(36.8~37.1℃),但失眠。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12g,人参12g,柴胡30g,甘草20g,知母20g,杏仁10g,薏苡仁30g,淡附片10g,肉桂6g,大枣5枚。7剂。
2018年9月25日六诊:失眠好转但梦多,未再发热,上颈及耳后仍可扪及如黄豆大淋巴结,不痛,精神、二便、饮食均正常,舌质正红,苔薄白,脉弦。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12g,人参12g,柴胡20g,甘草20g,知母20g,杏仁10g,薏苡仁30g,川楝子12g,炒酸枣仁12g,淡附片10g,肉桂6g,大枣5枚。14剂。
2018年10月9日七诊:失眠多梦消失,淋巴结肿大较前小。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12g,人参12g,柴胡20g,甘草20g,升麻15g,淡附片10g,肉桂6g,大枣5枚。14剂。
2018年10月23日八诊:上颈及耳后淋巴结肿大消失,为巩固疗效,再取上方14剂。
按 以上5例均以发热为主症,余诊为狐惑病而用甘草泻心汤治愈。发热为何诊断为狐惑病?①《金匮》:“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甘草泻心汤主之。”而“伤寒”的症状之一就会有发热。(《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②复发性口腔溃疡即狐惑病“蚀于喉为惑”的特异性症状之一,而他们均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史。
例1为糖尿病患者,发热20天,发热前微恶寒,无汗,便溏、每日3次,而无鼻塞、头痛等太阳证候,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故按《金匮》脏腑经络辨证而诊为狐惑病,方用甘草泻心汤加柴胡,2剂热减,再4剂热退,二诊加地骨皮,取其能降血糖而非使其治虚热也。其方看似小柴胡而实非小柴胡,因其方药用意不同,所治病症有别也。例2、例3均为湿热体质(或甘草泻心汤体质)又感受风寒所致,故除发热外,往往伴见咽痛、咳嗽,这是辨证时容易疑惑之处,如何应对这里的疑惑呢?①对于发热患者需详细询问其有无复发性口腔溃疡史(儿童则需了解患儿父母有无该病史),若有该病史则提示可能是甘草泻心汤体质;②目前有无口腔溃疡或咽痛,尤其是扁桃体炎,有的所谓扁桃体发炎或扁桃体化脓往往是口腔溃疡发生在扁桃体而然;③大便与舌质舌苔情况,若大便溏或泻,舌质淡或正常,苔白滑,提示不是热证;④平时或近期用药情况也很重要,若平时吃清热泻火类中药、中成药即腹痛腹泻,或发热后用过抗生素(激素除外)或清热泻火类中药发热不减甚或加重者,往往也提示并非热证。综合上述4点进行分析,对发热患者是否是狐惑病就会有较清晰的判断。例2、例3均有发热、咳嗽,故均用柴胡解热、麻黄止咳。例3因有黄痰故合千金苇茎汤,二诊发热、咳嗽均减,但因麻黄而失眠,故去之。三诊发热、咳嗽愈,但时隔20余天而咽痛、便秘、膝关节痛,前期治疗说明咽痛、便秘并非热证,加余治疗气虚便秘的黄芪赤风汤和治膝骨关节炎的防己黄芪汤。例4、例5均是发热时间较长、且均经住院检查的患者,例4明确诊断为坏死性淋巴结炎,例5怀疑为成人斯蒂尔病?但都忽略了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史。此两例均是余诊为狐惑病,用甘草泻心汤加柴胡、附子、肉桂等而治愈的。加柴胡取其解热(《本经》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加附子、肉桂,是余的临床经验,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日久不愈属甘草泻心汤证者,加此两味,效果较好。既有“引火归原”之意,亦从久病及肾之说。例4从初诊开始即加升麻,例5,七诊方加之,均是用其解毒清热(《别录》升麻:味苦,微寒,无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例5为何初诊用甘草泻心汤证加柴胡3剂而热不减?从二诊出现咳嗽吐白痰来看,可能是复感外邪所致,且麻杏苡甘汤本可治“发热,日晡所剧者”,本例恰是午后高热,故加麻杏苡甘汤。三诊体温稍降,咳嗽减轻,说明方药对症,为何又加淡附片和肉桂?其理前述已及。五诊已不发热但失眠,故去易导致失眠之麻黄,加清热养阴(发热日久易伤阴)之知母。六诊失眠好转但梦多,未再发热,上颈及耳后仍可扪及如黄豆大淋巴结而不痛(笔者认为本例的淋巴结肿系口腔黏膜病变所致),故减柴胡为20g,赵绍琴先生治多梦往往用柴胡、黄芩、川楝子,吾学之,故加清肝热之川楝子及安神之炒酸枣仁。七诊失眠多梦消失,淋巴结肿较前明显缩小,故去知母、杏仁、薏苡仁、川楝子、炒酸枣仁,加升麻15g以解毒清热。
(一〇)口腔黏膜白斑(单纯型)
寇某,男,46岁,郑州市人。2012年4月3日初诊。
主 诉| 口腔两颊不适2年。
现病史| 自述口腔两颊不适,舌头舔之涩而不痛2年,饮食、二便可,患者平时嗜烟酒,查看口腔两颊均有条索状白色斑块,舌质淡红,苔白,脉稍弦。
