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红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如何实现你的好想法

把以上三个问题都想明白之后,你就能马上开始行动吗?

还不行!

这三个问题能告诉你这件事靠不靠谱,值不值得你去做,但并不能说明这件事你可以做成……

把一个好想法,变成一件可以实现的事情,你还需要画出做这件事的“三条线”,这“三条线”就像是你做这件事的说明书,告诉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具体该怎么做。

第一条线:基线

这里的“基”是“基础”的意思,基线就是你目前做这件事情“马上就能用的能力和资源”,具体的行动应该是从你的“基线”出发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你说你有个想法,现在就差投资人和程序员了……”

但如果你没有投资人的资源,就不能从“先拿到投资”这个目标开始,因为这不是你的基线。

那什么是你的基线呢?

比如你的想法是做一个生鲜水果平台,让用户以比普通水果店更低的价格,买到更新鲜、更安全、品质更好的水果。

你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是因为你和一个果农关系不错,他可以小批量、低价格给到你新鲜的有机水果。

但是你目前没有钱,开发不了App,做不出这个平台,怎么办?

那你可以先用微信群啊,这是你马上就能动手实现的事情,用户在微信群里下单,你去果农那里拿货,这生意不就开始跑起来了吗?

“建微信群,从果农那里直接拿货”就是你做这件事情的基线,你可以用这个“老土”的方式把生意先做起来,把数据先跑出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如果真的不错,那么这个现成的“业务”和已经跑出来的“数据”就是你“新的基线”。

然后,你就可以用这个“新的基线”再去融资,这样就会容易很多,即使在短时间内融不到钱,你心里也不会慌,至少业务还能继续做,钱还能继续赚……

从基线出发的“虫妈邻里团”

上海有一个叫作“虫妈邻里团”的社区生鲜电商就是这么开始的。2014年,美女“虫妈”开着特斯拉,开始在自家社区门口卖水果,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由于大家都是街坊邻居,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信任基础,邻居纷纷加入了她的微信群。

具体的运营方式是,邻居先在群内下单,虫妈根据他们的需求,再去找果农采购,这样可以去掉自己的库存压力,并且之后需求量大了,还可以跟果农谈到更低的价格;由于用户都是邻里,大家都住在附近,水果可以送到指定的地方,用户自己过来领取,这样既能大大降低配送的成本,又保证了水果的新鲜度。

模式验证成功后,虫妈邻里团就将该模式大量地复制,短短1年,他们就拥有了300多个微信群,服务20 000多户家庭,每户家庭每月的客单价平均在750元左右,虫妈邻里团成为中国当时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那1%的盈利者,后续他们也完成了融资,目前的发展非常不错!(数据截止到2019年10月。)

所以,再大的目标,都得从你自己的“基线”开始计划。不然你就会感觉这件事还飘在天上,做的时候会发现效率极低,事情的进展非常缓慢……

比如我自己,在做专栏的第一季语音课的时候,就错误预估了自己的“基线”,导致了重大的“效率事故”……

我错误预估“基线”而导致的“效率事故”

当时我觉得自己做语音课的“基线”很不错,不就是语音课嘛,我讲了10多年的课,课程的内容又都是现成的,我天生的声音条件也不错,感觉这个事对我来说太容易了。

但是,开始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文字稿不是录音稿,录音的表达方式和文字的表达方式完全是两码事,文字稿得全部重改;演讲是对着几十上百人的说话方式,不适合用来录音;而且平时说话和演讲的时候,为了让大家能听清楚,我已经习惯性“吊着嗓子”用比较尖锐的声音说话,而用这种错误的说话方式来录音,声音会变得很难听……

后来我才知道,想要声音好听,说话得用气,得气沉丹田……可是,方法是知道了,但这是个技能啊,我没有办法一下子掌握,比如我刚开始用气录音的时候,会感觉声音太虚,有气无力的,像午夜电台,完全不能用。没办法,只能重新开始“学说话”……

总之,以前的经验几乎都没办法直接派上用场,原定的录制计划得全部推倒重来,最终导致制作的时间比原计划增加了3倍多,这就是错误预判“基线”的后果……

因此,如果你发现电脑慢,想要提速,怎么办?升级软件,提高手速?

最大的可能,是你电脑的硬件已经落伍了!

而硬件问题是不能用软件来解决的,如果你目前的“基线”还无法支撑你开启当前的这件事,那就不要勉强,你得想办法先提高自己的“基线”,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二条线:边线

如果你看过类似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比赛,你就会发现,这些比赛场地都会有自己的“边线”。

“边线”是什么?

“边线”规定了运动员的活动范围,比赛必须是在“边线”内进行的,一旦越过了“边线”就会被判定为“出界”或者“违规”,“越界”的这一方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你做事情也要有自己的“边线”,你的计划和行动是不能越过这些“边线”的,不然你就会受到对应的惩罚。

那么,有哪些“边线”是你不能逾越的呢?

1.理论边线

它是指目前技术条件下的理论极限。

比如最快的速度为“光速”(约等于30万公里/秒),最低的温度叫“绝对零度”(约等于-273.15℃),这些在目前人类已知的技术条件下是无论如何无法突破的。

因此,你需要知道“你正在做的这件事”有没有可能存在“理论极限”。

知道极限的存在,你就不会异想天开,企图去制造什么永动机了,你能节约下大量做无用功的时间,整体的效率自然就会更高。

2.能力边线

除了理论极限,你还得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换句话说,你得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重,你得有自知之明,这个很重要。

你是不是会觉得,自己一直都很有自知之明啊,但其实真的能认清自己的人并不多,不信你可以去问问身边开车的人,问他们认为自己的开车水平如何,我猜绝大多数人会告诉你“他们至少都超过了平均水平”,但你知道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多数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到,比如某个普通股民,企图通过“分析各种技术指标”来击败市场;比如某款社交软件,妄想凭借精美的设计、优秀的用户体验,颠覆已经形成网络效应的社交巨头……

那真的是想多了!

