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红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如何确保正确

什么是“正确”

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才算“正确”。

这好像是个伪命题,什么是“正确”?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台词说得好——“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什么意思?

就是这件事对我有好处,它就是对的,对我没好处,它就是不对的!

因此,同一件事情,给不同的人造成的结果不同,每个人对它的看法就会不同,评判标准可能就会截然相反。

比如,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曹操率领几十万大军准备攻打东吴,由于兵力过于悬殊,东吴内部立刻分成两派人马。

一派是以老臣张昭等一帮文臣为主的主降派,天天和孙权说:“千万别打,这实力相差太远了,别以卵击石啊!”

为什么?因为投降之后,这些文官依然可以每天吃香的喝辣的,原来做什么官可以继续做,投降当然是更好的选择。

而另外一派呢?

是以周瑜等一干武将为主的主战派,他们整天劝孙权:“你父兄创业不容易,大好的江山不能拱手让人啊,我们有长江天堑,可以一战!”

为什么?你想嘛,武将是靠战功立业的,不打仗就投降,那还有什么价值?

你看,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立场,彼此的利益诉求不同,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所谓“正确”的选择。

所以,所谓的“正确”都是相对的,除了客观事实之外,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确”。

那怎么办?

你该如何衡量一件事的“正确性”呢?

答案是,这件事能带来的“社会总收益”为正。

什么意思?

就是你做的这件事“带来的所有好处”大于“带来的所有坏处”,那么它就是一件对的事情。

简单来说,就是这件事对大家都有好处,那么它就是正确的!

你说:“哇,这个太复杂了,要详细分析一件事情对各个方面的利弊,衡量每个人的具体得失,这牵涉的面就太大了,比如国际上关于碳排放的问题吵到今天,如果所有事情都按这种方式来分析,人人都来发表个意见,投票表决一下,那什么事都别做了!”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一件事情,通常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资源来做完整的权衡分析,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叫来唇枪舌战一番。

那我们该如何快速判断一件事情是不是正确的呢?

其实,早在2500年前孔老夫子就给了我们一个心法,叫作“三思而后行!”

不过,那个时候孔老夫子说的“三思”是指反复思考的意思,我在这里把它转换成了“每次开始行动之前,你都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都能得到正面的回答,那这件事情大概率上就会比较靠谱,对你来说就是一件值得做且正确的事情,你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那具体是哪三个问题呢?

第一个问题:对方能获得什么

所有问题的思考都应该从“对方”的角度出发。

你要做一款产品,你就得先思考:用户是谁?他能获得什么?

你要写一篇文章,你就得先思考:这是写给谁看的,他为什么要看,他能看得懂吗?

如果你要把这篇文章发在公众号上,那就要先思考:用户希望收到这篇文章的推送吗?

许多人是不会这样思考的,他们的思考逻辑可能是,今天我要在公众号上发布4篇文章,一篇是公司最近的动态,一篇是我们最近推出的活动,一篇是广告文案,还有一篇……为了不浪费推文位置,我找别家转载一篇,增加一下阅读量……

如果是这样的推文,用户收到后的反应可能是:

“这个号是什么时候在我微信里的?”

“这写的都是什么东西,看不懂啊!”

“你们公司的动态和我有什么关系?”

“取关!!!”

通常,我们把这种状态叫作“自嗨”,自己觉得很满意,对方完全不知道你在干什么……

你得牢记一条“定理”:你的成功很多时候都是别人给你的!

换句话说,不是你想做某件事,而是有人需要你做某件事,你做成了,他满意了,他才会把你想要的给你。

你无法自己变出钱,也无法独自拥有人气,你的财富、名誉、声望……你所拥有的一切,最终都是别人给你的。

因此,一切问题的思考,都应该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多想想他要什么。

第二个问题:我能获得什么

通过这件事情,你想得到什么,要钱,要名,还是为下一步做准备?

千万别只说:“这件事情很有意义,我们先干了再说……”

这样的话,这件事情将来很可能会无法持续。做了个App天天谈日活、月活,你先告诉我,你怎么活?

你只有在过程中持续得到你想要的,这件事才能愉快地进行下去,不然钱少了,心委屈了,事也就“凉凉”了……

好,那你该给自己设计怎么样的回报呢?

按回报周期的长短,我们大致可以把回报分成两大类:第一,打猎式的回报;第二,种田式的回报。什么意思?