辨 病| 口腔黏膜白斑。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甘草20g,大枣5枚。10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嘱其戒烟酒。
2012年4月15日二诊:服上方后自觉两颊无不适,舌舔之已光滑而不涩,口腔两颊条索状白色斑块变淡,再服上方12剂巩固疗效。
2018年12月10日陪其爱人看病,言其烟酒已戒3年,自服上方后口腔已无不适,张口观之,两颊黏膜红润正常。
按 口腔黏膜白斑,是指口腔黏膜上出现的白色斑块状病变,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但以颊、舌、唇最为多见。本例属该病之轻者。其病机与复发性口腔溃疡大致相同,辨证属甘草泻心汤证者,舌质多淡红、苔白。
(一一)真菌性食管炎、胃炎
黄某,女,50岁,农民,河南某县人。2012年9月11日初诊。
主 诉| 胃脘部灼热不适半年。
现病史| 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2002年开始服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近期CD4结果为130个/μl。近3年经常感冒发热,发热时即到本村卫生所打针输液。半年前出现胃脘嘈杂不适,打嗝,胸骨后及胃脘部有灼热,吞咽不适,咽后壁及咽侧壁可见少量白色菌斑点,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沉弦。
辨 病| 上消化道真菌感染。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甘草30g,黄芩12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生白术30g。7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2年9月18日二诊:病情明显改善,嘈杂、打嗝、灼热感减轻,吞咽不适感消失,查体咽部白色菌斑点减少,继服上方7剂。嘱其忌食辛辣、肥腻、甘甜寒凉之品,并劝其以后若再感冒发热,最好不要打针输液。
此后患者因他病再次就诊,云前述诸症均消失且未再发。
(一二)真菌性发热
丁某,男,48岁,农民,河南某县人。2012年10月23日初诊。
主 诉| 持续发热4个月。
现病史| 患者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2011年6月服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因贫血、肢体麻木等不良反应,2周前更换为二线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最近查CD4计数为18个/μl。持续发热4个月,体温波动在37.5~38.5℃,伴恶寒,关节酸痛,口中灼痛,咽干,纳差,胃脘部胀满不适,便溏、每日1~2次,无吞咽困难或疼痛,无胸骨后疼痛,发热时自服安乃近而汗出热降,继之仍发热,曾在当地乡卫生院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病情无好转,遂来就诊。查体:口腔上颚满布凝乳状白色假膜并延及咽部,边缘清楚、色红,舌质淡,苔白厚,脉沉弦。
辨 病| 真菌感染性发热。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生白术30g,柴胡30g,甘草30g。7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嘱其停用西药输液及其他抗菌、退热药物。
2012年10月30日二诊:服药后,前5天仍有发热,但体温稍降(37.5℃左右),近2天未再发热,大便仍溏,每日1~2次,口腔上颚白色菌斑较前明显减少。原方继服7剂。嘱其忌食辛辣、肥腻、甘甜寒凉之品。
2012年11月6日三诊:仍偶有发热,纳呆,大便可,口腔上颚真菌斑点较前进一步减少,悬雍垂附近零星可见,原方继服7剂。
2012年11月13日四诊:近来未再发热,纳食改善,大便可,口腔及咽部未见真菌斑点,再服前方7剂以巩固疗效。
2012年11月20日随访,患者未再发热。
按 以上两例均为艾滋病并发真菌感染者。真菌感染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所致的CD4淋巴细胞缺乏使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真菌的抵抗力降低或丧失,从而容易导致真菌感染。此外,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激素,也是引起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真菌”属中医学“湿邪”范畴,而导致湿邪产生的原因之一则是脾虚,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其内环境适宜于真菌生长,故而出现前述诸症。甘草泻心汤健脾除湿清热,加生白术以增强健脾除湿之力,故对真菌感染之消化系统症状及由此引起的发热效果较好。关于病原体感染(包括真菌、病毒、细菌、原虫等)引起的病症,用中医药治疗时,应当按照中医药学基本理论,辨证施治,使机体内环境得以改善,不利于病原体等生存,则病原体自然“离开”躯体,从而达到消除病原体,恢复健康的目的,而不需针对病原体去寻找方药。