这些事完全没有可能吗?

当然也不是,只是这些事对你当前的能力要求太高了。

你的能力会增强,它们对你来说,未来也许会成为可能,但不是现在!你得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

3.法律边线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线,某件事情有再大的利益,哪怕看上去还很符合道德的要求,但只要触犯了法律,你就不能做,因为这也许会伤害更多的人!

比如2018年上映的一部很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男主程勇做了一件“利润可观且很有道德”但却“违法”的事情,就是走私并售卖“印度仿制药”,他让很多身患绝症却吃不起正品天价药“格列宁”的患者获得了新生,成了大家心中的“药神”。

从感性上来看,程勇应该被所有人支持,因为他虽然犯了法,但确实救了很多人的命,甚至最后赔本卖药,感动了无数观众。

但是,这个药那么贵,并不是因为药企黑心,而是现在要研发一款新药的成本太高了,平均每款新药需要投入几十亿美元、经过几十年的时间,通过层层审批才能成功上市。

因此,像格列宁这种针对“发病率较低的病种”的药品,想要在专利保护期内,尽快收回研发成本甚至获得一定的利润,就必须提高售价,这样才能保证药企的良性运转,它们才能在未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更多的新药,造福更多人。

而一旦无视这条“边线”,允许假药横行,短时间内确实能救很多人的命,但却切断了药企继续研发新药的动力,甚至会让药企破产倒闭,导致更多的病患在未来无药可吃,最终伤害了整个社会中的更多人。

第三条线:路线

找到“基线”,你就有了起点,画好“边线”,你就不会异想天开,而想要让你的事情真正落地,你就得从“基线”出发,在“边线”之内,画出你的行军“路线”。

“路线”就像是一个导航软件,你要去某个地点,跟着导航走就不会绕远路,每一步心里都是踏实的,因为你知道,现在离目标又近一点了。

路线图有“计划”和“演化”两种画法,我分别在《认知红利》的第22章“做计划!不是列一份愿望清单”、第23章“如何在迷茫中找到答案”里有详细讲过,这里我简述一下。

1.如果目标明确,就用“计划”来冲刺

如果目标明确,风险可控,有相关的成功案例,有可参考的方法套路,那么你就可以用“计划”的方式画出路线图,然后向目标发起冲刺,具体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设定一个符合SMART[1]原则的目标,没有目标则没有计划;

第二步:通过“加法分解”或“乘法分解”,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多个小目标;

第三步:把目标翻译成任务,这一步就是把“结果”翻译成实现结果的“路线图”;

第四步:放入GTD[2]开始执行,并开启一个PDCA[3]循环。

2.如果目标不明确,则用“演化”来推进

如果目标不明确,未来存在大量变数,没有可参考的成功案例和方法套路,那么你就需要用“演化”的策略,慢慢向前推进,具体也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开启演化的初始状态,先把你的想法变成一个“最小可用品[4]”;

第二步:进行一次自然选择,将这个“最小可用品”放入环境中获得反馈,优胜劣汰;

第三步:进行一次变异,也就是创新。创新有两种方式,分别是:“重组式创新[5]”和“突变式创新[6]”;

第四步:把这一轮的成果遗传到下一代中,然后开启下一轮的演化循环。

始于基线,远离边线,忠于路线

当你能画出这三条线(见图1-3),你才算是把飘在天上的想法拽到地上,这个想法对你来说,才是可实现的。

图 1-3

始于基线,远离边线,忠于路线。

只有这样,你的心里才会有谱,动作才会靠谱,最终的结果才不会离谱。

也只有在这三条线的共同限制之下,你的“加速”才能真正提高效率,才能成就一件又一件大事!

所以你看,所谓的效率,并不是肆无忌惮地快,而是在许多限制条件和规定动作下的极致发挥。

[1] SMART原则的5个字母分别代表:Specific(具体明确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chievable(自力可成的);Rewarding(值得的);Time-bound(有时间限制的)。(在企业目标管理中,A代表Attainable(可实现的),因为在企业中你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帮助你实现目标;R代表Relevant(相关性),因为对企业来说,员工制定的目标只有和公司的目标相关,它才是值得的)。

[2] GTD(Get Things Done),是一套任务管理的方法,意思是把事情做完,由戴维·艾伦在《尽管去做》中提出,大意是把所有待办任务都从大脑里移出,在外部管理,让大脑只负责思考。它有五个步骤:收集、整理、组织、回顾、执行。

[3] PDCA又名戴明循环,它代表四个步骤: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理),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提出,通过PDCA能持续改进计划和行为,以帮助团队或个人实现最终的目标。

[4] 最小可用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由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中提出,它是指围绕目标用户最核心的痛点,先开发出一款只包含最核心、与痛点最相关、功能最小组合的可用产品。

[5] 重组式创新,是指把原来就有的各种元素,用新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个体来完成创新,具体请看《认知红利》第24章。

[6] 突变式创新,是指通过主动试错,或复制、或删减、或重组、或改变某些特点,让它像基因突变一样,出现一种有价值的新特性来完成创新,具体请看《认知红利》第24章。