我给你举个例子,在《富爸爸穷爸爸》中有这么个故事。

有一个奇特的村庄,村庄内除了雨水,方圆一里以内没有水源,所以,村内用水一直是个问题。于是,村长就找了两个人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人叫艾德,一个人叫比尔,并分别与他们签订了送水合同。

艾德签完合同后就立刻行动了起来,他买了两个大桶,每天从一个一里以外的湖泊中打水并运送到村庄。

虽然每天起早贪黑很辛苦,但是他很快就赚了钱,他感到很满足……

而比尔呢?

他签完合同后人就跑了,消失了!

他去哪了?村里没人知道……

过了半年,比尔带了一支工程队回来,并开始在湖泊和村庄之间修建一根巨大的不锈钢水管!

原来,在这半年里,比尔拿着这份送水合同,写了一份商业计划书,找到几个投资人融了一大笔钱,并且成立了公司,雇用了职业经理人来帮自己打理,这次回来,他打算在村庄里建造一个供水系统!

一年之后……

比尔的供水系统终于建成了,并且以艾德供水价的1/4,开始为村民们24小时不间断供水,村民们欣喜若狂!很快,比尔的供水系统就进入了这个村庄里的每一户人家……

艾德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啊,于是他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来帮忙,水价也降低到原来的1/4!但是,这个时候三个人就算累死,也已经完全不是比尔的对手了,这份事业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

当艾德还在哭天抢地的时候,比尔又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个模式复制到更多的村庄,乃至推广到全国!

多年后,比尔就算每天躺在床上刷电视剧,收入也能不停地增加。

而后来的艾德呢?

他依然在温饱线上,为生计而拼命工作……

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一开始艾德才是领先的那个人啊!

这是因为他们要的“回报类型”不同。

艾德要的就是打猎式的回报。

打猎是怎么样的?

就是早上提了一把枪出去,看到一只兔子,抬手把它打死,晚上就能有肉吃,整个回报期很短,你付出努力,很快就能有回报,当下会很爽很满足。

猎人更在乎眼前的得失,一旦发现有赚钱的机会就会扑上去争夺,就像艾德,看到卖水能赚钱,提了两个桶就往湖里冲。

而比尔呢?

他要的就是种田式的回报。

种田是怎么样的?

它需要春播秋收,就是你做的这件事,当下可能不会马上给你带来回报,甚至还需要你把很多时间、金钱投入进去……

但是,你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产生累积效应,它们会在未来给你兑现更多的回报。

就像比尔,他想要建造一个供水系统,这件事的结果很好,但供水系统没有办法一下子建成,前一年半的时间,每天都需要砸钱,一分钱收入都没有,还会面对无数的质疑……

当这个系统建成,村民们家里的水管能滴出第一滴水时,他的回报期才正式开启,当然,这个时候的回报,就远远超过这一年半以来一直都在勤勤恳恳工作的艾德了,这个供水系统就是比尔曾经种下的“庄稼”,如今丰收的季节到了。

打猎式的回报 vs. 种田式的回报

那么,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呢?

你可能会说,这个故事不是已经证明了“种田”的模式更好吗?

其实不然,比尔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的供水系统建成了,可如果最终没建成呢?

开发到一半资金不够,烂尾了;水管质量不过关,系统崩溃了;系统建成了,村民们却要集体搬迁……比尔就会成为人们口中的笑话,变成个失败者,余生都要用来还债。

所以,孰优孰劣,我们并不能以成败来论英雄,而是要透过这个案例,理解这两类回报的不同,要学会在不同的阶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回报类型。

打猎式的回报,它的好处是当下立刻就能有收益,也更自由,可以随时换方向,但缺点是长期收益缺乏增长性,一旦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今晚可能就得饿肚子,而且如果这个地方的猎物打完了,你还得换个地方。

很多打工者其实就是在追求“打猎式的回报”,他们关注的是自己每个月到手的工资,不管公司好不好,总之我的付出要有回报,如果公司没钱了,给的回报少了,让我不舒服了,那我就换个地方继续打猎!

他们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工作,“打猎的技能”确实提高了,比如从原来每个月能打5000元,到现在每个月能打到20 000元了。但是,一旦遇到类似公司裁员、倒闭等“恶劣天气”,他们就不得不面临短时间内“无猎可打”的局面,然后开始寻找下一个猎场……

种田式的回报,它的好处是成型后收益非常大,但缺点是,前期的过程会非常煎熬,建设期很长,还没等庄稼长成熟,你可能就饿死了;或者在过程中遇到天灾人祸,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又或者土地和种子选错了,这是块贫瘠之地,种子很劣质,奋斗了一年,最终啥都没有……

大部分互联网的创业项目追求的就是种田式的回报,开发期没有收入,软件上线后还是没有收入,除了每天砸下数不清的运营成本,过程中还得与无数的竞争者斗智斗勇……只有当用户数量突破某个临界值之后,才会有第一笔收入!