(一三)手足口病
周某,女,4岁,河南偃师人。于2008年4月4日初诊。
主 诉| 发热伴手足疱疹2天。
现病史| 患者2天前开始发热,体温波动在37.2~37.8℃。就诊时发现口腔黏膜有粟粒状小水疱,时口角流涎,手足也有散在疱疹。在当地诊为手足口病。以其家属畏惧该病严重,且为余同乡而来就诊。患儿精神稍差,略多哭闹,大便微溏,日2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稍数。
辨 病| 手足口病。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8g,黄芩5g,黄连2g,干姜5g,甘草10g,柴胡10g。3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2008年4月7日二诊:热退,口腔、手足疱疹均消失,再取上方2剂巩固疗效。
按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等处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手足亦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窃以为脾开窍于口而主四肢,该病应属脾胃湿热所致,故可用甘草泻心汤治之。在手足口病发病之年,吾尝用中药治疗该病数十例。需要注意的是,本病属甘草泻心汤方证的较多,但也有心脾积热证者,如舌质红、苔薄黄、便秘尿黄等,则非甘草泻心汤之所宜。
(一四)唇风(慢性脱屑性唇炎)
病例1.李某,女,36岁,职员,郑州市人。病历号:18030152。于2018年3月19日初诊。
主 诉| 上下口唇痒、干裂、起皮疼痛3年。
现病史| 3年前出现上下口唇痒、干裂、起皮疼痛,经常涂抹香油,曾在郑州多家医院诊断为慢性唇炎,但治疗效果不佳。饮食、二便、月经正常,舌质正红,苔薄白,脉弦。
辨 病| 唇风(干燥脱屑性唇炎)。
辨 证| 泻黄饮子证。(《济生方》:治风热蕴于脾经,唇燥坼裂,口舌生疮。)
处 方| 白芷10g,升麻10g,枳壳10g,黄芩10g,防风10g,半夏10g,石斛10g,甘草10g,生姜3片。7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8年3月29日二诊:服上方症状无变化,询知前几年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服上方无效,说明药不对症,改按甘草泻心汤证治之。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甘草20g,党参15g,荆芥10g,防风10g,地肤子20g,土茯苓20g,大枣5枚,当归15g,赤小豆30g。14剂。
2018年4月12日三诊:服上方后,唇干裂、痒痛均大减,继服上方14剂。
2018年4月27日四诊:前症再减,仍服上方至2018年7月26日,前症已愈,患者为巩固疗效,要求再取上方10剂。
病例2.刘某,男,37岁,郑州市人。病历号:18050234。2018年5月31日初诊。
主 诉| 上下口唇干痒裂起皮9年。
现病史| 9年前出现上下嘴唇干痒裂起皮,在郑州多家省、市医院诊治,内服、外涂多种中西药效果不佳,询知前几年曾有口腔溃疡史,饮食、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 病| 唇风(干燥脱屑性唇炎)。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4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甘草21g,党参20g,荆芥10g,防风10g,地肤子30g,土茯苓30g,大枣20g,当归20g,赤小豆30g。7剂,中药颗粒剂,日1剂,早晚各1次,开水冲服。
2018年6月11日二诊:症稍减,再服上方14剂。
2018年6月26日三诊:症大减,再服上方14剂。
2018年7月13日四诊:因饮酒吃辣椒,或吃水果、白糖,唇干裂痒时轻时重。嘱其忌食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白酒、羊肉、辣椒。继服上方14剂。
此后上方一直服至2018年12月6日,口唇不痒,不裂不起皮,但仍稍干,继服上方14剂巩固疗效。
