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杂糅的根源:文体意识缺失
如何纠正这个问题呢?很多审稿人采取的方法是逐句批改,或提出细化意见让拟稿人修改。其实这种方法效果并不明显,实施不便,拟稿人和审稿人都很痛苦。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根源入手。真正的根源是:拟稿人缺乏清晰明确的文体意识。
导致文体杂糅的原因不是拟稿人掌握了多种文体的写作方法,恰恰相反,他们对各种文体没有明确认知,不了解各种文体的真正意义和规范。与其说“不会写”某一种文体,不如说“不知道”这种文体。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写的是什么,只是认为要写一篇“东西”。这个“东西”的本质是什么,与其他“东西”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不在思考范围之内。在他们眼中,无非是要写一篇文字,只要是一堆文字,就算完成任务,甚至会存在一篇文稿应付多种需要的现象。这既是职业态度问题,更是公文写作能力问题。这个问题令很多领导和公文老手哭笑不得,却真实存在。
没有意识,就没有行动。缺乏文体意识,怎么可能写出规范的特定文体呢?
文体意识,即对所写文章体裁的明确认知,对特定文体本质特征、规范、规律的确切把握,对文体独特性、差异性的确切领会。文体意识犹如一幅导航图,引导拟稿人按照符合文体规范的方向写出特定文稿。
树立文体意识就能完全避免文体杂糅吗?显然不是,但具备明确文体意识可为规范写作奠定必要基础。在这种意识之下,学习写作和实施写作就会形成公文知识的基本框架,划定文体之间基本边界,为避免文体杂糅创造主观条件。
树立和强化文体意识,需要递进式解决办法。
首先,明确公文与其他文体之间的差异与界限,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
其次,明确公文的各种文种之间的差异与界限,这对入门者尤为重要。
最后,明确每种公文文种的本质规范与易错点、创新点,这对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人尤为重要。
在明确的文体意识指引下,从酝酿构思到写作输出的每个环节细节都要认真反思、校正,确保文稿沿着正确方向“发育生长”,避免在完成后才发现“长歪了”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