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社会侧”的三大特征
结构扁平化
在进入数字社会后,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均在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可以在组织的不同层级间传递和共享,而不必自上而下地层层下达或者自下而上地逐级报告,从而大大减少了组织结构的层级。
《世界是平的》一书描述了21世纪初期全球化的过程,并指出这种快速的改变是通过科技进步与社会协定的交合而产生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结构博弈,互联网导致了社会的扁平化。
传统治理结构建立在科层制的基础上,信息传递效率慢;信息在庞大的层级传递过程中很容易失真和扭曲,不仅提高了治理和管理成本,还产生了失灵。数字社会的扁平化结构决定了国家和企业必须告别金字塔式的传统治理和管理模式,建立适合扁平化结构的新的治理模式。
复杂网络化
互联网采取的是去中心化的结构,由此产生的网络空间也因为互联网的这一特征而沿着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权力被分散。在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和邓肯·瓦茨及史蒂夫·斯托加茨分别发现了网络的无标度和小世界特征,并在世界著名的《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之后,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就受到学界更加广泛的关注。
在连接与断层的共同作用下,数字社会成为一个动态演进的复杂网络系统,具有小世界等特征。人类社会演变经历了从简单扁平化、垂直化再到复杂扁平化的过程:首先是在点与点之间建立关系,如氏族部落;然后进化到线性关系,通过层层的科层体制建立关系,呈金字塔结构,如城邦和国家;最后是网状关系,网络丰富了社会关系建立的渠道,一些原本必要的节点可能被绕过,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即陌生人由彼此共同认识的人而连接。《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表达了“相距三度之内是强连接,强连接可以引发行为;相距超过三度是弱连接,弱连接只能传递信息”的规律。
此外,数字社会形成的社交网络遵循无标度等网络特征,表现为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状况具有严重的不均匀分布性,少数节点拥有极多的连接,而大多数节点只有少量的连接,如在电商、社交网络、在线搜索、在线视频、外卖等领域形成的事实垄断格局。类似地,复杂网络遵循幂函数分布特征,如网络“大V”成为少数的重要节点。美国物理学家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通过对网络结构的研究发现,人类网络结构非常特殊,20%左右是网络超级节点,这些超级节点接入社会80%的资源。
社会微粒化
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变化和改变是渐进式的、碎片化的和微粒化的,单个物品或人的活动轨迹可以被记录、被追踪、被还原,整个社会进入以单个个体为粒度的“微观世界”。
在数字社会中,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为人们充分表达意愿提供了技术条件,提高了民众的民主意识。我们可以从生活经验中观察到,煤炭被粉碎得越小,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氧化越充分,越有利于燃烧,释放出的能量也越大。数字社会趋于微粒化,每个个体的潜能可能在和互联网的活动中被放大,其复杂程度会呈现指数级增长,蝴蝶效应发生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在传统社会中,个体的影响力比较有限;但在进入数字社会之后,任何一个人受到不公,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及舆情的发酵,都可能引发整个社会的“情绪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