按 慢性脱屑性唇炎,又称剥脱性唇炎,其症状颇似中医学的唇风,病情缠绵难愈。病例1初诊按风热蕴脾用《济生方》的泻黄饮子,但无效(吾用该方治疗唇风曾有有效者);二诊询知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故改按湿热蕴脾之甘草泻心汤加味治之。《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本证湿热蕴脾,气血津液不能布达口唇,加之血虚风邪外袭,故出现口唇干裂痒痛。正如《诸病源候论》卷二《风病诸候·风痒候》:“邪气客于肌肉,则令肌肉虚,真气散去,又被寒搏皮肤,外发腠理,闭毫毛。淫邪与卫气相搏……故肉痒也。”故用甘草泻心汤加祛风养血、渗湿止痒之荆芥、防风、当归、赤小豆、地肤子、土茯苓,方证相应,故收到满意疗效。病例2初诊就直接用该方,使9年顽疾终获痊愈。需要说明的是,甘草泻心汤加味对慢性脱屑性唇炎效果较好,但对慢性糜烂性唇炎效果不好。
(一五)肿瘤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
宋某,女,46岁,郑州市人。病历号:1640158。2016年4月12日初诊。
主 诉| 化疗后恶心呕吐3天。
现病史| 患肺腺癌住省某医院化疗第2周,出现恶心,呕吐。刻诊:无咳嗽、胸闷、咳痰等肺部症状,但恶心,上腹胀,得食或吐已3天,便溏、每日1次,乏力,白细胞3.3×109/L,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
辨 病| 恶心、呕吐(肿瘤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甘草30g,生晒参15g,大枣5枚。7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6年4月19日二诊:服上方后诸症消失,白细胞3.9×109/L,再服上方7剂。嘱其以后注射化疗药物前1天开始服上方6剂,直至注射化疗药物结束,消化道反应未再发作,白细胞基本正常,目前仍在口服化疗药。
按 肿瘤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即“药毒”损伤脾胃所致,其证与“呕而肠鸣,心下痞”的半夏泻心汤证相符合,因其为“药毒”所致,故加大有解药毒作用的甘草量而成为甘草泻心汤。笔者曾用该方治疗艾滋病患者服抗病毒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反应,疗效颇佳。
(一六)脂溢性脱发(普通性)
病例1.尹某,男,26岁,职员,郑州市人。2016年4月12日初诊。
主 诉| 脱发2年。
现病史| 自述2年前因工作原因而经常熬夜,且平素嗜食辛辣,开始脱发未引起注意,近半年脱发加重,发质油腻,头白屑多,头皮瘙痒,夏季1天、冬季2天不洗则发油腻,头皮痒难耐,每洗则头发成缕而脱。诊见患者形体偏瘦,面色晦滞,目四眦黑,发间有散在毛囊炎样皮疹;询知患者易焦虑,脘痞,便溏、日1次,偶有失眠、眠中易醒,3年前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
辨 病| 脂溢性脱发。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当归12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20g,生晒参15g,大枣5枚。7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嘱其忌食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辣椒。
2016年4月20日二诊:服药后头发油腻减,梳、洗头时脱发较前明显减少,头皮痒、白屑、毛囊炎消失,睡眠略改善。上方加淮小麦30g,继服10剂。
三诊:前症基本愈,再服上方10剂巩固疗效。
病例2.赵某,男,21岁,大学生,住郑州市。病历号:13110057。2013年11月4日初诊。
主 诉| 患者脂溢性脱发伴痤疮1年半。
现病史| 面部痤疮,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饮食、二便正常,舌质正红,苔薄白,脉弦。
辨 病| 脂溢性脱发伴痤疮。
辨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处 方| 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当归12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20g,大枣5枚。10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3年11月15日二诊:服上方诸症均减,再服上方20剂,脱发及痤疮基本愈,再取上方20剂巩固疗效。
按 脂溢性脱发以往称早秃,男性脱发,雄性脱发,弥漫性脱发,普通性脱发等,其病与遗传、雄性激素、皮脂溢出相关。该病的中医病机较为复杂,甘草泻心汤所治者,主要是普通性脱发,其病机为脾胃湿热内蕴,血虚兼风,泛溢头部肌肤,阻遏精血,发失荣养,故出现上述诸症。甘草泻心汤功能健脾清热利湿,加荆芥、防风祛风且胜湿,当归以养血,方证相应,故疗效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