而这个时候,低头一看,脚下已经尸骨成堆……你,成为一名幸存者。

因此你看,两者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有各自明显的优缺点。

那你该如何选择呢?

如果未来变数比较大,而你手上又没有足够的“存粮”,你就得先做有“打猎式回报”的事情,不然就会活不下去。

但是,天天打猎,你就没有时间去种田,你就可能永远打猎,看似很自由,其实完全没自由……

想要脱离这种状态,让自己的财富和事业获得一次跨跃式的发展,你就必须获得至少一次“种田式的回报”。

贫富差距不断变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富人一开始就去做“种田”的事,而不必担心每天的口粮,一旦做成,财富又能上升一个台阶,然后就有更多的存粮,继续去另外一块“农田”播种,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普通人如果切换不到这种“种田”的模式,就会终身为口粮而忙碌。

那具体该怎么转换模式呢?

第一步:积累存粮

打猎的时候,你要有意识地开始积累“存粮”,为之后种田做准备,别做月光族。这不是为了存钱,而是为之后做准备。这里的“存粮”不仅包括金钱,也包括知识、技能、人脉等。

第二步:变换模式

当你有了一定的“存粮”之后,就可以开始留意市场中的机会,一旦发现了好种子(比如好的创业项目),找到好土壤(比如巨大的市场机会),你就可以迅速切换成“种田”的模式。

第三步:活到秋收

“种田式的回报”最怕的是中途夭折,还没等到秋收,人就饿死了。因此,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就是让自己活下去!

你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再去借点粮食,也就是通过融资、合伙,把过程中的风险分摊或转移出去;过程中,你要悉心照料这片“农田”,让它免于各种灾害的侵扰,保证“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如果过程中断粮了,实在饿得不行了,别硬撑,回去打猎,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然后,静静地等待丰收季的到来!

第三个问题:时机到了吗

有了前面两个问题做支撑,这件事就已经是个双赢的局面了,成事的基础已经具备。

但是,万事俱备,你还欠一阵东风!

东风是什么?

东风就是时机,对自己有利的特定时间段。时机不对,好事也会变成灾难,就像赤壁之战,如果所有条件不变,只是风向变成了西北风,那会是什么情况?

“火烧连船”就变成“玩火自焚”了……

所以,这时候你要考虑,“现在”做这件事情,赢的概率是不是最大的?

就像我们开头说的“子弹短信”,它就选错了时机,如果它早生6年,花同样的钱,以同样的速度增长,也许它已经成为一款国民级应用了。

那什么样的时机才是适合的呢?

就是你能“顺势而为”的时候!

如果你知道某件事情的未来会如何发展,你就能顺着它前进的方向行动,你就能事半功倍,就像是坐上了顺风船,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回报。

具体该怎么做呢?

关于如何找到趋势,如何顺势而为,我在《认知红利》[1]的第9章“未来世界给你发来的信号”里已经详细讲过了,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看看,这里我再简述一下:

第一,用“点、线、面、体”分析框架分析现状,看清目前的形势;

第二,找到“势能高地”,要么成为它的一部分,要么让它给自己赋能;

第三,如果找不到势能高地,也没有“外力”相助,那你就要学会蓄势待发、伺机而动。

并不是每一件有价值的事情都得现在就去做,有时候时机没到,你就得等。许多成就,都是熬到时机成熟后顺势一击拿下的。比如求婚,怎么求不重要,什么时候求才重要,你必须得等到情过三年,酒过三巡,待音乐奏起,掌声响起的时候,才能顺势掏出戒指,一举成功!

三思而后行

图 1-2

这三个问题像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见图1-2),是一件事情靠谱的必备条件,缺少任何一边,它都不值得你去做。

对方不能获益,市场就根本不需要你,这是一切的基石,你能成功,不是因为你有多厉害,而是有人需要你;

自己不能获益,你就根本坚持不下去,要么中途放弃,要么最后饿死;

时机不够成熟,事情的成功率就太低,早一刻太费力,晚一刻费力也没用。

当你把这三个问题都认真地思考一遍后,那么你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就会比较通透,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是决定去做,那么它在大概率上就是一件“正确”的事,是靠谱的。

下一步,你就该思考如何实现它了。

[1] 该书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